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道德审判是对传统道德审判的继承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伦理困境:它理应通过激发正向羞耻感来促进对行为者的伦理教化,但在诸多情况中却因引发负向羞耻感而产生对行为者的伦理排斥。网络道德审判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评价形态,可以利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的旁观者视角来加以考察。据此可发现,网络旁观者的同情、想象、事实判断能力存在着诸多困境,同时其群体性特征又进一步加剧了潜在的风险。实现公正的网络道德审判,需要汲取和借鉴“公正的旁观者”的多重意蕴来构建可能的伦理进路。  相似文献   

2.
侵犯知识产权是一种违法应受制裁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应受谴责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者病态心理状态下的一种病态行为。其原因有:侵权客体的特殊性、淡化了侵权者的羞耻感、负罪感;虚伪的“荣誉感”和扭曲“幸福感”,成为侵权者道德天平上的砝码;侵权者的道德情感错位等。道德矫治的方式有:通过道德反省、道德培养等方式,由自审的道德法庭──“良心”来矫治,通过道德范例,道德传播等方式,由公审的道德法庭──“舆论”来矫治。  相似文献   

3.
侵犯知识产权是一种违法应受制裁的行为,也是一种不道德应受谴责的行为,还是一种侵权者在“窃”不是“偷”、“君子无私,小人有义”、“大公无私,拿来无过”等病态心理状态下实施的一种病态行为。导致其病态心理的原因有1.侵权客体的特殊性淡化了侵权者的羞耻感、负罪感;2.虚伪的“荣誉感”和扭曲的“幸福感”,成为侵权者道德天平上的砝码;3.侵权者的道德情感错位。根治侵权犯罪行为,除对侵权者进行法律制裁外,还必须辅以道德的矫治。道德矫治的具体方式有1.通过道德反省、道德培养等方式,由自审的道德法庭-“良心”来矫治;2.通过道德范例、道德传播等方式,由公省的道德法庭-“舆论”来矫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吉林和辽宁的5所体育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道德素养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如自信心强、积极进取、勇敢拼搏等,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道德情感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相背离、失范行为偏多等。  相似文献   

5.
论羞耻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少年进行羞耻感教育是当前品德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步骤。羞耻感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是是非观形成的基础,是自尊心的表征,是抵御不良诱惑的精神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起点。羞耻感可以通过是非观、自尊心、荣誉感和责任心等方面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6.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同时也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保护和激发人们的羞耻感,是促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知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规律,从道德品质形成的知、情、意、行基本过程出发,开展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教学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培养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和道德认识水平。另一方面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态度、倾向、风貌等方面的行为来影响、引导和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我们称这种在教学过程中辅助语言教学的非言语信号教非言语教学。那么,非言语教学是如何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本文从四方面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学习道德的培养与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紧迫问题。为此,要高度重视学习道德对于大学生良好学习行为所具有的意义,认识社会不良道德对大学生学习道德与行为的负面影响,在学校工作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大学生学习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创造校园特定的道德环境,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制度,匡正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道德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缺乏对由此带来的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的关注.儿童道德成长风险是指儿童道德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某种危害性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与亲情的缺位、学校内部道德环境趋于复杂、学生易遭社区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蚀等方面.文章指出,为引导学生趋向道德成长风险的正向发展可能性,规避负向可能性,使学校撤并这一教育事件成为他们道德创生的触发点,要摒弃经济理性主义,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加强调整合并学校后续建设,为学生道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教育的道德内涵;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社区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犬量存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等诸环节中找到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途径与对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期使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走到符合道德要求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11.
知耻教育: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知耻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知耻教育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新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开展知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知耻教育的内涵应包括道德底线教育、主体性教育、针对性教育等;开展知耻教育,要从培养耻感意识、内化道德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确立的基础:耻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确立,必须建立在耻感教育的基础上。中国传统道德论道德责任感对耻辱感的依附,中国传统道德论根基于良心的耻感对道德自制力的磨炼,启示着我们思考大学生缺乏耻感的现状,以及耻感与现代社会公德“气节操守”的关系。加强大学生的耻感教育:一要增设专题课的理性教育;二要抓好讨论辩论;三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四要抓好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3.
耻感教育不仅是外在他律的强制性教与学,更是内在的基本道德素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研究耻感教育"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尤其是道德"自律"与"他律"彼此间的契合点,使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摆脱道德自律之弱化趋势与困境,达成和谐的耻感教育修己方式,实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耻感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耻感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六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即: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是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需要,是养成大学生优秀道德人格的需要,是解决大学生耻感意识淡化的需要,是确立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需要,是提升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源头,中国人的耻感源于群体意识和"面子至上"理念。耻感教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略。在当今社会,羞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耻感教育依然是明辨是非善恶、酿造良风美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和道德约束力量,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都褒扬的道德品格。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和表层。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澄清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荣辱观教育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荣辱评价,引发人的荣誉感和耻辱感,唤醒人的良心,促使人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自觉遵守与社会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及道德条目。它直入人心,依托于道德实践者的主体自觉,为培育公民道德人格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舍勒对羞感心理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羞感是指人的精神意向在回首自己的身体时发现自己被束缚在一种动物性生存状态的心理情感体验和生存处境,它对伦理道德的形成和遵守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羞感区分为身体羞感和精神羞感,身体羞感是廉耻之心的生命感觉基础,精神羞感则是一切道德律令有效的灵魂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