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社会风气及南北民俗的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晋南北朝社会风气及南北民俗的交流张承宗,孙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南方历经孙吴、东晋及南朝,逐渐由尚武转变为儒懦。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虽然吸收了许多汉族文化,但其尚武精神依然不减。终此一段,由于北人南迁,胡族内徙,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赵景梅  胡健 《江淮论坛》2012,(4):188-192
通过《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歌可以发现,东西方在战争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性: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东方主要是保家卫国,西方侧重于暴力扩张;从战争的审美来看,东方尚武,西方嗜血;从对战争的反思来看,东方厌战、渴望和平,西方则对战争无限向往。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的地理条件、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的显著不同。东西方的战争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外领土争端中得到了强烈的映射。  相似文献   

3.
张争先 《理论界》2006,(9):106-107
军事法律文化是人们对军法的价值判断、思维认识、情感认同等内容的综合,作为军事立法、执法、守法等军法运行的潜在动力,有关它的建设理论研究正日显重要。就我国而言,军事法律文化建设应始终以军法至上为宗旨,以维护官兵合法权益为本位,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强化军法权威。同时,还应加强军事法律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为我国军事法律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群众基础,从而进一步为军事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刘燕花 《理论界》2008,(1):226-227
尚武精神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国历史永恒贯穿其中的主题。本文追根溯源,对美国尚武精神的文化起源及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析,进而对美国尚武精神的特征及表现进行了揭示。对美国尚武精神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5.
追求和平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旨之一。“伊斯兰”阿拉伯语意即“顺从”、“和平”,“穆斯林”即“顺从者”、“和平者”,就是顺从其主并谋求和平的人。和平意识体现在穆斯林生活的各个方面:真主的99个美名之一就有“和平”;天堂名之一就有“和平”;穆斯林彼此见面互道“色俩目”,敬祝和平;天房周围的诸多门中有一道叫做“和平门”,可见“和平”在伊斯兰教中的分量。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从来就不主张胁迫非穆斯林改信伊斯兰教,而是和睦相处。伊斯兰教是讲求“中道”,不走极端、不偏激的宗教。  相似文献   

6.
日本国防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一个具有尚武传统的国家,历来重视对国民进行爱军习武的教育,重视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近几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扩张野心引起世人的关切和不安。日本国防教育蕴含着危险的因素,对世界和平尤其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研究日本国防教育的特点,对于我国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加强我国的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一个具有尚武传统的国家,历来重视对国民进行爱军习武的教育,重视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近几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扩张野心引起世人的关切和不安.日本国防教育蕴含着危险的因素,对世界和平尤其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研究日本国防教育的特点,对于我国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加强我国的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0后"军校大学生是我军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建军治军的栋梁之才,必定会肩负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职责.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对军校改进教育管理工作,为国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从周”尚“文”,表明了他对礼乐文化的兴趣;“故殷”求“质”,则表明了他对殷代和春秋时代的尚武精神的神往与追求。孔子是文武兼备,但是,他留给人们的仅是一个仁者形象;那么,孔子的武土色彩、尚武精神怎样呢? 一、孔子尚武思想存在的必然性春秋时代处于部落性领主制国家向纯粹封建专制国家过渡的后期。这时去古未远,英雄时代以勇力“射选诸侯卿大夫士”(《礼记·射义》)的影子,依然存留在武士心中。处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人们特别重视军事。信而好古的孔子,不仅承继了古代的祭礼传统,也承继了戎事传统。“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同上《礼器》)这似可意会于孔子的才识与本领。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 ,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倡导的执政理念 ,它同样应贯彻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治军实践中。在军队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因素在军队管理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把坚持官兵的主体地位作为重要基础 ,把做好人的工作作为核心内容 ,把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人的因素在军队管理中起决定作用军队管理 ,作为一个由人、财、物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 ,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和作用 ,对其他要素的管理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所谓管理得好 ,主要是做好人的…  相似文献   

11.
军人养成的基点起于武德养成。国防生作为我军后备军官,要真正实现从地方青年向合格的革命军人转变,必须从大学阶段就重视并强化武德养成。为进一步激发国防生武德养成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应首先使其把握武德内涵,理解武德养成的重大意义,在理性上认同武德作为军人的特殊职业道德,是古往今来军人的从戎之道,是战争中分量最重的精神力量,它铸就军人的英雄之美,让军人生命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12.
政治是武德的核心,坚定政治信仰是军人武德养成的第一要务。当代革命军人坚定政治信仰,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四信”,坚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反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同时,要把赢得战争、创造和平、促进世界和谐提升到政治信仰的高度,纳入武德养成的内容体系,开阔军人养成的视野,提升武德养成的品位。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为明显的特征。全球化对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要拓宽视野,丰富内涵,从育人做起。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文化的前提在于厘清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尤其是其精神特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谐文化的精神特质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和谐文化构建应遵循中西互补原则和批判继承原则,通过政府激励媒体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实践环节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新时期我党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也是建军强军的行动指南。加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要在完整、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务求实效。作为部队领导干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有更高的标准,树立良好的政治和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6.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3,16(6):51-56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求是务实、爱国主义、宽容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凝聚力,推进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好音 《阴山学刊》2004,17(3):125-128
通过音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具体是: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音乐鉴赏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领悟音乐作品中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育学生民族精神;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多种高贵精神。雷锋精神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同志之名命名、以在雷锋身上体现的精神为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大事业与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崇高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特征,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现阶段弘扬雷锋精神,要以党员干部学雷锋为抓手,把握着力点,创新学雷锋的方式方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关键词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理念的反思与大学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纽曼与洪堡为代表的经典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在今天已经式微,以威斯康星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在蓬勃兴起中不断变异,而以学术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大学理念正在或已经被现代大学奉为圭臬。面对日益功利化、工具化的社会,大学人文精神日渐消解与丧失。时代对大学发出了本质追问,我们必须回答:什么是现代大学的理念和大学使命。  相似文献   

20.
试述日本神道与武士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敬神崇祖为内容的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也是日本民族的主要感情生活方式;以忠诚勇武为内容的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武士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战争道德,经七百年武士统治的积累,已积淀为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以其特有的信仰和祭祀形式,为武士道提供了宗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