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是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全面迈向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职业分化不断发展,但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等因素,近年来速度有所放缓。为此应从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增长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继续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等方面来合理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促进我国农民职业分化。  相似文献   

2.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一些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并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对村落“空心化”现象的驱动机制以及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模型的阐述,讨论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形成机制;从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留守人口的角度,分析了“空心化”的负面影响,并对整治“空心化”问题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劳动力正走向结构性短缺,致使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梳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简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地位,通过探讨新生代农民的特征、观念和利益诉求,提出加速新生代农民培育的措施和动力机制,以此化解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农民荒"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的持续外流导致了以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为代表的“新三农”问题的出现。部分对“新三农”问题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的学者认为未来农村将消逝、农业将衰落和农民将消失,对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城镇化为“新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遇,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将提速,农业将转型升级,新型职业农民也将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城镇化给我国“新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重构农村居民主体、农业生产主体和农民养老主体是事关当前“新三农”问题治理成败的关键性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使皖北农村“空心化”问题出现并日益严重,阻碍了皖北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分析农村“空心化”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皖北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村镇规划,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体制创新、弱化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三点措施促进皖北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民职业分化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是中国社会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必经的过程,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农”问题的核心首先是农民问题,而首要的是农民职业分化。改革开放以来,某村一队农民职业分化不断发展,但因计划经济时代政策的后致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城市化发展步伐缓慢等因素影响,分化力度弱。笔者选择此农村社区做典型调查,以实地非结构访谈及问卷调查法为主,以此探究农村职业分层现状、农村职业分化前景等。提出重点应从政策面加强改革、农民自身也应加强职业分化力等举措。  相似文献   

8.
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的各项事业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表现在土地、人口、地理空间和"软"环境等方面。其产生原因有:城镇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拉力、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推力,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融入城市的艰辛,使农民难以割舍与土地的联系。治理农村"空心化"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为农民进城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推动农村经济走产业化之路,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培养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美丽"村镇"。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转变为市民。然而,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广大城郊地区却出现了"被市民化"现象,即一种农民非自主选择的制度性市民化现象。农民失去土地是"被市民化"的根本途径,而户籍制度改革、职业变更、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在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具有间接辅助作用。文章对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暴富"后的困境、精神边缘人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市民的角色再造加以思考,以期为"被市民化"的相关研究及实践完善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农村人口的大幅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结构性差异,客观上使得中国农村普遍陷入了“空心化”“老龄化”和“空巢化”困境。农村的人口空心化又导致了产业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和社会碎片化等多重空心化。农村多重空心化之后,造成了典型的农村治理分散不经济的发展陷阱。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面临农村人口空心化这一重大现实,需要做出战略调整与路径创新。本文秉持“因村施策”的核心理念,依据空心化程度、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关键指标,提出以“国土整治”“有机收缩”“适度集中”和“产村融合”等战略规划持续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的个案分析,考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地经营模式变迁,即从种地到经营地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以新型职业农民阶层立场进入关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首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活空间解体导致年轻劳动力流失程度加重,作为生产空间的村落事实上逐步解体并引发传统农地经营模式转型;其次,“国家在场”与“资本下乡”不仅有利于实现土地保障功能向财产功能转型,也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核心机制;最后,以新型职业农民阶层立场审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三农”问题,则要求区别对待不同土地经营者“下乡”形成的多元雇佣关系,以培育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为契机,“有条件、分步骤”推进中国农地制度诱致性变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改革风险分配机制和制度创新利益分享机制,最终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农村从"人走楼空"的现象逐渐演变成农村社会空心化状态。农村社会空心化造成发展潜力不足,农村社会脆弱性风险凸显。识别社会脆弱性风险并进行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民消费空间转向及其对“人的城镇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改革后,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空间结构调整使农民消费空间出现“内萎缩”、“外转移”特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乡村消费空间,农民物质消费空间、文化消费空间、服务消费空间纷纷向城镇转移并使多数农民拥有城乡双重消费空间。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具有耦合关系,它是人的城镇化先决条件和实现手段。如此,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增加城市低端消费空间,开放城镇服务空间,不仅能推动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发展,而且可以以此为引擎和纽带,促进城乡空间对接和居民互动,进而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的剖析,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新一轮发展的启动器,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关节点,农民文明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器和终级目标。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和新一轮创业的突破口在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三化”的互动发展将筑成农村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凸现.从农业、农民和农村三方面,运用聚集经济等原理说明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劳动力转移,并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受到农村土地权利分配机制不够合理、经济条件不够充分、城乡制度二元对立以及土地管理使用法律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出现了老无所养、未成年人教育缺位、社会管理功能弱化、土地资源浪费等诸多空心化问题,应通过加大现代新型农民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范围和质量、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实质就是农村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的综合性社会变迁过程.近郊村落的城镇化是城市扩张的表现和结果,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独特内涵和特殊意义.通过对浙江省9个近郊村落的调查,描述了近郊村落的城镇化过程及其被边缘化的现象,初步分析了近郊村落的城镇化水平与类型,提出近郊村落城镇化水平需要依据经济结构的非农化水平、入居环境的城镇化程度、居民身份的转变情况、基层管理的转换状况、社会保障的享有水平等核心指标进行度量.比较而言,不同近郊村落的城镇化进展与水平呈现出一系列共同性,但也存在着众多差异.近郊村落的城镇化在特定意义上就是“去农化”和“趋城化”2个方面的结合,根据“去农化”和“趋城化”的状况,城镇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可以分为“脱离农业的村庄”和“留存乡村因子的城镇社区”2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农村社会学的视角,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分析了“三化同步”中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础地位,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越叫显,农村这块“短板”越需要补齐,农民群体的影响力越不能忽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推进我国“三化同步”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近年来推行农民就地城镇化,形成了“两区同建”德州模式、“多村社区”诸城模式、“生态文明”蒙阴模式,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降低城镇化成本、避免拉美城镇化陷阱和缓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户籍改革、职业培训、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