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星  赵涵漠 《学术交流》2007,6(9):153-155
黑龙江籍的女作家,萧红和迟子建无疑是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两位。然而,将迟子建视为萧红的追随者和继承者无疑是有失偏颇的。而迟子建和沈从文的自我觉醒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具有强烈的文化溃败感的主流意识形态下,他们通过重新发掘自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从而完成了"自我觉醒"。故乡深印在他们灵魂的深处。对于城市文明的对立和抗争,使他们的乡村故事,在精神上获得了更深远的回归。与沈从文不同的是,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和生存并非以二元尖锐对立的姿态存在,而是在生命的轮回与永恒的怀念中获得和谐的统一。迟子建的独特风格还在于:她在表现那片土地的神秘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中的诗意。  相似文献   

2.
自步入文坛以来,迟子建的创作始终植根于故乡地域文化的沃土中。对于故乡地域文化中极具代表特征的满-通古斯文化,迟子建依据怎样的价值立场和情感态度去书写,决定了她跨民族书写的文学表达。迟子建借助她对满-通古斯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成功地消除了“异族者”书写的痕迹,把过去鲜为人知的满-通古斯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为迟子建跨民族书写带来审美新变的是满-通古斯语族的萨满神歌。萨满神歌的引入,使迟子建小说出现了新的审美特质,并对营造小说的民族文化氛围、深化审美意蕴以及跨民族书写的创作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安菲 《学术交流》2007,(2):168-170
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回望家园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创作中的一个鲜明取向。萧红、林海音与迟子建这三位有独异精神追求的女作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回望家园。这种回望又因为加入了女作家的独特体验,而呈现出一种特异的状态。她们通过叙述对童年的留念和回忆、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爱的强烈渴求和对生命的沉思,来寻找精神家园,进而展开对生命、人生形而上的求索与叩问,具有很强的认识价值和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4.
论孝之形而上意义○肖群忠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  相似文献   

5.
辛稼轩所创纪游词数量虽不多,但其对不同地域自然山水个性化的审美呈现,由自然山水观照人文山水的高超手法,以及由这两种山水抒发的个人浓郁情味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使其纪游词不独成为文学欣赏的对象,也成为解读辛弃疾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体验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生命悟语     
正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按照他的理念,我以为也没有艺术家,只有艺术作品。所以,我想谈谈作品,而不是自己。我的作品主题多以与自然和生命有关,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从自然万物的生息轮回中,我看到了生命的神奇,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我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用绘画的形式予以表达,它们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留痕和见证,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记录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沈伟华 《阅江学刊》2012,4(5):76-81
老子提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负概念“无”,并将其作为“道”的存在方式,而与此相关的“自然”则为“道”的根本属性;继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将“自然”的意蕴加以扩充,“自然无为”乃成为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郭象则以“性分”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对“自然”之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在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传统的道家自然思想依然展现着其关怀个体生命、社会众生乃至自然全体的人文价值,并依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钢 《学习与探索》2013,(1):136-138
在迟子建的创作历程中,叙写成长经验的小说既是起点又绵延不断。仔细分析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作品中存在着童年的孤寂、亲友的早亡、爱与性的扭曲等成长伤痛。不过这些成长的伤痛只是构成了小说的情节,迟子建以其一贯的温暖与慈悲将这些伤痛转化为一缕成长的伤怀。伤怀而不是伤痛,这正是迟子建成长题材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李枫 《学术交流》2012,(3):143-147
迟子建小说月亮意象具有人格化特征,其特殊审美价值在于形成了"月亮意象+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结构模式,月亮意象获得了和作品主题、人物命运等同等重要的文本要素意义。这种审美特征和特殊功能源于满-通古斯语族民族萨满教万物有神论和万物有灵论的影响。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的载体,集中了有神有灵的自然观,并隐含在迟子建小说月亮意象中,形成了神话的隐形结构。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其阅读效果对受众的影响力如何,取决于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贡献.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所坚持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审美表达上的探索,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双重化隐喻意义的结构、散文化语言、情态化自然的成功书写完成的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标志着她的小说写作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1.
萧红和迟子建小说儿童视角构成的儿童世界的独特审美形态和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儿童梦想世界层面.运用原型理论来分析,这一儿童梦想世界的构建源于萨满文化万物有灵和万物有神信仰现形成的原始崇拜对作家文化心理的影响.儿童梦想世界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具有童话特质的自然景色、通灵的女孩形象、慈善的长者形象和人格化的动植物形象.这些元素分别是萨满文化自然崇拜、女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隐形结构.  相似文献   

12.
孙会文 《江右论坛》2007,8(10):34-37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相似文献   

13.
詹扬扬 《探求》2001,(4):64-67
在古代,科学与人文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是人类对自然和对人自身两方面认识成果的结晶。随着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与人文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的结果,一方而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上取得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其反自然、反人道却使科学失去了人性的光彩。人类通过反思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发展不能只追求技术理性,还要给予科学深切的人文关怀,使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复归,由此将现代科学导入人性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天人之辩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先秦。从价值观上看,儒家在类的层面上要求从自然走向文明,在个体的层面上要求化天性为德性,其注重之点在人文价值;墨家主张“赖其力”而超越自然,其中同样包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儒墨的人文取向集中体现为人道的原则,后者在佛家那里得到了某种回应。与儒墨不同,道家将自然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并提出了自然的原则。儒墨和道家的如上原则大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关系上的二重基本的价值取向,二者各有所见,亦各有所蔽。天人关系的进一步延伸,便逻辑地展开为力与命的关系。相对于儒道之徘徊于力与命之间,墨、法及后起道教更多地表现了对主体权能的确信,而在这种不同的趋向之后,则蕴含着对自由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索洛维约夫没有把人的存在看做生理和心理现象,而看做这些现象背后的完整的精神主体.人对超越的追求,对永恒的愿望,表明了人的生命本质不在于其自然表现,而在于其理念内容,这一理念内容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善美的观念.因此,人的生命本身不在于其外部的自然过程,而在于在这一过程中其所追求和实现的生命理念.这一思想与东正教人论的动态性、生成性特点具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的生态意识是东北独特自然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现代进程导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凸显。梁晓声、邓刚、张抗抗、迟子建等人的创作,体现了生态意识从不自觉、无意识到自觉、有意识,直至有鲜明生态主导意识的演进过程。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生态意识的演进不仅与20世纪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相一致,更体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各个地方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富人文价值,能为当地学校开展人文价值教育提供优越的教育资源;通过文本开发策略、教学渗透策略和活动体验策略可将地方资源与学校人文教育有效结合与渗透,这既能增强学校人文教育生动性和实效性,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伟胜 《浙江学刊》2003,(6):220-222
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当中。人的生命具有双重性 :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种生命 ,也有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类生命。人的本质就是具有双重生命的人的本质。对人的双重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最深刻地体现了哲学智慧与宗教智慧和庸人聪明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5):173-178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刻不容缓、意义重大。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具有独特价值,缘于"基础"课与生命价值教育在教学目标上的相似性,在教学内容上的关联性,以及在教学方式上相得益彰的转换性。在"基础"课中实施生命价值教育的基本路径为:从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尊重生命价值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从捍卫生命价值的角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法律观。在"基础"课中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宜选用案例教学法,并在教学中遵循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及认知性和践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西部开发中的人文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除了能源、矿藏等物质资源外 ,还蕴藏着更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这是西部人的生命载体和西部各民族的立足之本。在西部开发中 ,必须重视对文化的开发 ,坚持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