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7-18世纪,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的广泛交流.这一时期特别是在欧洲皇宫贵族和新兴的政治思想家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但是由于当时欧洲了解中国的渠道有限,引用中国的哲学思想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以及自身的优越感等因素.中国在17-18世纪的欧洲的影响,是有限的、浅显的,并没有留下真正深刻的印记.总的来说影响主要集中在绘画,制陶等艺术领域,而其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微平其微.  相似文献   

2.
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中国的瓷器曾是物质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商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各国,欧洲人在掌握了中国造瓷技术以后,对华瓷的色泽、图案、纹饰、造型竞相仿效.并在模仿的基础上,烧制出具有欧洲各国民族特色的瓷器.17世纪后半期,许多欧洲国家已不再满足于对单个瓷器的模仿和制作,利用中国人的瓷饰艺术装修出了一些"瓷屋"、"瓷厅"、"瓷宫",极大地丰富了欧洲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的内容,为瓷制品在欧洲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也为欧洲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同时,中国瓷器不仅加深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而且也使欧洲人在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嬗变,在欧洲引发了一场瓷文化的革命,并最终导致了欧洲近代崇尚中国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欧洲近代民主的影响。尽管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但其中“重民”、“德治”、“吏制”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对于17—18世纪欧洲一大批启蒙学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开创近代民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17世纪上半叶英国早期报纸开始出现并获得迅猛发展.早期报纸出现顺应了英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等的变更.17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以及英国国内的战争和革命则为英国报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不仅促进了报纸在数量上的狂飙突进,而且使得报纸的形式及内容都有了革命性变化,因此有"文化革命"一说.这种文化革命恰恰发生在17世纪还得益于此时英国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英国国内邮政事业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16世纪末,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等人向读者介绍了<圣经>"年代学".<圣经>"年代学"按照"亚当族谱"定历史,宣称世界历史一共"五千五百五十年",所有民族,包括中国人,都是犹太人的后裔.这个"年代学",以及附属于该学说的"自西徂东说"、"中国人种西来说",在中国引起不同反应.更有兴味的是,17、18世纪的在华耶稣会士从儒家经典中察觉,中国历史有"四千年"的文明史,而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史前历史应该更长,远远超过<圣经·创世纪>的"年代学".在华耶稣会士写信回国,要求按照中国人的记载,修订欧洲的"年代学".伏尔泰最终按中国年代学确立了近代历史观,从中可见中国的儒家历史观对于欧洲17、18世纪历史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18世纪中法文学相互影响的研究长期以来已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大多数论者本着发扬中华文明的善衷,试图通过比较来证明或揭示中国文学对于法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以此确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这种"影响"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对于处于启蒙时期的法国,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只是作为启蒙的"他性"工具来利用的.  相似文献   

7.
从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来看,梭罗及其超验主义同仁不约而同将视线投向中国,是18世纪欧洲掀起的"中国热"辐射到美国的结果.但就单独的个体而言,梭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他自身的学术背景有着必然的关联.两个重要因素奠定了梭罗的思想,一是求学哈佛;二是和爱默生的交往.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梭罗开始接触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道教文化与“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仙道化"剧在艺术上表现出明显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道教富有的幻想色彩给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道教"人生如梦"的教义使其具有梦幻的神奇,其"仙-凡-梦-仙"的戏剧结构模式是道教文化影响的结果,道教所追求的远离尘世、好山乐水的人生观使"神仙道化"剧的曲词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16-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航道同时是文化交流的通道。16—18世纪,随着中国和欧洲国家贸易的发展,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欧洲国家广为传播并产生强烈影响。其内容包括:在中国儒家哲学思想和重农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下,莱勃尼兹、沃尔夫、康德和黑格尔创立了德国古典哲学;魁斯奈、杜尔哥和亚当·斯密铸成了法、英古典政治经济学。而中国语言文字、古典文学、工艺美术、绘画及建筑术以及风俗等,无一不影响着欧洲国家,使之文化繁荣一时。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宫廷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作为为清代统治者服务的机构,其发展与院体派有着功能相同的特征。文章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影响我国清代宫廷绘画的原因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结果表明,在欧风影响下,虽然清宫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的特征,这种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仅仅局限在深宫之内,没有影响到当时整个中国美术界的发展,此时的清宫廷画师的欧洲传教士们的作品仍然迎合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文化思想。这些包含欧风的宫廷绘画作品,是在运用油画技巧和材料表现中国画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1.
15~17世纪,土家族上层统治者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哲学文化的阐释,促成了土家族的哲学文化转型,其根本点是树立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凸显了自己的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启蒙主义及其文学是把道家文化放在国民性改造的启蒙语境中来理解的 ,并按照启蒙的价值取向和时代要求来阐释道家文化。对待道家文化有三种方式 :选择性认识或误读 ;发掘它与现代文化的会通点并发挥其文化建设潜能 ;批判和否定道家文化。尽管对待道家文化的态度和方式不同 ,但目标却是一致的 :国民性改造和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因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周颂》的价值未能作出全面的评价 ,导致《周颂》研究的相对冷清。 2 0世纪学界主要从传统礼乐文化、宗教思想、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对《周颂》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的世界领袖,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及人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创见。将这些创见置于20世纪大众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仍可见出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深远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认为,在一体化的过程中,西学东渐是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早有东学西渐的历史,即使在近代,也没有中断东学西渐的过程。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对旧中学的改造和超越,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代表人类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因此,在21世纪世界文化的变流过程中,东学西渐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文化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会从申办到筹办,推动了北京奥运三大理念的实施和普及;北京2008年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突出了传播学的文化研究功能。北京奥运文化传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整合、文化创造、文化积淀。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不仅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奥运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还要通过传播形成北京体育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但传统是它的内核。所以,在百年发展中,它经过了一个由文体变革逐步到内容变革、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小说到以现代眼光发掘传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8.
从年谱、日记和书信等材料,可以了解20世纪上半叶陈寅恪与西方汉学界的交往情况,他对西方汉学界的熟悉与把握情况以及他与一些西方汉学家之间的相互评价。整体而言,陈寅恪对西方汉学界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西方汉学界对他的了解程度。毫无疑问,陈寅恪在长期留学西方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汉学界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尽管受到西方汉学界的影响,陈寅恪在建构现代中国学术体系过程中却不拘泥于西方汉学思想的束缚,既以西方近现代学术为衡量标准,又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特殊性对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深远影响,其视野最终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上升到重建现代中国文化体系以求再现中国文化辉煌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 ,他的中西文化观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有着内在指导意义。文章从陈独秀的文化社会整体观出发 ,考察了其中西文化观的内容 ,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的鲁迅 ,在家庭中 ,作为长子、长兄 ,在教育部 ,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官员 ,其言行大多未逾传统文化规范。作为大学教师 ,他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反传统”,主要表现为 :敢于赞许文学中的创新和在研究中敢于发表创见。作为作家、思想家的鲁迅 ,则激烈地“反传统”,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文化急剧转型的必需 ,是创建新文化的必需。他的“反传统”内涵 ,在社会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政教观念方面 ,主要是“破除”;在文艺等方面 ,则主要是冲破、超越、创新 ,并非完全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