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基础,新创企业总是在资源与能力“均衡、失衡、再均衡”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成长。对农民工创业而言,新创企业的资源累积和能力提升难以同步,嵌入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以获取资源或者累积能力,是农民工新创企业实现资源与能力均衡发展的重要渠道。由于农民工创业者各自拥有的网络渠道不同,农民工新创企业成长可以有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是以资源累积为基础,在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实现能力提升,进而实现资源与能力均衡,即“由外延到内涵”的新创企业成长路径;二是以能力提升为基础,在企业核心能力累积过程中实现规模扩张,进而实现能力与资源均衡,即“由内涵到外延”的新创企业成长路径。重视农民工创业者的获取资源与能力的网络渠道差异,才能够提高政府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绩效。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检验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其动态能力(吸收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绩效(创新绩效、财务绩效、成长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对处于新创企业来说,吸收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创业绩效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而在成熟期的企业,吸收整合能力对创业绩效则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仅创新能力对创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创企业创业强度与组织学习均对其动态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组织学习在创业强度与动态能力提升之间扮演了重要的中介变量角色。创业强度、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提升都是新创企业的重要议题,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其关系性质及其作用机理并据此加强相应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企业韧性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求得生存并实现逆势成长的关键。借助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验证方法,证明基因资源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家、企业文化、企业机制、企业技术四种企业基因资源对企业韧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技术资源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文化资源,最后是企业家资源和企业机制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基因资源影响企业韧性的机理,并提出提升企业韧性的路径,如夯实企业新陈代谢的客观基础、主观干预企业新陈代谢功能、优化基因资源配置方式、促进企业协同布局等,从而建立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将企业生存基因转化为增长基因,构建组织韧性机制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困境及路径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双元营销能力在新创企业跨越"成长悖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其发挥效用的机制还缺乏整合框架.营销创新是新创企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依据"能力-行为-绩效"分析框架,在考察营销创新中介效应和竞争强度调节效应基础上,探究新创企业双元营销能力与市场效能的关系.实证分析发现,双元营销能力对市场效能有直接影响,同时还通过"开发主导型双元营销能力-市场驱动型营销创新-市场效能"及"探索主导型双元营销能力-技术驱动型营销创新-市场效能"两条路径发挥作用.此外,竞争强度正向调节开发主导型双元营销能力与市场效能积极关系,负向调节探索主导型双元营销能力与市场效能正向关系,正向调节技术驱动型营销创新与市场效能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对新疆12地(州)288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Probit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农户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表明:农户文化程度越低,越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钱;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向银行贷款.从事种植业与外出务工的农户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信用社借钱;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更倾向于向银行贷款.我们认为,信用社与银行借款难度大的农户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钱,而觉得贷款容易的农户多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没有贷款经历的农户初次贷款多去银行.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创企业成长与新创企业寻求可行商业模式是一个共生演化过程的认识,论文以河北省6家新创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为基础,将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划分为商业模式启动阶段、调整阶段和确立阶段等三个阶段,以各个阶段的成长内容及关键特征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新创企业在各个阶段的成长策略,为创业者发展其企业、降低创业失败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日趋明显的商业环境下,网络化是企业重要的成长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市场交易成本下降,使企业将战略建立在对价值链上的业务能力要素进行分解和重构而形成的价值网络上,从而使构建以能力要素为驱动的价值网络成为可能。企业价值网络能够聚集成员企业的优质能力,通过能力基因的重组和创新,提升竞争能力,构建竞争优势。本文在企业能力基因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企业价值网络的企业能力基因重组战略模型,并系统地提出了基于企业能力基因重组的企业价值网络构建流程。  相似文献   

10.
试论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软、硬环境的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这种局面必须予以改观.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按照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要求,加大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科技人才的工资待遇,改革用人政策,改善用人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保育人有方,用人得当,使科技人才在发展特色经济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新经济时代的增长动力机制,并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以该理论为基础,研究甘肃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提出快速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动力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动态能力形成的关键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着手,在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构建隐藏于企业各项活动背后的企业动态能力体系,将动态能力体系之间的差异作为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的依据。从静态的企业能力的最优配置以改善企业现有能力的利用效率,以及动态的提高企业能力的积累水平,完善企业能力体系构成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动态能力形成机制,为企业的资源整合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职业农民由于规模庞大以及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其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而欠发达地区的种种不利因素又加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验与发展的困难,如农民收入低下与缴费能力弱、地方集体经济落后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能力低等。文章提出应当调整和改变当前改革的政策方向,即限制或控制各地的制度差异,在全国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面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对象以外的所有非工资收入从业者(包括职业留地农民、流动人口、乡村企业职工等),以彻底解决欠发达地区职业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靠农民来完成。农民的文化素质、法治意识、劳动技能、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性和农民素质的现状,要求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一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5.
当前煤炭企业重组后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煤炭企业重组的实际情况,全面剖析了煤炭企业重组后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即员工心理变化、流失率增加、薪酬冲突、文化冲突、岗位变换和冗员等;阐明了煤炭企业重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力资源冲突,提出了挽留核心员工、调整组织结构、重建组织团队、建立切实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和畅通的员工沟通机制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指出了当前煤炭企业重组后的人力资源整合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落后地区人口迁移的利弊及造成地区落后的原因 ,明确提出要增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必须以人为本、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以及一些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文章在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六项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欠发达地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探析——以鲁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和引领作用.从分析鲁西北地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工作方法出发,指出必须提高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 ,湖北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市场发育滞后及基础条件的限制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目标与市场化目标存在尖锐的短期矛盾 ,造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困难很大。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 ,才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信息的贫困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农村信息化的需求调研,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个性化信息需求方式,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推广性的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