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叙事中的身体书写,是对身体这一社会符号的再符号化.其不仅指向身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意义,而且指向作者对这一社会文化符号进行再符号化时赋予的意义.在这一再符号化过程中,身体在小说叙事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在故事-素材层面,身体作为人物的物质存在,具有模仿-主题功能,打着一定时代的文化与权力烙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在叙事-文本层面,身体具有结构功能,一方面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展现小说叙事对于人物以及人性的理解的“指号”,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符号;在叙述-修辞层面,身体则具有美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修辞对象,与小说叙事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小说叙事正是通过对身体的符号化,完成对人类经验的记述,以及对民族文化以及人自身的无意识的发现,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史”.小说叙事的身体符号学的提出与建构,为小说文本解读与小说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团圆作为我国的一种典型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概而言之,中原地区封闭的环境、季节分明的气候条件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大团圆的环境经济基础,为大团圆的形成提供了哲学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反动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劳动人民的苦难现实,是大团圆形成的社会政治基础,它使大团圆具有了高度统一的内在精神和强大的外部制约力量;而我国人民传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等则成为大团圆的文化心理基础,它是大团圆历久不衰的催化剂和温床。尽管三者在社会结构中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但是对大团圆的形成都有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悲剧和西方一般悲剧一样都是以悲惨的结局收尾,关汉卿的<窦娥冤>和中国悲剧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局.不同的悲剧结局具有不同的审美效应,映射出彼此相异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4.
元代是多种文化并存的时期。根据元代不同文化的特征,可将《潇湘雨》剧中人物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中原传统儒家文化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异质文化下产生的畸形文人形象。这三类人物的言与行受其所属文化的制约,在相同时空下,他们相互间的文化冲突形成了《潇湘雨》必然性的大团圆结局。对《潇湘雨》大团圆结局所体现的反抗思想的认识和有悖于中国古典戏曲中固有的"大团圆"结局审美机制则是引发后人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才子佳人大团圆叙事模式作为封建叙事文学的经典形式 ,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它的几个基本要点即人物、情节、结局等问题展开讨论 ,试图深入到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来探讨这一流行的文学样式与封建社会本身的共生关系 ,并说明才子佳人大团圆叙事模式是封建主义最高理想的艺术化体现 ,从而阐明其封建主义的本性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小说比较,个性化叙事晚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征之一,这主要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密切相关。悠久的史传传统造成最富个性化色彩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古典小说中的极度缺乏;古代,小说及小说家卑微的社会地位,加之尚实审美心理影响,也造成个性化叙事的晚出;同时,儒家伦理文化和民族整体性审美思维作为深层次原因也导致了古典小说个性化叙事的晚出。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中国,多元文化语境的叠合与杂糅共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表征。就中国社会语境而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化与审美表征并存。从前现代的理论视域看,艺术、审美与文化启蒙密切相连;从现代主义美学视域看,当前依然要发挥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以批判、抵抗大众审美中的物质主义;从后现代美学的视域看,审美资本主义不仅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审美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因和文化创意的驱动。就中国现实而言,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美学难题主要有:要处理好审美无功利与功利性的关系、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关系、推进审美创新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市井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向。在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之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地具有了文人的叙事意向和审美趣味;但是多变的人物命运,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是"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深受市井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大团圆的结局既迎合了市民的审美趣味,又张扬了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悲剧多是以大团圆为其结局,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本文试图从哲学、美学及社会心理学角度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的当代社会背景下,电影的怀旧叙事通过创造幻觉体验使观众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得到替代性满足。但富于主观感受和体验色彩的怀旧叙事无益于历史文化反思,也难以真正触及人的现实生存困境。影片《山楂树之恋》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内在的表意层面蕴含着对特定年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但并未结合特殊文化语境深入人物心理层面予以揭示。与文化记忆相伴而生的是追求深沉含蓄、淡雅静谧的传统美学风格,影片在细节运用、字幕设计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均体现着这种追求。  相似文献   

11.
讨论电影的叙事本身是一个随着语境和层次浮动的问题域。针对中国电影目前的叙事和诗学问题,可从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两个方向来分门别类地谈论和分析。这两个问题具有不同的问题指向性和解决办法以及各自的等级性。在电影的商业性层面上,须解决电影中的文化和接受问题,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接受美学意识;需要精心提升电影叙事技术和叙事谋略。在电影的艺术性层面上,则要对电影诗学进行建构,并形成中国电影情节信码模式,坚守伦理底线。这样建立一种思考问题域和解决方式之网络,意在为"从何种层次上谈论中国电影的叙事是合法的"这个问题澄清话语关系,做到研讨中国电影叙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对《西厢记》的思想性评价,历来针对其第五本的大团圆结局而颇多微词,甚至直接影响了对其整个思想性的全面准确评价。本文联系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西厢记》主题的发展演变、才子佳人戏剧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封建文人的情爱心理以及元代文人的特殊心态等方面的分析中,指出《西厢记》大团圆的结局超出了一般才子佳人戏的俗套,包蕴了丰厚的社会思想内容,从而对这一结局和第五本作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恰同学少年》之所以热播,从审美文化视角看,是因其平民化视角叙事,将历史问题现代化,从立志、修身这一层面来营构了青少年群体的成才“白日梦”。湖湘文化则成为该剧的核心价值,满足了社会转型期观众进行精神寻根的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4.
海棠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海棠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渐高,人们根据海棠的姿态、习性、品质等特点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借其寄情寓义,使海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形成了一种以海棠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灿烂的花卉文化中的海棠文化。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海棠,发现海棠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象。  相似文献   

15.
视觉文化表征下,"媚俗"成为必然的审美选择,人们自觉地与图像及图像制造的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生存的关系,作为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艺术形态之一,电视剧遭遇着文化批判和审美实现的悖论。"视觉优先"趋势,一方面拓展和提升了电视剧艺术的叙述能力和美学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制造着一场场"泡沫式"的文化胜景。如何实现感性叙事形式和深层审美价值的契合,已成为电视视像艺术一个突出的文化与美学问题,不仅关系到其叙事话语所承载的价值意义所在,也关系着整个电视剧文化产业的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中,对景观的审美感知和判断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文化的美感。文章研究各历史阶段社会自身独特的审美方式,认为这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心理定式及世界观相呼应。既然环境是文化的,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同时也必然是所称作的城市独特景观文化美学价值的讨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颠覆和离弃传统美学的同时体现新价值观主导下的审美,在语言形式和建构的层面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营养,同时当代艺术的介入又增加了其丰富性,当代景观美学的最大转变源于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是新世纪文学一种新的表意动向。这种书写实际上是一种重述中国的文学行动,它重构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这种诗性书写是通过回归与激活传统美学而实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风格是它的基本资源依凭。美好人性人情、具审美现代性质素的文化乡愁与故乡记忆、具形而上性质的精神境界与意义世界、神秘地域文化与民族神话叙事等形构了中国形象诗性书写的审美意涵;在艺术形式与话语风格方面,这种书写氤氲着一种古典美学趣味,表现出鲜明独特的 “中华审美风范”。从深层文化意味来看,这种书写是新世纪文学关于中国形象的灵魂书写与精神烛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兴盛与全球审美化浪潮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美学危机的回应,是中国学者试图走出美学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美学的衰落催生了审美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的勃兴又使美学的转型成为可能。美学从以艺术为中心转而面向生活世界,从追问美和艺术的本质转而探求审美文化与非审美文化转换的机制,从普遍性的抽象思辨转向具体现象的形态学分析。美学的转型是美学研究对象和美学基本问题转换的结果,但美学的哲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悬念是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其审美视角具有两重性:其一,从读者角度而言,悬念契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充分调动读者的欣赏兴趣和激情,让读者在体验和破解悬念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其二,从叙事文本层面审视,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悬念能有效提升叙事文本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其美学效果来源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并影响至今,但其文艺心理思想却被国内心理学界严重忽视。基于其社会文化观,重点围绕《文艺心理学》论述维果斯基的文艺心理思想,包括:文艺作品是唤起人类情感的美学符号组合;文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对寓言、小说和戏剧所涉及的审美反应的分析;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净化过程所蕴含的“逆向感情”的运动。这对发展儿童审美心理的启示是:应以文学作品为文化工具,培育儿童审美感知;以文学作品为教学资源,激发儿童审美想象;以文学作品为思维训练方式,发展儿童审美情感;以文学作品传递人类经验,建构儿童审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