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发动辛亥革命与规划中华民国新政权时,吸取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有益内容,又参考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加以改革与发展,创立了考试权独立的学说。这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施的高等文官考试制度,就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考试权学说而建立起来的,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与现代教育史上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虽然由于国民党政治的日趋腐败,而使高等文官考试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腐蚀与破坏,但它对社会曾发生的作用与影响,它的经验与教训,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可以作为当前我国干部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务人员尤其是政要宣誓效忠宪法是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颇为推崇的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他在反清革命及民国时期一直有意识地将宣誓制度移植到中国,并开中国政治宣誓之先河。由于孙中山示范作用,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初颁布了《宣誓条例》,1946年的“制宪国大”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对政治宣誓又了作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试论二十年代初孙中山的两次北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先生曾于1922年和1924年领导过两次北伐。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国内外史学研究者很少论及。本文试作述论。一剖析我国辛亥革命以后到20年代初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关系,可以看到,孙中山在1922年之所以提出北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1、辛亥以后的中国政局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并没确解决。当时,中国政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窃夺辛亥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反革命政权。中华民国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武人的摧残之下,“仅存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究竟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至今人们尚未提到的问题.历史事实说明,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曾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是指袁世凯死后特别是张勋复辟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民主力量对袁世凯的继承者军阀势力所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从1917年7月孙中山正式以“护法”为号召算起,到1923年年底国民党“一大”之前结束,历时达六年多.所谓护法,就是维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充分地吸取了其他先进国家实行民主政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专制到共和的历史大变动中,孙中山是创立中华民国的元勋。孙中山对国家学说的思考,展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理论上的开放性与创新精神;他提出的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宏伟构想,超越了前人和同辈,把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与国家制度的发展,推进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孙中山的国家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但先行者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6.
孙欲声 《青海社会科学》2000,1(1):119-121,,118,
中国没有出现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这是史学界和理论界的共识,但中国出现过三种资本主义的模式,这也是历史事实。第一次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革命胜利后创立的中华民国;第二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革命胜利后创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三次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一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19OS年孙中山将“驱逐邀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相似文献   

7.
朱英 《江苏社会科学》2001,1(5):133-139
中华民国建立后 ,孙中山对发展实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主张 ,而且将其列为新时期的首要任务。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运动从“破坏”到建设的一个重大转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但孙中山认为当时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两大目的均已达到 ,只需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的认识与实际不无偏差 ,从而导致孙中山忽略了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 ;同时 ,由于经济实力与客观形势的诸多限制 ,孙中山发展实业以富国富民的良漠宏愿事实上也难以完全付诸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用文化研究的观点着力于分析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在我国着实是做得很不够的.因此,本文试图对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行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剖析.一、《临时约法》的内容和精神1912年3月11日,也就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以民国第一届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向全国公布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共7章56条,初步奠定了中华民国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础,孙中山也正是这样来理解和寄希望于它的:"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约法》总纲共4条,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2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  相似文献   

9.
梧州,这座风景绚丽、历史悠久、在近代有着“小广州”、“小香港”之称的城市,曾与“北伐”二字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1921年孙中山取道广西的北伐,或者是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都与梧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梧州和广西曾有过的光辉历史,体现了梧州和广西人民对孙中山和国共合作的广东革命政府北伐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一、1921年孙中山取道广西北伐与梧州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并出兵广西打败陆荣廷旧桂系后,为了打倒北洋军阀、削平内乱、统一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即乘战…  相似文献   

10.
浅析孙中山革命与基马尔革命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析孙中山革命与基马尔革命之异同卢旭东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与基马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专制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为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孙中...  相似文献   

11.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中华民国的宪法应当确认“五权分立”,即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另立中国固有的考试权和监察权,执掌对官吏的考选和监督弹劾,以克服三权分立的缺陷,补充代议政治之不足,矫正选举制度的弊病。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的宪法思想,是他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而提出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2.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民主共和屡遭破坏的教训,孙中山提出了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以县自治为起点的自下而上的建国构想。该构想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于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理想追求,但与训政相结合的设计导致其后国民党的相关实践充满曲折。  相似文献   

14.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由封建帝制国家进入近代民族国家行列.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社会组织和结构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进而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894年兴中会创立时,第一次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际,孙中山最终为未来新生的共和国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号;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宣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民国"与"共和国"的本质是一致的。孙中山心目中的共和国与欧美并不完全相同,他认为应该创造性地学习西方,要避免欧美诸国的弊端,而在国号之中以"民"字直接表示民权,比"共和"之意义更为积极和鲜明。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忠德思想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是对中国传统忠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所认为的"忠"不是传统社会对国君一个人的忠,而是忠于国家、人民与事业。国民具备优良的道德才能创造良好国家。结合孙中山对忠德内涵的阐发,在当代时代,公民应该忠于国家,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忠于事业,培养浓厚的敬业精神;忠诚待人,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孙科是中华民国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政治人物,以政治态度善变而著称.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唯一儿子,青年时代即在美国加入了同盟会.1922年底,孙科被孙中山指定参加国民党改组筹备工作,从此正式进入国民党中枢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孙科历任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政府要职,曾两度担任行政院院长.自1933到1948年底,出任立法院院长一职,前后长达16年,是国民党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然而,国内史学界对孙科这个民国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至今尚未充分展开研究.本文欲截取孙科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探讨1924-1927年孙科政治态度的复杂变化,就大革命  相似文献   

18.
<正> 《孙中山全集》是我国“六五”科研规划中中国近代史的六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学者首次编辑出版的全集性孙中山著作。《孙中山全集》全书共十二卷(正文十一卷,附录一卷),收入孙中山著作(包括论著、函札、电报、文件、演说、谈话、批示、杂著等)八千多篇,五百万字左右.比在此以前收集孙著较为齐全的、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订的《国父全集》(六册本,一九七三年台北版)新增三千篇,字数约增二百多万。《孙中山全集》的编辑工作由本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研究室(现孙中山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三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由本院历史所编辑、黄彦主编的第一卷,已于一九八一年八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思想活动的新史料──孙中山民国元年巡视大江南北的八篇佚文周兴梁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即以普通国民身份,从南京出发,开始了他巡视上海、江苏、湖北、福建、广东、山东、河北、北京、山西、江西、浙江等地的革命宣传...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民生主义?孙中山下过一个定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又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①可见,尽管民生主义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孙中山首先是把它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政治思想学说提出来的。对此,从民生主义学说的形成也可以得到证实。也正因为如此,民生主义不仅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有一定的影响。为承继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③,进一步了解民生主义,特别是它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本文对这一学说的形成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