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贻白先生是己故的中国戏曲史专家,他的戏曲史著作,生前已经出版了一些。他于一九六○年前后在中央戏剧学院讲课时,曾编写过一部中国戏曲史讲稿,却至今没有整理出版。周贻白先生对地方戏曲历史源流的研究,有不少精到的见解,这部遗稿中还保存了若干重要资料。鉴于“四人帮”对地方戏曲的严重破坏,许多剧种亟待整理研究,本刊特将这部遗著中论及地方戏曲的部分篇章先行发表,以飨学者。这对于肃清“四人帮”在戏曲界的余毒,实现华主席提出的“恢复地方剧种,发展各民族具有独特风格的文艺”的任务,开展中国戏曲历史的研究工作,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字戏是流行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初与潮剧共名,后来专指海陆丰白字。两个剧种在剧目、音乐声腔、表演、舞台美术上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后来各自发展和规范的方言,白字戏用海陆丰方言,潮剧用潮州方言,系同一语系派生的两个孪生方言剧种白字戏具有悠外的历史传统、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3.
中国原始的歌舞祭仪历经数千年的累积与裂变,加之对城外文化的吸收与交汇,终于逐渐发展形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戏曲.十二世纪相继出现的北曲南戏是中国戏曲盛起昌隆的标志。中国戏曲实际上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代表:来辽杂剧、全院本、南来或文、元杂剧、明情传奇、清代的地方戏与京剧。期间虽然时起时伏,更迭替代,但是毕竟轰轰烈烈、领尽风骚.与此纵向的时间轴线相对应,就横向而言,在同一个时期内,中国戏曲则又是各个不同剧种的合称。纵横交叉加合,中国戏曲包括的剧种有三百六十五个之多,这…  相似文献   

4.
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和“活化石”。青海目连戏作为一个剧种已经消亡,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成为这个剧种的一份遗产。一般认为,《目连宝卷》是在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青海民和,同时发现了目连戏剧和目连说唱两个手抄本,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介绍了这两个手抄本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中国戏曲,在风光了近千年后的今天,从艺坛盟主的地位上跌落下来,正处在失落的困惑之中。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戏曲界毫无精神准备,先是瞠目结舌,继之是一片哗然,惊呼“衰亡”者有之,提倡“振兴”者有之,主张听其自然者有之,对上述论调嗤之以鼻者也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曲折复杂的,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无助于弄清事物的真象。一部中国戏曲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戏曲的产生、成长,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危机。不少剧种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淘汰了,不少新的剧种却又在激烈的竞争中诞生了。兴衰共存,生死交替,才构成了品种繁多、色彩斑烂的中国戏曲。面对今天的现实,戏曲究竟何去何从?关心戏曲艺术事业的人都在思考着这个严峻的问题。我不揣冒陋,对中国戏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下面一些看法,就教于理论界的专家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6.
如何振兴中华民族戏曲,使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东方艺术瑰宝重放光彩,是我国理论界当今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中国戏曲史的源流滋蔓剖析各个剧种的兴衰缘由;从龙江剧这个新剧种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发展经历,揭示了剧种得以永葆审美活力的客观规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弘扬时代精神,体现现代节奏,积极适应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6,(6):112-115
戏曲可以说是一种通俗文学,而通俗性品格也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且贯穿了整个戏曲发展的始终。可见,通俗性之于中国戏曲的重要性。对于中国戏曲来说,其通俗性品格主要体现在题材的日常化、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单一化、语言的易懂化、音律的成规化这四个主要方面。从这四个方面来探究中国戏曲的通俗性,不仅能够深化研究者对戏曲通俗性品格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能促进中国戏曲朝着长远及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馗 《学术研究》2013,(1):142-150
排场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指示舞台调度时形成的具有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套路。粤剧排场的内涵较之其他剧种要丰富得多,不但是行当角色的表现要素和程式组合,而且还是剧目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正缘于此,提纲戏成为粤剧数以万计的剧目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粤剧旺盛的舞台创造力。粤剧排场艺术和提纲戏的生成,代表了粤剧前辈艺人对于传承和创新的辩证思考,这为当前粤剧表演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9.
尤溪小腔戏是福建古老剧种之一,作为福建省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以福建尤溪小腔戏传承为个案,通过对其形成地南芹村的田野调查来揭示艺术表演队伍严重老化导致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正在消失的方言导致其失去繁衍生存的土壤,演出的质量整体下降导致戏曲生态链的断裂等问题。应切实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大力培养小腔戏传统艺术传承人,坚持从娃娃抓起加大乡土戏曲进课堂的力度,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民间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方戏曲,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剧种的某些艺术因素而发展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另一是外来剧种流传到某地,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既有原来剧种特征,又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型戏曲剧种。粤剧属于后一类型的地方戏曲,它是由梆子二黄系统的戏曲同广东粤语地区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在建国初期对民间文艺的改造进程中,政府不仅明确了"戏改"的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戏曲表演者从未有过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荣誉,使得他们由旧艺人转化为接受政府领导的新演员。本文以山西为样本,从社会史的视角入手,考察了建国初期的"戏改"对戏曲表演者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在肯定政府对戏曲表演者这一职业给予尊重认可的同时,也探讨了民众对戏曲表演者一贯较低的社会认知并发生太大转变的尴尬现实。  相似文献   

12.
许艳文女士撰写的《中国戏曲的审美鉴赏与历史展望》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学术著作,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史和论的结合。与一般的戏曲史专著相比,本著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其史论结合的构架方式。作者不仅梳理了中国戏曲的历史,还论述了戏曲的审美和鉴赏,更加全面、清晰地展示出中国戏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勾勒戏曲的历史时,作者结合各个时期社会的人文环境,将戏曲置于中国文化史与思想史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以戏曲的发生发展为线索,重点评价具有创新意识的流派和作家,同时还简明扼要、切中肯綮地评述了戏曲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为一件,熔音乐、歌舞、诗词、表演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是千百年来我国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创造。吉林省戏曲传入的时间虽然很晚,特别是地方剧种的诞生,和中原地区及东南沿海诸省相比,更是晚得多。但是,吉林省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歌舞,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对中国戏曲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吉林省境内有高山大川、森林草原,居住在这里的各兄弟民族,长期受着渔猎、农牧生  相似文献   

14.
元朝的统一,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北对峙局面的打破,消除了过去人为的地域性隔绝,带来了社会的相对安定,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最早产生和形成于金元统治下的山西,河北一带地区的杂剧,经过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早期繁荣,此时也就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逐渐向南方发展。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曾经总结过这一现象。他说:“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所谓“元初”,即元朝统一全国之初,杂剧开始向南方伸展,从而由原来活跃于北方的地域性戏曲样式,发展成为通行南北的全国性剧种,并出现了“一时靡然向风”的极盛局面。  相似文献   

15.
左鹏军 《晋阳学刊》2006,(6):120-122
《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ISBN中心1990年5月至1999年9月出版。是书为大型丛书,是“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以省(市区)为单位分卷出版,已出版29卷30册。正如张庚在《序言》中所说:“编辑出版《中国戏曲志》的宗旨,在于记述中国戏曲的历史和现状,是为了系统记录、整理各地区、各民族的戏曲资料,概括戏曲改革工作的经验教训,促进社会主义戏曲事业的繁荣,也为今后保留一部比较完善的戏曲文献。”“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戏曲专志,开拓了新的领域,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意义深远。[”1]笔者在查阅此书一些分…  相似文献   

16.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国众多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成为戏曲研究与传承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戏曲遗产保护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和独特性,以及各剧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实施.保护戏曲文化遗产应该遵循在系统性原则下进行整体保护、在市场化体系下进行动态保护、针对剧种差异进行分类保护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元明戏曲的绚丽画卷———评《中国戏曲史编年(元明卷)》张弦生近几年关于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有较迅速的掘进,“重写文学史“成为热门话题,古代文学史的出版也涌起一股股热浪,多卷本的文学通史巨著,与各种分类的、分体的、断代的文学专史研究著作,各呈异彩。而古代戏...  相似文献   

18.
周引莉 《兰州学刊》2012,(2):124-128
选取几位作家的小说,分析其作品中的戏曲因素。莫言几乎是把《檀香刑》当做一部戏来写,从人物塑造到内容结构都对猫腔(其实是茂腔)进行了借鉴。贾平凹在《秦腔》《白夜》中对秦腔、川剧目连戏的关注。叶广芩的《响马传》《逍遥津》《盗御马》《豆汁记》等小说不论从题目,还是从具体内容,都与戏曲有着密切关系。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有多处写到农民与戏曲的关系。张宇的《乡村情感》中三次引用了爹和麦生伯爱唱的民间小调。李佩甫的《羊的门》中有两段民族乐曲与按摩手法相结合的精彩描述等。作家们在结合戏曲时,或表现人物,或渲染环境,或点缀情节,充实内容,或兼而有之,从而使他们的创作不时闪现出中国戏曲的美学神韵。  相似文献   

19.
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后台及两侧室内壁上,布满了道光至民国年间各地艺人书写涂画的墨记,记有戏班名称、演出剧目、艺人名字、艺人生活等内容。从墨记中数十个戏班名称看,来此演出的戏班以山西各地为最多,陕西、安徽、河北及聊城本地的戏班也曾来此演出。在上百个内容可考的剧目中,政治故事、战争故事戏约有60余种,公案戏、侠义戏10余种,民间故事戏30余种。演出活动丰富了山陕商人及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带动了鲁西地区戏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间戏剧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近代文化转型为背景,结合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思想,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特点、戏曲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戏曲变革的影响。文章指出:梁启超在戏曲样式、戏曲题材、戏曲人物、情节与冲突、戏曲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基本走向,对中国戏曲变革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理论经验和创作教训。梁启超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卓越建树一道,构成了一座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