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原则,结合俄共(布)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群关系思想.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的历史特性规定了其必成为领导阶级;党的历史任务,即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任务,规定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但是,党与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群众之间的亲疏度要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农民阶级是党重要的联系对象,小业主、知识分子等有产者有时也能与党结成暂时的同盟.列宁从群众利益、党的自身建设、组织机构等方面阐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路径.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的纯洁性是列宁党建理论中的重要论述。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关键在于: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党性原则并不断清理党的队伍,从而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理论、纲领、组织和党员的纯洁性。列宁的这一思想对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领导地位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领导地位的形成以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确立 ,决不是偶然的 ,它是近代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被中国革命实践所证实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革命导师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理想信念问题有丰富的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理想信念观。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回答了列宁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接受这一理想信念以及怎样坚守理想信念等问题。重温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对于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坚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列宁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纯洁性的思想与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蒯正明  王玉 《学术论坛》2012,35(12):24-28
列宁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纯洁性的思想主要包括:共产党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武装,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努力提高党员、干部质量,保持组织的纯洁性;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深化研究列宁上述思想,梳理其为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纯洁性的主要举措,对于今天保持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思想、经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对列宁关于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并从加强思想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制度建设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等角度谈论了对我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独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大优点和特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扬前两代领导人的理论精华,把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发展到宪政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民主党派是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提出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四条标准;“三个代表”讲话为开辟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新境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为了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列宁进行了艰巨的理论探索和卓越的制度创新。列宁对权力制约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是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进行构想的,但又根本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那种权力制衡体制。列宁从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机制、原则和途径等方面来建构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义权力监督民主化、法制化。列宁认为,监督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的监督权至上;监督活动的对象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穿重心上移的原则,重点是对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制约;监督活动的多渠道畅通是保障人民监督权实现的具体途径;监督活动必须通过法律来保障,依法监督是权力监督机制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权力监督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规范党和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宫玉涛 《兰州学刊》2006,4(12):34-35,174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学说,不仅为苏联共产党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它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普遍性,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多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对政党制度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问题是列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世界观、生存方式、政治取向出发,科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高度评价了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并对知识分子的使用与改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构境论为中国哲学研究界近来新显现出来的一种原创性思想。历史是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结构性延伸,人类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的生活构境进程。一定的社会历史物质生产构序结构生成着人们建构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定重构方式,而任何一种历史认识都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借助于历史记载和古物所进行的重新历史构境的主观显现。所以,思想构境论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植根于历史构境,也可以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那里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反垄断的实践丰富多彩,也伴随着不断的理论创新。本文从分析美国反垄断的理论与实践入手,分析其可借鉴之处,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创新意义及其完善:民主理念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既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障.作为一种以自主、参与和共同决定公共事务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理念,它又排斥某种模式化的制度.追求民主的运动应以理念而不是特定制度为方向.从这一预设出发,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创新意义,同时在民主理念的指导下,借鉴西方新近兴起的商谈民主理论,可对该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新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在微观经济的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市场失效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不论及劳动市场的缺陷,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可分为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用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来说明名义工资粘性;用隐含合同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效率工资理论来阐述实际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对于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列宁晚年高度关注和系统思考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形成了依靠政党自我监督、人民权利制约和法律制度约束--"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思想与实践.这一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制度设计,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哲学观的改造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客观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而非终极形态,这为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术语革命"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核心,通过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逻辑,发现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而且还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逻辑,为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现实,同时也需要努力实现一些"术语革命"。  相似文献   

19.
伟大实践的智慧——邓小平理论的几点哲学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虽然邓小平著述中很少直接使用专门的哲学术语 ,但它所包含的哲学意蕴、哲学启示 ,却是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本文对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很少被强调但却十分重要的几个观点 ,阐述了作者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 ,斯密、马克思、马歇尔、凯恩斯几大代表性的经济学体系都是以“竞争”为主线的 ,或者说其灵魂是竞争 ,是揭示或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竞争性的经济学 ,也就是竞争的经济学 ,而忽视了竞争的对立面——合作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一、竞争转向“合作”是历史的选择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崭新理论和不断成功与发展的实践面前 ,纯粹的竞争经济学理论面临着历史性的检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竞争 ,然而更多的却应该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由“竞争”转向“合作”是时代及市场经济实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