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美国家的专家证据制度与我国专家证据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家证据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广泛运用的证据形式。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将专家视为一种特殊证人较有特色。专家证人以鉴定结论或专家意见等多种形式向法庭提供证据 ,强调专家证人的公正性、独立性 ,通过交叉询问进行审查。而我国专家证据仅有鉴定结论一种形式 ,既不科学 ,又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建立我国以鉴定结论为主、以专家证言为补充的专家证据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法条和司法解释的逻辑解读,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系对鉴定制度的补充,专家辅助人应属于裁判辅助主体,以辅助法院对涉及专门性问题的鉴定意见和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定,但其所发表的专家意见不具有证据效力。专家辅助人在资格确定上应与我国鉴定制度相适应,享有查阅案卷,向当事人、鉴定人和证人发问,要求鉴定人就其鉴定意见作出具体说明,参与法庭辩论,发表“专家意见”等诉讼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和责任。专家辅助人可以通过参与法庭审理和庭前证据交换,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提供辅助,辅助范围也不应限于自然科学问题,但不得就法律适用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3.
两大法系不同的诉讼模式深刻地影响着其证据制度,证人制度作为证据制度的一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两大法系民事证人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和概念的认识上以及对证人证言的获取程序上.两大法系在民事诉讼证人制度构建基础、证人范围、证人权利义务、证人地位及证人效力的不同点,开阔了我国在完善证人制度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民事证据制度在整个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国现行的民事证据制度因其自身的缺陷已难以适应我国民事诉讼法制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本文从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制度的主要弊端入手,分析了弊端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革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修改与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就如何修改和完善民事证据制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文章首先论述了民事诉讼法修改中民事证据制度调整的基本视角,认为民事证据制度修正和调整应该立足于对证据制度基本结构的搭建;其二,文章对修正案中关于证据种类的规定提出质疑,尤其是证据的排序,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三,对证人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认为保留单位证人的规定是不合时宜的;其四,针对修正案,对防止举证迟延的对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宽松的举证时限制度应当予以肯定;其五,文章对必须在民事证据中加以规定的免证事项做了论述;最后,对有效应对"证据偏在"的法律措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基本规范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事证据制度改革虽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矛盾 ,成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焦点问题 ,亟待研究解决。文章就导引制度的建立 ,举证时效的改革 ,证据交换的健全 ,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的限制 ,当庭质证、认证的规范与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证据,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程序公正的保障。本文分析了现行民事证人制度上的缺陷,从证人主体制度、出庭制度、宣誓程序制度、权益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对我国民事证人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民事诉讼法中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形似美国的专家证人,但又因两国诉讼制度的差异而只能在现有规定基础上对美国专家证人制度进行选择性借鉴,建立准入前的严格审查、参与中的证据开示制度,设置出庭义务并厘清其证明力和采信标准。另外,在与鉴定制度的关系上,可以根据专家辅助人发挥作用的不同进行类型化归纳,使对鉴定意见进行质疑的"鉴定人—专家辅助人模式"和鉴定人缺位情况下的"专家辅助人模式"分别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我国证人证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单位能否成为证人、证人不出庭的现状及原因、证人权利、义务、责任的脱节与分离,以及证人是否享有证言拒绝权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证言的法律规定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求极不适应,针对具体如何完善证人证言制度提出了粗浅的建议和构想,以期能够完善我国的证据立法,促进司法审判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建立专家证人制度等特殊诉讼规则不但必要而且可能。中国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专家证人制度的建构思路包括制度统一性,权利平衡性,内容完整性,形式合法性。中国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专家证人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专家证人说理彻底原则、专家证人选聘制衡原则、专家证言采信理性原则。中国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专家证人制度的设计应当贯穿适应理性证据特点的正当性与原则,从制度的主体、行为、法律后果三个层面进行架构,具体包括专家证人的选定、专家证人的权利与义务、专家证人的出证规则、专家证言的采用规则、专家证人制度相关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医师专业人士责任是以委托关系为依据,直接由医师本人承担不利后果的一种责任方式。它不同于我国现存的内部责任理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用这种责任方式。具体来说,其主要有“高度注意义务违反型”、“忠实义务违反型”、“说明义务违反型”和“保密义务违反型”四种类型。在内部责任理论不能有效化解医患关系危机的前提下,医师专业人士责任在义务分类及责任承担等I'.-1题上颇有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司法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司法鉴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农业纠纷案件不断增多 ,原有的农业司法鉴定模式需要改革完善 ;应设立专业的农业司法鉴定机构 ,确立新的鉴定模式 ,为办案机关提供重要的依据 ,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专家法律意见书从无到有乃至专家满天飞,预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家的知识和权威的意见倍受尊崇,然而在知识价值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无法可依,干扰司法独立,破坏司法公正的尴尬境地。为此有必要对专家意见说“NO”并积极寻求专家知识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是最需要专家的法律领域之一,因此,专家证人在现代反垄断诉讼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但专家证人的地位与作用与普通证人不同,专家证人有资格方面的要求,一般只有专门研究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家或法学家才有资格作为专家证人。专家证言必须可靠并且契合案件事实。与专家证人资格有关的信息、与经济学有关的知识应当在诉讼过程中予以披露。  相似文献   

15.
搭建基于web的领域专家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基于国内外学术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与挖掘的自动化处理,能够按照多种指定条件筛选指定领域专家,基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专家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构建各领域的专家库,形成社会化的专家网络,并提供分析结果的多途径导出和可视化展示,能够为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专家证据制度对于英美法国家的法庭审判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专家意见对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法律责任通常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也应是保障专家证言的客观性的有力武器。在我国,由于对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缺乏可实际操作的实施细则,以及理论研究的空缺,使鉴定人制度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我国法律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鉴定人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构件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一个采用软构件技术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系统通过使用构件技术,实现了知识库编辑、知识库编译和推理机等多个构件,并阐述了它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人的知识系统包括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专家在其专长领域内具有更多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主要表现为命题性缄默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虽不可言传,但可通过对专家的观察与模仿以及个体的亲历实践获得。  相似文献   

19.
知名中学录用教师以知名高校毕业生为主,而高校师范生不占优势,这是基于"专家型学生有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潜力"的假设.新时期专家型教师具有综合素质高、学科理解力强、超强的教学能力、善学乐学的品质等特征.专家型学生具有广博而专深的学科知识且兴趣爱好广泛、对学科知识有较深的理解、高效的学习策略、高效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征.专家型学生的特征和新时期专家型教师的特征相似,况且PCK主要是通过在职教学实践和反思获得并成长.因此,相比一般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专家型学生未来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数字化技术冲击着传统法律规则 ,对于数字化技术引发的各类新问题 ,各国的解决方式一般是或者扩大解释原有法律 ,或者重新立法。我国在实体法中对这些问题已进行了初步解决 ,但在程序法上还没有解决方案出现 ,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 ,探求解决方法。从各国电子商务法的订立中可看到 ,对与此有关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应紧密结合其技术特点。数字与数字化过程对民事证据体系的影响 ;数字证据本身的技术性特点 ;以及使用数字证据概念来定义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应作为民事证据的资料 ,并列入民事证据体系中 ,而不应使用电子证据、计算机证据概念 ;数字证据与视听资料书证的关系 ,进行数字证据规则设计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