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宋中叶,苏轼提出了“词为诗裔”的词体观念,这一观念具体体现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之中。它旨在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对于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气格,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推尊词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观念及其创作也存在着使词诗化、消解词体艺术独立性的倾向。质言之,这一观念强调词与诗的同一性,而没有充分注意词与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余意 《阴山学刊》2005,18(5):11-14
“以诗为词”不仅是创作方法的更新,而且是词学观念和词学意识的改变。“以诗为词”概念的提出,促进了词的“本色”认识。当时的“本色”应该是属于“女性特色”的风格判断,而不仅仅是音乐性特征的认定。正是基于对词这种风格的认定,出现了词学批评中的三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论韦庄词与"以诗为词"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为词"是我国古代词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我国古代文人词的诗化进程中,诗化倾向表现得最早,而又对后世文人以诗为词的诗化进程影响巨大者,当是晚唐词人韦庄.在我国古代文人以诗为词的诗化变革的历史源头上,韦庄无疑是一位最早而又影响较大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4.
涂育珍 《兰州学刊》2007,(11):183-185
"以诗为词"是一个曾引起宋以及宋以后历代词人议论纷纷的话题。围绕对东坡词的评论,这个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词与宋代诗文化心理交融、碰撞和观念整合的一个标志,它代表了词的诗化和雅化转变的关捩点。  相似文献   

5.
邵静 《兰州学刊》2009,(6):186-188
以往围绕“以诗为词”展开的讨论,常常以文学自身的发展作为探讨的逻辑起点,忽视了佛禅背景对它的影响。苏东坡深厚的佛禅学养,成就了其圆融无碍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境界。同时,游戏三昧的文字态度,最终使“以诗为词”成为苏词创作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宋先梅 《天府新论》2005,(3):124-127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是主流文化士人群体文人意识最为浓烈的时代,文人更多地关注于自身拔节、绽放、凋零、陨落的生命过程,表达属于个体的、经验的,由形而下的生命事件而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叹息和感伤."学究天人"的苏轼,敏锐地把握了这股时代精神的意向,并以"以诗为词"为突破,将这一时代的文化精神与词体这一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完美地挈合,反映着时代精神并规定着宋代写作文化的走向,奠定了苏轼作为词人在词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因此,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文体价值与文本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以诗为词”可以说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但它并非始于苏轼。北宋初中期,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入手,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作法,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熟运用作了充分的准备。“以诗为词”创作倾向在北宋初中期的产生,除了词人在主体创作实践方面的努力外,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诸如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文体之间的学习与渗透、时代风尚与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群体身分的特殊性、作家观念的改变、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巍 《北方论丛》2012,(5):6-10
"以诗为词"本是陈师道对苏轼词的贬抑之辞,胡仔、王灼、王若虚虽为苏轼辩护,但也是力图说明苏轼并未"以诗为词"。由此可见,"以诗为词"在宋人心目中基本被认为是贬斥而非褒扬,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晚清。在现代论著中,"以诗为词"普遍被视为苏轼对于词史作出的贡献,同一批评术语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改变。宋人曾以"寓以诗人句法"来评价苏轼词,得到较多认同。总体而言,出于尊体观的考虑,"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在古代都招致了批评家程度不等的指责。  相似文献   

9.
彭玉平  向娜 《江海学刊》2015,(2):180-187,239
"以诗比词"指的是词学批评中将诗词的作者、作品、发展阶段等进行比拟或比较,借助诗歌风格、成就等方面的特征,以表达论者对词的评价与判断的批评方式。这种现象开始出现于宋代对词人词作的点评中,至清代以后则成为词学批评的常见方式,其内容也几乎涉及词学的所有方面,并表现出系统性和理论性。"以诗比词"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诗词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价值则在于反映了词体文学及词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始终以诗为参照和借鉴的对象,而诗词并论的方式将词纳入了主流文学的体系中,也有助于词的尊体进程。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04-111
宋词接触科举题材,首先是"以诗为词"变革的结果。与科举相关的词作,绝大多数产生于北宋末或南宋。送人赴试,是与科举相关词作中数量最多的内容,其次是地方庆功宴上的创作。宋词不入文坛主流之眼,词人们多随意率性为之,往往更有真情实感。"词言情",在科举考试全部过程中,词作常常用来表现儿女私情,大都是男女分手的相思情意,亦有落第后到青楼寻求慰藉者,展现出婉娈旖旎的特殊气质。诗词相互影响,科举词写功名富贵时就会融入男欢女爱,徽宗时期蓬勃兴盛的戏谑俗词中也有相当的科举题材。  相似文献   

11.
郭潇  张兴亮 《河北学刊》2007,27(1):223-22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的提出是以深刻的事实判断为基础的。本文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提出的实践起点;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本代价是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依据;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本向度是以人为本提出的科学依据;社会主义本质是以人为本提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最终结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价值。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哲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价的主体,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他个人的行为准则、奋斗目标。重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对我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教育全党和干部关注民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延凤宇 《河北学刊》2007,27(1):230-232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已由较浅的物质文化层进入到较深的制度文化层。现阶段制度文化建设的急务是要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制度文化的现状,引入以人为本理念,将硬制度与软管理结合起来,找到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生长点,推进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打造高校品牌。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实现程度测评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对以人文本的内涵解读,提出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来构建以人为本的测评体系,并根据河北省实施以人为本的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提升河北省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创建各种条件实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人为本创造政治条件;繁荣社会主义科技教育事业,为人的发展创造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张岱的小品文呈现出"以诗为文"的特点,诗歌对其小品文的渗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可看出其以诗为文表现为:以诗的形式为文,以诗的意象为文,以诗的抒情为文三个方面。其小品文具备"以诗为文"跟张岱的诗歌理论中将诗歌的高度概括化跟高度个性化的统一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以及其在高雅精美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学识修养气质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试论晏阳初的现代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核心是他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继承、发扬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现代民本思想。他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融合吸收了近代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思想,并在实践中赋予了传统民本思想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化系统改造的崭新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唐 《北方论丛》2007,(5):8-10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议"的情感力度,使其许多作品成为独具艺术风貌,诗歌艺术价值颇高的优秀诗篇。  相似文献   

20.
唱和是唐代诗人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唱和集几乎占唐代诗歌总集的三分之一。与刘禹锡有关的唱和总集有九部,尽管这些总集均已散佚,但通过文献考察和辑佚钩沉,我们能从中了解刘禹锡交往唱和的以下情况:九部唱和总集中,现在尚存世的诗歌在350首以上;与其交往唱和的诗人较为广泛,由此可见其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唱和交往,可见其与白居易等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