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饰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唐诗词中的女装作为审美对象,积淀着唐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唐代女装,从初唐的“芙蓉出水”到盛唐的自由开放,到中晚唐的“错彩镂金,”折射出了唐代社会审美情趣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概念,它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运用十分普遍,包含着中国古代独特的美学精神和文化观念。“趣”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六朝书画理论中,作为文学美学的概念成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大行于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话语里。它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艺术家的审美旨趣,二是指艺术作品的某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两者关系密切;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趣基本含义有三:艺术作品具有言外之意、富有意味,审美意象的鲜活生动性,审美意象的独特奇异性。趣从内容上可分为事趣、情趣和理趣三种类型,从形式上可分为巧趣和天趣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杨雪梅 《理论界》2006,(4):178-179
服饰与着装者的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就是一个服饰审美和设计大师,他笔下人物的服饰具有展示人物个性魅力的神奇功效,书中人物的服饰与其性格是非常契合的。本文试以其中几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服饰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性格的。  相似文献   

4.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画面空间结构图式。这种图式,其文化原点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时空认知理念,以"心"、"物"交融的视角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整体,画面上的空间构造,任由审美主体的"心性""移步换景",把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表现作为描画的主旨,以风采神韵"意趣"、"情趣"传达作为艺术创造的目的,构筑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人们来说,它不仅是具有护体和装饰功能的物品,更是一个民族独特深厚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作为族群区别的最重要最直观最鲜明的文化标识,其背后却积淀着这个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文化的、习俗的等诸多丰富文化意蕴,可以说民族服饰凝聚着本民族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民族集体记忆,并寄托着本民族的集体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4年第1期<野草>上发表的<聚餐>(作者杨猎)这篇小说,进行全息的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视野的解读,指出了当代中国大陆新写实小说,对于社会转型期内广大社会生活群体--贫民、平民社会生活群体复杂社会文化心理特点的独特描写手法、分析视角和深层剖析,阐明了当代中国大陆文学作品出现的"由走出家因到荣归故里"这一新的审美价值取向追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剧坛"创作力最旺盛,艺术实验最具力度,本土文化感觉最强"的剧作家,潘惠森独特的戏剧创造,就是他从创作伊始就执着追求"真正透过创作去表达个人内心深处的感觉"。其剧作擅长设置特定的戏剧情境,描写不同人物在此情境中的行为态度、精神思想及其相互关系,表达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某种意念,既是写实的也是超现实的,既是日常的也是诗意的,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相似文献   

10.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地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各民族服饰的结构类型、色彩理念、审美情趣、图案寓意等表现形式,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民族服饰特征与地域民俗风情,是北方少数民族强调修德、追求完美、提倡宽容、崇尚和谐统一等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丽娜 《阴山学刊》2002,15(6):37-39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各民族服饰的结构类型、色彩理念、审美情趣、图案寓意等文化内容,反映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一些作品作为素材,散落在元杂剧里,经元杂剧作家的改编,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元人对唐传奇的改编,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元代神仙道化题材相对于爱情婚姻题材或历史轶事等题材,更能体现出与传统儒学精神完全不同的文化气质,它深深打上了元代社会与时代的烙印.文章首先对比改编之作,找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从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来看;其次分析改编差异,结合元代社会背景和元代文人心态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改编之作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初唐存在着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并生的现象。宫廷诗在诗坛上唱的是主角,唐太宗和他的重臣们是创作主体。与此同时出现了隐逸朴野诗风,代表人物是王绩,他的隐逸诗有着独特的审美格调和情趣,反映了隐逸文化、文学、美学在唐初的复苏。  相似文献   

15.
藏族作家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显示了藏族的独特文化,对民俗文化和民族心理研究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发现,藏族人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的言说方式隐含着独特的"感悟一理喻"思维模式,传达出他们对理性的崇尚和对体验认识的重视,隐含着古老而纯朴的审美心理品质;神灵信仰和灵魂信仰观念在藏族人的言行中具有伦理约束效应;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传统的民间文化构成了藏人重要的智慧资源;小说中以人物语言方式出现的歌谣用诗意的方式显示了浪漫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6.
贵族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现代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历了古典时代的公民政治、中世纪的等级社会和转折时期的文明化之后,西方传统中的贵族精神已经内化为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在现代政治条件下,作为贵族精神文化传统合理内核的公共精神、参与意识、道德担当等有助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多模态视角对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从颜色、人物、房屋三个角度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隐喻含义,展现了作者杰茨菲拉德精湛的写作技巧及其鞭笞的美国"爵士时代"的精神生态危机。运用多模态隐喻剖析文学作品,能够增加读者的观赏情趣,提升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包含有社会政治内容的文化研究参照系。通过服饰与价值观、服饰与女性、服饰与东西方现代性等多维角度对小说文本的叙事细读,从而对张爱玲与王安忆的服饰描写进行对照考察,不仅说明了王安忆小说所体现的海派文学在演进中的"大"历史观,同时将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源氏物语>所营造的悲哀的意蕴以及叙述的人物无常飘零的命运共同表达了"物哀"的主题,渗透了对自然变化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反映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无名氏早年广泛涉猎西方文学作品,其创作中的超人毅力和强大的自律精神深受尼采及其"超人"哲学的影响,《无名书》中哲理性的语言及关于音乐、绘画等现代派议论的描写,显示出无名氏对西方文化的多方面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