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管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派的著作汇编,其论述兼具儒、法、道、阴阳、兵、纵横等各家言论,彼此之间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论述或有相和、或有主次、或有相对,故德治与法治关系不能一统定论.因此,关于<管子>中德法关系认定上的主德治或主法治亦或德法并重都是有偏颇的,其德治与法治关系起码涵盖:儒家主张德主法辅的关系;法家主张法主德辅的关系;儒、法折衷派主张德法并重的关系;道家主张道统德法、法源于德、存德去法的关系;阴阳家主张顺应阴阳五行基础上的德先法后关系;兵家主张兵治为本基础上的德法并用关系;纵横家主张纵横捭阖基础上的德主法辅关系,为我国当前德治与法治建设中的德法融通提供了借鉴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管子丰富而杂的思想中,以法家思想略为占多。在重视经济学意义上的德治的同时,管子特别重视法治,法治思想应该是管子根据当时社会形势变化的新发明。管子及其后来的法家都强调经济和法治对政治的根本意义,反对儒家的亲亲原则,即反对儒家以伦理代替政治或者以伦理干涉政治。他们认为,伦理无法信任,不能被当做政治的根本;即使伦理有些积极意义,也由于其生效太过缓慢而变得微乎其微。法家相信,法律的有效性仅仅在于能够建立起人们对法律的社会信任,有了社会信任就足够了,其他方面都是可有可无的。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法家的法治并不成功,尽管法家看到了人性的某些方向,但也忽视了人性的另一些方面,尤其是没有看到人性的复杂和自相矛盾。法家迷信法律足以规训人的行为,是把人看成了可训的动物,这是一切强硬派专制主义的共同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韩非子>对历史传说的搜罗和收录近乎是穷尽式的.同时,他运用历史传说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把历史传说在作品中的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通过对<韩非子>中的"说"字进行辨析,指出以此为篇名的作品与历史传说的关系;总结出<韩非子>历史传说的运用方式、不同文本形态、编排方式和行文规则上的法家特色以及韩非子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文本形态及审美效果之间的疏离与悖反.  相似文献   

4.
法家学说的反噬现象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但是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里,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受到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憾事.最近张祥龙教授就这个问题做出了新颖独到的分析,同时也开启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的视域.以此为基础,通过剖析法家理论对君主素质的要求、法家在现实政治中的遭遇,以及法家学说的内在矛盾,希望进一步揭示法家学说反噬现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出台,将为广州农村新一届的村级组织换届带来什么变化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该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的亮点 一是组织参选人与选民见面.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考察<史记>汉魏时期之流传状况,有一个非常显著但却向为论者所忽略的特点,即汉魏时期<史记>之流传与<春秋>家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与<史记>流传密切相关的人物中,其事迹稍可推详者,如杨恽、褚少孙、刘向、刘歆、扬雄、陈元、段肃、冯衍、班彪、班固、杨终、延笃、颍容、谯周等则多具<春秋>学渊源,而且不少人本来就是以<春秋>名家.<汉书·艺文志>将司马迁<史记>列入"六艺略"的<春秋>家,是深切其实的.<史记>是西汉中期方兴未艾的<春秋>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春秋>家之"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整整10年的沉淀,如今,霍思燕终于振翅高飞,<龙凤店>、<迷城>、<绝命岛>、<精武英雄>,4部电影,4种完全不同的角色诠释,将她累积多年的能量依次引爆.而此时,<饮食男女Ⅱ-好远又好近>、<梦游>、<建党伟业>也准备上映或已上映,准备继续闪耀2011年的大银幕.红毯之上的霍思燕,清纯尽褪,镁光灯下新一代时尚新宠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生在魏晋易代之际,其<咏怀>诗,隐而不显,寄情遥深.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艺理论专著都给予阮籍<咏怀>诗充分的肯定,尤其是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的<诗品>将阮籍<咏怀>诗列为上品.本文从史的角度结合<咏怀>诗的具体篇章,对阮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轻声规范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声的规范既是语音的规范,也是词汇的规范,应该遵循必要的原则、明确的原则和符合发展趋势的原则.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2930个轻声词语分为"最低限度的轻声词语(2135个,占72.9%)"、"可以归入非轻声的‘两可'词语(55个,占1.9%)"和"推荐读轻声的词语(740个,占25.2%)"三类.  相似文献   

10.
一 法的意义和作用 何谓法?先秦早期法家曾有种种说法。《管子》说:“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禁藏》)“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任法》)“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七臣七主》)就是说,法是君主为兴功惧暴、统治人民而给人们制定  相似文献   

11.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5,21(5):100-102
在墨家法律逻辑重构中存在一些疑难之处,疑难的核心在于,<墨子>一书中关于墨家法令绎结程序的记载含有背离墨家理论系统之处,此即"湿故"概念.对<国语·周语>等涉及法令运用程序的典籍的考据显示,"湿故"是因"实故"之讹造成的衍乱.此讹误的辨析与清除使<墨子·经说上>包含的法律逻辑的系统性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中国史学发展的变化同步,美国中国学界不少专门从事中国乡村研究的学者开始转向中国的城市,韩书瑞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她的《北京的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通过对以寺庙为中心的宗教信仰活动的分析讨论明清北京城内与城外、上层与下层、外地与本地以及不同种族的居民逐渐融合、形成城市认同的过程,显示了她研究北京城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货币思想主要继承《管子》和两汉的学说 ,对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作用等主要问题的思考研究虽有所进步 ,但总体认识水平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仍停留在货币国定说和轻重论认知体系上。这在实践中不仅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和破坏 ,也影响了唐代货币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东 《唐都学刊》2006,22(5):81-85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角度把该书的词汇分为上古词语层和中古词语层,其中中古词语层又包括南北朝时期通行的书面词语、佛教道教词语、实际生活的歌谣词语和方言词语、以及郦道元自创的新词等几个方面,以期对《水经注》词汇性质有清楚的认识,为深入研究该书词汇系统以及南北朝时期北方语言提供参考,也为专书词汇研究提供某些个案经验。  相似文献   

15.
刘平中 《唐都学刊》2012,28(3):67-73
《函海》是与《汉魏丛书》《津逮秘书》《知不足斋丛书》“共列为四部”的清代著名私刻丛书。《函海》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亦非成于李调元一人之手,其版本源流复杂,一书多至八版,累计收书二百二十余种,千余卷,号称“天下奇书”。该书所刻皆白汉而明诸人著述未见之书,有功于《永乐大典》一书之流布,有补于《四库全书》遗珠之憾;专刻蜀中耆旧著述特别是明升庵未见书及己著书,有助于巴蜀典籍文献传承、蜀学文脉之延续。  相似文献   

16.
孙娟 《唐都学刊》2006,22(3):89-93
《史记》记载了商、周、秦始祖和汉高祖的感生神话,其中商、周、秦的感生神话都以经典为依据,但都简略;而刘邦的感生神话则详细、系统,与他的史学思想相悖。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经历了历史神话化的过程,形成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了神话历史化,但又在其中设下了微言大义。后世不察,以此为书写历史著作的模范。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刻板等缺陷,故张竹坡等人不满于把有意"错乱其年谱"的<金瓶梅>等小说定性为"帐簿",提出了"变帐簿以作文章"的创作追求,这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小说"如史"而"胜史"的期望.凭实说来,"帐簿"叙述曾经以其文化底蕴有功于小说的文本建构,一方面,佛教因果性的孽偾观念推出了一批借还性质的"帐簿"小说;另一方面,受道教功过观念的影响而在民间社会流行的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也催生了一批报应性质的"帐簿"小说.  相似文献   

18.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12,28(3):41-46
《白鹿原》是广受读者和评论家热捧的小说。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是该书的新突破,文学叙事理念的回归使其具有阅读吸引力,中西方文化思潮相交融的背景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出版体制的变革、文学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学商业化突出,使具有雅俗共赏特点的《白鹿原》获得读者共鸣。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获得、文学评论家的好评、现代传媒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上综合因素是《白鹿原》20年来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杜月 《社会》2012,32(4):50-67
瞿同祖的早期与晚期著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在早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与《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二书中,社会结构与儒家理想通过法律严密地搭合在一起,但是这一严密的结构在晚期著作《清代地方政府》之中被极大地颠覆了。本文通过考察以亨利·梅因为代表的西学对于瞿同祖思想的影响,指出瞿同祖对于法律的考察有着“去自然法化”的特征,即忽略法律的道德内涵,并且以研究协变为历史考察之要点。在《汉代社会结构》一书中,瞿同祖试图将这套机制分析与儒家理想“亲亲”与“尊尊”相结合以解释社会结构的维持和变化,却发现这一机制导致了结构的极端不稳定。这极有可能导致了瞿同祖在《清代地方政府》中忽略儒家经义而赋予社会条件本身以高于一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邹春秀 《求是学刊》2012,39(3):110-115
清人李祖陶的《元遗山文选》是其所编《金元明八大家文选》之第一家,也是第一部元好问文选.该书继承了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之编选标准特色,首次对元好问文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和点评,使后人得窥元好问文的概貌,意义重大.该书所选篇目约为元好问文的三分之一,在兼顾各种文体的同时,倾向于采录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对所选篇目皆予以评点,条目众多,长短不一.评点内容丰富,而以论人论世、谈诗论文者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