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历史上,"周易"、"易经"称谓使用不一,何者包含《易传》成为难题。本文通过考证和梳理指出,权宜的称谓是以"周易"指古经(包括卦爻画和卦爻辞),以"易经"为包含古经和《易传》的合称。名义的确定对于以经传分离为学术背景的现代易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后人将古籍文献中的"周易"二字添加上书名号所带来的误解,导致易学界长期以来将《易经》、易经、《周易》、周易四个概念混淆使用,造成概念混乱。其结果是,不但使学术科研的基础被破坏,而且使《易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科学价值被贬低。学术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的不同表述,都应有各自严格的定义,各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易经》的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已引起不少国家的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这里想谈一下《易经》的散文.《周易》分两部分:一为《易经》,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是卦爻辞。一为《易传》,指《象》上、《象》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称《十翼》.这里只谈《易经》的散文,即谈卦爻辞的散文.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疑古派倡导的经传分观原则将易学强势带入了分立断裂的研究误区。在此背景之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研究者提出经传通观的观点,主张将《经》、《传》作为一个发展和接受中的整体来看。经传美学通论首先将《易经》美学意蕴定位于含章之美;在此基础之上,从《传》对《经》的动态接受之美、含章从自然美到人格美的过渡、以悲为美、明美、《周易》与象思维五个向度对《经》、《传》美学之关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对《周易》美学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出阐析。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一股研究《周易》的热潮。众所周知,《周易》分成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易经》是哲学著作,重要的儒家经典。而《易经》则长期被当作占筮之书,如同现代寺庙中的灵签符咒,是非理性的、偶然的、关于占筮的记录,并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笔者曾经著文认为:《易经》是古人研究思维决策的著作,卦爻辞是解释决策方法的例题,它涉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就已指出《周易》一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可分为三大类:(一)生活的基础,有渔猎、牧畜、商旅(交通)、耕种、工艺(器用)五项;(二)社会的结构,有家族关系、政  相似文献   

6.
一《易经》本来是一部占筮的书,它具有研究预测与决策方法的性质,其内容含有比较深刻的数理和比较丰富的哲理。但是它又同古代的迷信观念相联系,企图超现实、超实践地掌握人们的命运,这样一来,《易经》同时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由于它的数理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转化规律,其朴素的辩证法不断地获得自然历史进程的“应验”,加上儒家学派对它注释发挥,衍义出《易经》(或称《十翼》),合《易经》而为《周易》,~*(《易经》也是《周易》的通称,本文涉及的所谓“《易经》热”,实际上是指“《周易》热”)被定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因此,两千多年来,儒统治下的人们将《易经》视为《圣经》,自觉不自觉地对它顶礼膜拜,而它那远比儒家的片面渲染更深刻的文化价值,则渗透到人  相似文献   

7.
<正>一、当代学者的探析经过古史辨时期的多方论证,《易经》为卜筮之书,《易传》为哲理之书,两者性质不同,已渐成定说,但孔子与《周易》经传关系的争论,并未就此尘埃落定。以《鲁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论证孔子未尝读《易》之观点,虽然风行一时,甚至使得郭沫若改变了对《周易》经传时代的推论,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然而对部分学者来说,若无更多确切有力的证据,仍倾向于接受孔子读《易》、传《易》的旧说。而有学者则因肯定《易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基本成熟于殷周之际。《易经》虽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它对殷周历史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顾颉刚先生著《周易卦爻辞中之故事》所列《易经》中关于殷周史事。 《易经》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信仰、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婚姻、嫁娶方面的记载近20条,虽然多是片言只语,记述简略,却涉及了婚嫁多方面的细节和风俗时尚。参证以其他文献,就可为我们研究殷周之际的婚姻形态、家庭制度,提供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黑格尔和《易经》符号系统何建南中国古代智慧宝典《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可称“符号系统”)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互辞(可称“文字系统”)。《易传》(即“十翼”)则是最古老也是有权威的解易著作。在易...  相似文献   

10.
《易经》为我国第一部散文集试说苗丰新《周易》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老文献,是中国远古文明的见证,在中国文化史上无愧为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然而,历经三千余年,人们仍未彻底揭开她的面纱,看到她的真面目。尤其做为《周易》主干的经文,即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仍被卦画...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统文化的热度不断升温,尊孔重儒、倡导孩子背经也成一时之风。倘若对传统文化不加辨析地推崇,将是十分有害的。例如《周易》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四书》《五经》,其中最基本的价值是等级观念与男尊女卑观念。现在传统男女观念有回潮之势,有许多人主张"男性以社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正是传统思想的流毒还没有去除的结果。该文将循着《易经》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步剖析传统思想中歧视女性的观念,看看这些观念是怎样通过神话、《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圣人们的经典扩散与传播,怎样一步步剥夺女性的权利、奴役女性的精神,使她们逐渐变成丧失自我人格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一《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几千年来,对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启蒙与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也仍有重要的意义。相传古有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汉代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汉郑玄则认为“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唐孔颖达以杜说为是,而清皮锡瑞则从郑说。又东汉桓谭说“连山八万言……藏于兰台”。兰台乃汉时宫中藏书之所,《易经》系作为文献珍藏。《连山》唐以前已佚,晋刘炫曾有伪  相似文献   

13.
“易诗学”的诞生──评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余有仁(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持续数年的“易经热”,现在该是收获的季节了。最近巴蜀书社出版的黄玉顺著《易经古歌考释》(下称《考释》)一书,就是一项重要的成果。该书从《周易》古经里发掘出六十多首殷周诗歌,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4.
《易经》的“影响”与莱布尼茨的“优先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莱布尼茨二进制算术与《易经》的关系问题,经历从"影响"之争到"优先权"之争。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认为《易经》对莱布尼茨创立二进制算术根本没有影响,另一种则否定了莱布尼茨的创造性贡献,认为《易经》或先天易才具有"优先权"。实际上,《易经》对莱布尼茨创立二进制算术确实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基于对数制和算术的概念分析,结合现代科学界对类似发现优先权的界定,莱布尼茨对二进制算术确有创造之功,其"优先权"不能否定。  相似文献   

15.
从“悔亡”一词追寻《易经》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理的角度来看(古来喜说义理派〕,《易经》有三大谜:一是主题内容,二是作者,三是流传情况。西周数百年间,《易经》如何流传完全是一个哑谜。这里不去研究。追寻作者比理解主题和内容还要困难。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没有提供可靠的线索,原文5000字是唯一的途径。 不久前我在《周易原著精神真相大白》中证实了《易经》下半部分是作者自传,上经是周克殷史,(该文已送往《周易研究》杂志)这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易经》和《易传》合在一起称为《周易》。二者不是仅仅一前一后排在一起而已,而是《传》的一半以上散排在《经》的各条之下。这样,《经》穿上《传》的大衣,使人们错误认为《周易》从头就是一本书而不是凑合成的,从错误认为对它只有一种解释并没有对不同部分作不同解释的必要。可说《经》消失在《传》的云雾中。近人顾颉刚、高亨等等经过仔细研究,恢复了前者的独立性。他们的工作做得彻底、出色,本文在这方面提不出什么修改或补充。本文只拟谈谈(一)卦是怎样演出的,(二)是怎样使用的,(三)凶吉怎样断定和(四)哲学内有无八卦的地位。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周易》的吉凶观张正春吉凶,是《易经》的占卜术语,是《周易》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吉凶观是《周易》思想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观,占断吉凶,趋吉避凶,化凶为吉,是《周易》的基本内容,也是《周易》一书的特点。那么,《周易》是怎样看待吉凶的呢?《周易》判定吉凶有哪...  相似文献   

18.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今天能看到的经典中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利用出土文献中 与《周易》有关的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当时《周易》的面貌,对《周易》经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易》思维论袁作兴,蔡和平(长沙电力学院)(湖南省资兴市教委)流行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前者(称《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叶,非一时一人之作;后者(称《易传》)基本上成于先秦,乃战国时期的著述,是《易经》最早的注释。几千年来,人们都在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璧 《船山学刊》2007,63(1):23-26
王夫之研究《易经》颇有独到之处,其在《周易》研究中引入传统训诂,又不拘泥于传统训诂方法探求词义以及随文释义等方面做出了不同于《易》学诸家的解读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