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灵魂基础。中国原始艺术触景生情心造意象对象化的精神积淀在中国书法诗歌艺术中。意境表现为“天人合一”。意境原则下之创作,表现为艺术家心灵的体悟与想象,创造一虚灵的境界和新的艺术生命,它是艺术家生命和精神的延伸。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自先秦以来,随着道家哲学在艺术领域中的逐渐拓展和不断延伸,“意境”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创作中永恒的追求.同时,“意境”理论的产生正是以道家美学思想,特别是以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主要来源的,从而奠定了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理论地位.从“超以象外”入手研究“意境”的核心问题,会使人们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由“意境”带来的“至乐至美”.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对意境说生成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说不仅是中国古代诗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影响诗学的结果。佛教语言观引发了古代诗学对言意关系的反思和关注 ,促使历代诗歌形成了追求“韵味”的传统 ;佛教自然观对自然形象及其精神的推崇 ,影响了诗歌创作中描画自然的自觉 ,促进了诗论中情景关系的探讨与解决 ;佛教色空观影响诗人和文论家较为快捷地解决了诗歌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这种影响和渗透不仅为意境说诸多内涵的形成及成熟打下了基础 ,而且直接地促使这诸多内涵百川同汇、融为一体 ,成为意境说。意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整体 ,这个艺术整体能通过欣赏者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想象产生溢出作品本身的韵味。意境正是体现这种追求韵味的传统 ,浓缩情与景、虚与实关系的更高一级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意境”属于一个美学范畴。《辞海》(1998年 )解释为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 ,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提出 :“意境美”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只有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的高低成为评论家衡量作品成败的一项标准。广播录音报道是新闻的一种体裁 ,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尽管其与文艺作品在写作创作原则上各有主张 ,但在宣传效果上却很值得鉴赏。优秀的广播录音…  相似文献   

6.
审美吟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东岳论丛》2003,24(2):138-140
从审美的观点来看 ,可以说默读诗歌 ,那诗歌还是躺着的 ;而朗诵诗歌 ,那诗歌才活起来 ,变成行走的诗歌 ,这样的诗歌才产生审美效应。通过吟诵进行创作 ,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 ,也可以说是它的优良传统。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 ,吟诵是构成审美创作和接受的重要因素。吟诵可激发诗情 ,吟诵又可诱发想象 ,吟诵有利于检验和锤炼诗歌 ,吟诵还有助于品尝诗味把握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7.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欣赏的核心范畴,是从艺术欣赏环节对意境审美内涵的具体展开。它起源于欣赏论 ,却进一步渗入、改铸了艺术创造论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独特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它是意境审美理想“象外”、“味外”追求 ,含蓄蕴藉风格的理论根源 ,同时也充分张扬了欣赏主体在艺术审美或活动中的再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8.
论鲁迅叙事散文意境创造的艺术方法龚钢,赵妙青意境,历来是中国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的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衡量、评定文学艺术作品的一条重要并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尺度。鲁迅“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就艺术美学方法而论,大多具有中西融和的特点,而在散文写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十七年”文学的一点反思,从“十七年”诗歌创作对“意境”的偏狭理解开始。“意境”一词,最早始见于佛书。《法苑珠林·摄念篇》中的六种根境界即包括“意境界”。这一概念的出现,与佛家“空”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景德传灯录》中“(神)秀曰:汝若是魔,必...  相似文献   

10.
李莹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11,32(3):108-112
在佛老之学的影响下,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方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以及道教偏重于崇尚自然、梦幻神游、浪漫超脱的思想特征等因素,皆直接影响唐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定型。如皎然《诗式》中提出以"取境"为中心来论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等等。这些正是中国诗学意境论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开启了宋代严羽"以禅喻诗"等诗学思想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1.
唐爱明 《船山学刊》2006,(3):124-126
诗、赋是六朝最重要的两种文学体裁。谢灵运创作了不少抒情小赋,而且其赋摆脱了此前抒情小赋多有情绪少有意境之窠臼,创作出情景相融的清丽空灵、朦胧澄澈的优美意境。此种意境之生成,是其“超埃尘以贞观”的老庄佛理哲学的艺术展现,并着意采用了以诗写赋的表现手法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有画境,抒情小赋有意境的有趣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2.
周进芳 《江汉论坛》2002,3(10):90-92
本文结合姜夔《诗说》,对其“意格”说的形成过程及其偏序、并置和整合状态下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意格”是古代诗学中一个富于见地的概念;是关于诗人创作水准和能力的高度概括;它与“意境”一样重要,是诗学中有关创作主体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3.
巩本栋 《文史哲》2007,(1):95-102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意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诗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对象。意境,论述它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每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对其意境的深广美妙由衷地赞叹——“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的时候,再反观他人对于何为意境的论述,总觉得美中不足。意象,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还有将意象同意境混同的情形。因此,对于诗的意象、意境比较地作出阐述,探讨诗歌意象、意境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就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诗坛上,白居易自觉地继承“诗经”、“汉乐府”、子美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在诗歌美学理论方面,他明确地倡导诗歌创作要表现人民的疾苦;强调了感情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和美”的诗歌美学理论。从白居易的美学思想来看,他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取道、释以构成其诗歌美学理论的。所谓“中和美”也正是如此。它是中庸思想在审美领域里的运用,始于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后来发展成为长期统治中国文坛的原则,即“温柔敦厚”(《礼记·正义》)的诗教。中经思孟学派至董仲舒而走向玄秘化。白氏则利用了其中的合理因素,把它和老庄及荀子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又兼取了释教中“无情有性”的自然泛神论思想;提倡有灵气、灵性(气势、生命力)的创作;从而在审美诸方面,构成其新的“中和美”的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创作。本文拟就白氏的“中和美”作些分析,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6.
诗词意境与想象 想象是文艺创作,也是艺术鉴赏和审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没有丰富的想象,不可能创作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作品;而具有优美意境的文艺作品,才可能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并获得美的感受,陆机早已提出创作构思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刘勰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  相似文献   

17.
巴人的诗论     
巴人在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也坚持从事新诗理论批评工作。二十年代后期,他刚开始从事理论批评,就写下了《新诗漫谈》;三十年代,他写下了带有新诗史略性质的长篇论文《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五十年代后期,他写下了《也谈徐志摩的诗》、《争论之外》等参与当代诗坛争鸣的文章。综观巴人一生的诗歌理论批评文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诗歌的本质、新诗的语言、形式、风格以及新诗史等理论问题,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巴人论诗,注重诗意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新诗漫谈》一文中曾批评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注重新诗的格律而“把新诗的灵魂——诗意——撇开一边,把新诗的衣服拼命讲究。”与此同时,他称赞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云雀》“诗意丰富”。在更多的场合,巴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创造。1959年,在《争论之外》一文中,他指出:“做诗就得有‘诗的意境’”。可见,巴人是将创造意境视为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谢朓山水景物诗的美学特征和艺术匠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緿的山水景物诗,以写真的风格、生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清发”于六朝文坛;以突出的美学建构和艺术匠心创作了纯熟的充满艺术情思的诗篇,卓然于中国山水景物诗之林,开唐代诗风之先。  相似文献   

19.
谢脁的山水景物诗,以写真的风格、生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清发”于六朝文坛;以突出的美学建构和艺术匠心创作了纯熟的充满艺术情思的诗篇,卓然于中国山水景物诗之林,开唐代诗风之先。  相似文献   

20.
《坛经》三十六对法,不仅直接影响了偈颂等禅诗诗理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诗,使禅学意味浓厚的禅意诗大量涌现,并被王维等人引入山水诗的创作中,开拓了诗的意境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