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其强烈的反叛现代性趋向,促进了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刻反思。文明人的自大狂所导致的理智的盲区就在于忽略、忘记和压抑了所谓文明时代之前的原始智慧,俄狄浦斯的自刺双眼与自我流放,意味着文明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悲剧催生出强烈的原始主义倾向,对抗自大的现代物质主义和唯科技主义的精神压迫,打破西方传统欧洲中心主义价值观,摆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单一进化模式,克服西方现代性危机,在资本主义方式之外寻找更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2.
文明的转型     
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文明新的大变局中.再度振兴的中华文明将肩负着开创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一种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推进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积极建立生态文明,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确保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明的转型     
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作为时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文明新的大变局中,再度振兴的中华文明将肩负着开创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文明的时间差与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顾乃忠本文拟就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以及如何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问题谈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广大读者。自从人类社会脱离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在局部地...  相似文献   

6.
"世俗之城"和"神圣之城"是艾略特对现代文明信仰缺失和对宗教秩序回归的隐喻。艾略特的诗歌借助"世俗之城"上升到"神圣之城"这样的动态表达最终揭示了人类道德文明再生的可能。通过城市启示录使得读者对其诗歌能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经过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全球生态主义思潮已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印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当今中国,要想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其关键就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我国特有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交融碰撞,已形成一道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丽的乡村生态主义风景线.加之快节奏的...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作家为塑造艺术形象、深化作品主题和加强艺术效果而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在小说《熊》中,福克纳运用新颖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隐喻表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奇独特的审美体验,而且生动地展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表现了福克纳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为了各自的物质主义利益相互之间激烈争吵,差一点就毫无结果不欢而散。人类文明面临着两种前景,和谐文化主义文明和文明的毁灭。文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暖导致了生物大灭绝,文化的发展也正在导致人类大灭绝,人类正处在灭亡的边缘,科学家正在为人类准备后事。与此同时,文化的发展壮大正在推动物质主义文明向文化主义文明过渡,这是一次空前的根本的文明大灭绝。为了在三个大灭绝中获得新生从而持续生存下去,人类必须主动推动文化主义文化大革命,抛弃物质主义文化,推动物质主义文明向文化主义文明的大转型。本文为此提出了五点建议,探寻人类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孙永芬 《天府新论》2005,2(1):16-20
世界文明内涵于各民族的文明之中。作为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 ,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中国在建设现代文明的进程中 ,既要注意到文明的共性 ,又不能忽视文明的个性 ,即体现中国现代文明的民族性特点。建设中国的现代文明 ,必须考虑到我国的传统和国情。历史已经证明 ,照办西方发展模式 ,是不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向环境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要尽快化解生态风险,在顺利完成工业文明发展的同时昂首迈步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必须实现生态价值观、工业文明中的经济增长观、物质主义消费观和生态治理范式四个根本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生存的最佳综合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要经历和朝着"自然性的人"、"社会性的人"、"精神性的人"和"审美性的人"四个阶段不断发展与挺进,而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对艺术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是对这四个相应阶段的人所作的翻来覆去的美的描绘和艺术重塑."文本重读与文学史重构"作为国际性的学术潮流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世界文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新发现和开掘.21世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主题将依然是"精神主义"对"物质主义"的颠覆、对抗和跃升,"精神性的人"将依然成为全社会一切文学竞相重塑的方向和目标.科学主义必须服从人文主义,物质主义必须服从精神主义,人类主义必须服从生态主义是西方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精神永恒不灭的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21,(1):29-37
郁达夫留日小说在显性层面贬抑传统中国,又在象征、隐喻、寓言的层面颂扬传统中国,将其作为对抗西方文明、克服身份危机的文化策略。其主人公歆羡西方文明又为西方文明所否定,由民族屈辱感获得民族自觉,使得主人公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从分裂走向统一,破除了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发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以往的研究将郁达夫的留日小说看作东方主义叙事,固然有助于说明郁达夫的文化倾向,却将其认同危机简化为东方主义心态,消除了反抗的可能性和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早期生态作家之一,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天人合一,物我平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透视出哈代对人与自然、文明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和反思,本文从自然书写、动植物情怀和哈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三个层面分析哈代渗透在小说文本中的自然情结和生态思想。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今天重新解读哈代的生态思想对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认识论总是从人与自然的双重角度去考察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自然环境,并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点解决生态问题.它指出自然史与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人和社会实现解放的一致性实现了对科学主义认识论和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哲学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基于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整体主义“无文明的生态”和科学主义“无生态的文明”的超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践行了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范式且树立了全新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1842—1912年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传播与华夏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一次碰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具有空间偏向,粤剧的海外传播是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间接产物.航海技术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媒介体现,是具有空间偏向的传播媒介.粤剧作为航海运输工具的"内容",实现了空间传播.而作为媒介的粤剧本身具有口头传播偏向和时间偏向,消解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实现华夏传统文明的异域传承.粤剧口头传播偏向限制了粤剧仪式的传播范围,将参与群体划定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不利于华人社群的扩大.但与此同时,作为地方剧种,粤剧的口头传播偏向强化了华人社群内部的一致性,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强化华人社群的集体意识.粤剧是华夏传统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华夏传统文明传播文明时间偏向特质,表现为对神缘和地缘关系的倚重.粤剧在以方言(地域)为单位的华人社群进行展演,延续了祖籍地的地方特色,传承了祖籍地的历史脉络.西方现代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形成了粤剧的"传播通道",华夏传统文明传播的时间偏向孕育了粤剧的"传承脉络",二者相互交织,形成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时空网络.  相似文献   

17.
柯布教授认为,怀特海把哲学视为宇宙论和形而上学,对哲学作综合性研究,并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科学基础,这是哲学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阶段。怀特海坚持现实存在本身即有价值的内在价值观,坚持世界万物内在相关,宇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这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柯布强调中国应该寻求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途径。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新的文明形态。美国政府追求的是可持续利润的增长,只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才有可能率先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文明植根于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表征着人类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概念的背后是一种启蒙主义的进步观念。文明既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指人类社会发展所达到的历史成就,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整个人类的社会存在的理想。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西方自身的文明概念却异化成了两种意识形态:作为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作为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文明为西方推行殖民主义提供了合法性辩护,同时也成为论证其种族优越性的合理性根据。因此,“文明”观念逐渐沦为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所利用的工具,其背后的理论根基也由启蒙主义转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如果要建立平等的文明观念,就需要破除文明的两种意识形态症候及其理论根基。只有在此意义上,文明的交流互鉴才成为可能,文明新形态才值得期许。  相似文献   

19.
经济伦理内生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思想之中,是调节和规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准则。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伦理探讨的主题包括可持续性与环境公正、可持续性与代际分配公正及可持续性与代内公正。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伦理力图解决的矛盾包括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或物质)中心主义的矛盾、个体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矛盾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福利目标之间的矛盾。围绕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们被划分为两个广泛的阵营:新古典主义和生态主义,前者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为代表,后者以生态经济学为代表,对这两种思想流派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当代西方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伦理面临并力图克服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学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后,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危机,从生态主义观念出发,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多重审美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符合生态价值观的审美追求。纵观沈从文一生的创作,他的小说主要有"湘西世界"和"都市人生"两个系列。他以城乡对照的两个文学世界反映了湘西的乡野之美与人性和谐,映照出都市人生的堕落与萎顿,由此审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诗意栖居地的侵蚀,反思现代文明扭曲人性所引发的精神危机和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他对原生态家园的精神依恋和"失乐园"后的哀愁,渗透了他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