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辩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有利于人类的生物都应该成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起源、目的和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共同利益;而道德的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必定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因而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真理。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是真理。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存在物,只要具有利益并且有利于人类,就应该被道德地对待从而成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简而言之,有利于人类的一切生物是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遵守恶劣道德的行为及其所形成的美德,固然能够保障社会存在,却必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或大或小不应有的损害,因而是一种具有或大或小的不应有的恶和害的不纯粹的美德;反之,遵守优良道德的行为及其所形成的美德不但能够保障社会存在发展,而且必定推动社会迅猛前进,极大地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因而是一种不具有任何不应有的恶和害的、纯粹的善的美德。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是道德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追求美德 ,是因为美德就其自身来说 ,虽然是对他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 ,因而是一种害和恶 ;但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 ,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 ,因而是净余额为利的害 ,是必要的害 ,说到底 ,也就是一种真正的利 :美德乃是一个人利己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手段。把美德作为利己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手段的人 ,逐渐地 ,便会因美德不断给他莫大利益而日趋爱好美德、欲求美德 ,从而便为了美德而求美德 ,使美德由手段变成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伦理学》坚守“社会创造道德”和“社会需要优良道德”的朴实信念,从“人类行为事实如何”出发,提炼出“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道德目的和终极道德标准,在此基础上,吸收和整合中外伦理史上的思想成果,围绕“人类行为应该如何”,建立起了以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为核心的优良道德价值导向系统和道德规范体系,完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伦理学的创建,第一次实现了西方伦理思想家花了近四百年时间探索都未能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物种歧视主义指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的歧视.世界并非仅仅是为了人类而存在,道德关怀的范围不应该以人类为极限;认为人类应纠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在实际行为上做到平等地对待非人类存在物;提出可以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另一方面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性;以及倡导素食主义,改变人们吃肉的生活习惯来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深层生态学家应致力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深层的环保;并进而指出,<淮南子>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中,"无为"既是"道"的根本,也是其具体落实和表现,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是对物种歧视主义的最彻底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论灰色道德     
"灰色道德"是一种不求善不避恶,抛弃善恶两极,而走中间道路的道德中立观,它把妥协作为价值标准,容易导致人们同情邪恶,反抗美德,因失去道德标准、原则和目标而变得麻木,进而导致一个非理性社会的产生.崇尚选择灰色道德的人,不是不能够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而是不愿意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种逃避心理,即追求道德责任的逃避,怕被烙上道德"黑"的污名.  相似文献   

8.
论灰色道德     
“灰色道德”是一种不求善不避恶,抛弃善恶两极,而走中间道路的道德中立观,它把妥协作为价值标准,容易导致人们同情邪恶,反抗美德,因失去道德标准、原则和目标而变得麻木,进而导致一个非理性社会的产生。崇尚选择灰色道德的人,不是不能够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而是不愿意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种逃避心理,即追求道德责任的逃避,怕被烙上道德“黑”的污名。  相似文献   

9.
义务论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严重: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反之,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则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轻微: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最为迅速,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开放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各种道德起源成说的得失并吸收其他学科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道德的产生是生物适应性演化和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化的共同结果,既是客观实在的生理基础(人性和基因基础)和自演化机制所致,也是人的主体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创化机制所致,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存发展,现实价值源于人过好生活的需要。由此出发以新的视角阐述了道德演化与宗教、法律、制度等现象的关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价值、评价标准、阶级性、历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从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揭示道德的起源,认为以往的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由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方式和简单的社会关系所决定,人类最初只能靠习俗和一些原始宗教以及酋长的威望来维持其生产和生活秩序。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习俗就逐渐演化成人类最初的道德。  相似文献   

13.
做人一定要有道德,如果失去了它,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没有指南针一样。其实做人很简单,关键是要拥有威严而义诚实的道德本质。为了进一步说明道德与人类的本质的关系,中国与西方的不少思想家对人的道德本质理论进行探讨。他们都把善恶问题与人的道德本质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人的道德本质是善的、恶的和不善不恶等观点。笔者主要想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在人的道德本质问题上的探讨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性,并提出一些对人们现实生活中有用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通达的智慧,是道德境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实践智慧。在德育中,德育目标应定位于主体道德智慧的培养,是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道德问题的具有高尚道德人格、拥有高度道德智慧、依靠高度的道德智慧获得最大人生幸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教育起源于人的道德——一种新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起源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 ,迄今为止 ,已有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需要 (社会生产和生活 )起源论 4种主要的起源观 ,我国教育界基本肯定需要起源论。本文试从道德在教育起源中的作用入手 ,阐释教育起源不仅仅出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生理需要 ,还包括归属与爱的需要 ,从而扩展教育的需要起源理论 ,从教育起源的探讨中挖掘教育的道德内涵 ,为教育在社会转型中保持自己的道德意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对道德本质进行过深入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董仲舒和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李翱认为人的本性善而情感恶;爱尔维修和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利己主义道德观。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欠缺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局限于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人道精神是未来道德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伦理及其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认为生态伦理就是人际伦理的移用,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原则简单移用到环境事务中来。这样来理解生态伦理是肤浅的,忽略了其质的规定性。其实,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在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其内涵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首先,它表征的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其次,它是用以调整相应的关系的积极手段,即生态道德。  相似文献   

18.
泰戈尔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倡导民族之间的道义法则,正确认识民族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泰戈尔倡导的民族之间的道义法则的内在核心。泰戈尔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就断言西方民族主义已到黄昏时刻,在于泰戈尔认为西方民族主义违背了民族之间的道义法则,对于东方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泰戈尔认为应该遵循民族之间的道义法则.彰显民族的道义之光。道义法则不仅构成了泰戈尔评判民族主义走向的重要标准,同时在近现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也有着诸多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摆手歌》认为,人性的道德本质不能用简单的善或者恶来加以概括,人性是一种流动的过程,是从善到恶,再到兼有善恶、时善时恶的过程。其人性善恶的呈现则与人所受到的环境刺激因素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