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曾在报刊上读到一篇被拐学童的故事,遂讲给女儿听。当讲到该学童发现被拐后,机智地摆脱人贩子,找到警察叔叔要求帮助时,女儿竟紧张地瞪大了眼睛,直到得知该学童已被警察叔叔送回家,小女儿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若有所思地说:“幸好警察不是假的!”。警察也可能是假的?!孩子天真的心灵怎么会蒙上这样的阴影?环顾四周,“假”字已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假酒、假烟、假糖、假饮料、假“纯棉”、假“真皮”,到假货币、假公章、假证件、假合同、假文凭……,几乎应有尽有。“作假”之祸水甚至蔓延到了神圣的课堂,如各类竞赛…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史湘云编了一个谜语,是一阕《点绛唇》,打一俗物。词云:“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大家猜了半天,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都没有猜对。后来宝玉猜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  相似文献   

3.
任健  聂科记  Jason T.Clower 《孔学堂》2023,(2):78-90+187-196
牟宗三早年提出的“良知坎陷说”,主要受其师熊十力的“良知是呈现”影响,但“客观的悲情”的引发也是其形成的关键。“良知坎陷说”真正的理论困境并非“良知”不能“坎陷”,而是选择以阳明“致良知”为嫁接点导致的对“工夫论”的忽视并由此引发的“发生学”问题以及“良知本体”无法创生具体客观存在物的问题。而张载之“两层结构的宇宙论”正好可以从根本上对治阳明“物”的合法性问题,“物”的产生由此有了终极根源,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了形上根据。因此,从阳明回到张载,可解决“物”创生的合法性问题,也可借此思路再反思牟宗三早年的“良知坎陷说”并为其寻找一新的理论突破口,进而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体系如何“开出”和安顿“科学知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某地作出决定,所有调到县乡工作的领导干部,一律在今年底前举家下迁,违者按纪论处。笔者为此举叫好。我们有过“家随人走”的传统。焦裕禄到兰考没几天,就把妻儿接来,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创了一番企绩。不少领导干部不贪图城市的舒适生活,携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工作,体现了党的干部“四海为家”的宽阔胸襟和高风亮节。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家随人走”变成了“安土重迁”,“一纸调令”下达后,我们的一些干部迅即来到基层新的岗位,可妻儿老小仍留在城里或发达地区。他们中确有人抛家不顾,虽家居远方、多有不便,…  相似文献   

5.
秋浦 《东西南北》2013,(17):68-69
“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虽然“萌”这个字用来形容一种特殊的气质是近年来才流行起来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人萌物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玩意儿。汉语是富于暗示性的语言.这种特点到了现代发展得愈加明显。大家说话越来越喜欢说“你懂的”,想用一句话说清“萌”给人的感受能把人憋得面红耳赤。还好古人用词尚Ⅱ讲究,要不然今人在史书上看到的将是以下腆故:东施卖萌、班门卖萌、廉颇老矣尚能卖萌……是的,萌在古代是大量存在的,虽然当时它还不叫“萌”。  相似文献   

6.
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刮了多年,人们深恶痛绝。上禁下纠,其总势头在减弱,有目共睹。随着“气候”的变化,那不正之风在新形势下也似乎产生了新特点。报上刊载中比较“闻名”的,南有晋江造假药,北有坏肉做罐头。散见于社会上的,哪就更多了,如自行车中的假“风凰”、假“永久”,手表中的假“上海”,各种各样的假名酒,还有假驼毛、假羊毛衫、假阿胶、假彩电……若给于归类,则统属假货。除假货泛滥之外,还有诸假也成灾。如伪造、滥发的假文凭;买空卖空的假公司;报喜不报忧的假指标”;盗名窃誉的假文章……可谓“假”得无奇不有。“假风”之恶劣,人人皆恨。与“假风”斗争也由此而起。为禁诸假,中央多次下达指示,三令五申。为保护企业利益,维护名牌声誉,一些单位请法律顾问登报发表声明。为揭露剽窃行为,作者上法院指控,要求法律保护。为惩假货,政府执法如山,火焚假药,人心为之大快。在狠刹“假风刀的同时,笔者曾耳闻各种议论。  相似文献   

7.
随便经过哪家银行门口,横幅挂得最多的当属“外汇理财”了在不少人还没有摸过美元大钞的时候,有这么一拨人已经开始”发洋财“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外汇理财”这四个字就被各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挂在嘴边,到现如今,已经有点热得“烫手”了  相似文献   

8.
人,离不开娱乐.没有了娱乐.人就不那么家人了。原始人有原始人的娱乐.现代人有现代人的娱乐;高贵人有高贵人的娱乐,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娱乐;富人有富人的娱乐.穷人有穷人的娱乐;大人有大人的娱乐,小孩有小孩的娱乐。然而,不管是什么状态、什么层次、什么水平的娱乐,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少不了女性的参与。这一声、,“娱”字的构造和词义都作了很好地说明。从构造上讲,娱字是形声宇.左形右声。“女”分是形,“吴”则是声。在“娱”字中,没有了女旁,“吴”与“娱”就搭不上界了。从词义上讲.娱就是使你快乐;娱乐就是…  相似文献   

9.
<正>“物”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用得很含糊。除指自然物外也经常指“事”。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①这是把有人“待我以横逆”这件事当做“物”。朱熹也说:“物犹事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②阳明比前人更明确地强调“物”为“事”。“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③“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④不少人把“物”与“事”混淆视为阳明“物”范畴的特色。而我认为阳明“物”范畴之特色在于,有时指“物”为客观之物,有时指“物”为主观之物或曰心所生之物。如他说:“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可理解为客观之物。他又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⑥“以其(心)明党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⑦这是把心随境而生的意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做“物”,此类“物”可理解为主观之物。阳明讲“格物”格的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之物。其所举格竹子一例颇能说明这一点。竹子是客观之物,而在身心上做的“格物”功夫是在格主观之物。下面我对这两种“物”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聪 《探求》2009,(2):73-77
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人所遭遇的物化事实集中地反映在生活世界的消费本质中,消费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对物品的购买、拥有和消耗,其本质是在物中并通过物而建立的人和人之间的象征关系。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透过“时尚”与“身体”等当下文化现象,鲍德里亚对大量繁衍的物所带来的现代人的当下生存状态进行了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马克思写作语言的多义性特点入手,通过把握马克思哲学语言的隐喻性,来透视他的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这是近几年哲学界出现的一种研究趋向。该研究趋向实际上涉及到了自卡西尔以来西方哲学普遍关注的“哲学术文中的隐喻问题”。而实质上这一研究是一种“解喻化”的读解方法。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解喻性”特质及其革命意义,以及分析泛科学主义的“物喻论”的历史性理论成因.进而说明马克思在消解各种“物喻论”之后,确立了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世界”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说“”     
到曲阜游览过孔府的人,大概都见过,在孔府内宅门一座照壁的后部,有一幅大型彩色图画,上面镌刻着一只名为“猜”的怪兽,其状领奇特,身上密布鳄鱼鳞状甲片,鹿腿、龙头、麒麟尾,大张仁餐之嘴,模样狰狞可恶。据地方史志记载,传说这只“猪”虽然占有了普天下的珍宝财物,然而欲壑难填,贪求无厌,还妄想吞掉天上的太阳,结果坠入东海而被淹死。偷,究竟为何物?查诸《尔雅》、《说文解字》、《辞海》,未见“”字,这也许是一个失传的古字,更可能是一种意象的拼装。经反复考证,原来,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特,正如不曾有过龙一样,这睛…  相似文献   

13.
假者,不真之谓屯;真者,与假相对之事物屯。世人嫌恶以“假”乱“真”,此乃颠扑不破之至理,因而“假”便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古今申外,从无疑问。然世事多端,有些事不仅难以简单论断,将其一棍打杀,便可了事,反之侧有其道向思维的一面,值得加以探讨。近兄报载,辽宁省博物馆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古今书画真伪作品展览会”,将社会上种种作伪造假的“伎俩”公诸于世.这是建国以后首次举办的书画作品的特殊展出。报造中说:“假如不是有专家在旁边仔细说明,许多作品确实真假难辨。有的废品连专家也看大了眼,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最触目的现实之一,是整个社会作假成风。假话在泛滥了数十年之后,如今已与走后门一样,成了一部分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功。假冒伪劣商品在遭了十多年围剿后,而今已象咖啡伴侣似地溶入了我们的生活。按理说,这两种“老传统”够骇人听闻的了,但与这几年的“推陈出新”相比,它们就小巫见大巫了。现在,假单位,比如假公司、假集体企业、假乡镇企业、假“三资”企业;假活动,比如假开发、假引进、假考察、假退休、假邮购、假介绍工作、假结婚、假离婚;假文书,比如假文件、假证明、假钞票、假支票、假发票、假帐本,这些弄虚作假的东西,已多到了  相似文献   

15.
“混”,已被不少人挂在嘴上。对于它的含义,如果想从词典里找到一个确切的注解是很困难的。混杂,有纷乱的意思;混合,有搀和的意思;混然,有蒙昧、不分明的意思;混沌,有无知、不清晰的意思:混充,有假冒的意思。还有混日子、混饭吃,有糊里糊涂过去、不积极工作的意思等等,似乎没有一条注释能确切地表达人们所说的那个“混”字的意思。人们生活中所说的“混”,它的意思是相当丰富的,但人们不必翻词典也能理解它。人们说自己在“混”,并非一定是坏事。因为,“混”也含有自谦、自责的意思,没有业绩,没有成效,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于是说在“混混”。但是把“混”作为一种生活哲学,那就不好了。有人自以为“混”得不错。什么样才算是混得不错呢?据说“混”得好的有四个特征:一曰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二曰能尽量少干活,三曰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16.
苏武在11世纪提出了“寓意于物”的美学思想。他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认为留意于物,滞留于执求物欲,贪得无厌,会招致祸患。寓意于物,寄托情意于物,不是停留于意欲占有此物,就能使人怡悦,而不会产生祸患。他在这里借对于书画艺术的审美态度而泛论人生态度。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则可以看到,苏轼提出的“寓意于物”论,涉及了审美态度最重要的特征:它是非物质功利占有的、寓寄情意、使人怡悦的观赏态度。苏轼这种观点,比康德早了七百多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苏轼关于“寓意于物”的这一美学思想,是…  相似文献   

17.
"假"的困惑     
某日 ,笔者与一友人从银行支取了几张百元大钞 ,到商店准备购买一套服装 ,店主把那钞票验了又验 ,先是对着光亮看水印 ,然后是甩动钞票听响声 ,继而又用小验钞机过了一遍 ,还是不放心 ,让笔者换了一张又一张。朋友在旁边证明此钞票是刚刚从银行取出来的 ,让他尽可放心。那店主哼着鼻子说 ,那可不见得 ,前天他一不小心就收了一张50元的假钞 ,当天的生意算是白做了。店主还说 :一是除了你俩相互证明 ,有谁能证明你讲的是真的 ,二是即便真是刚从银行取出来的钱也可能有假 ,这样的亏他也吃过。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到后来 ,连我和友人都对…  相似文献   

18.
“九九缺一”母题的南亚佛教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 《南亚研究》2006,(1):83-88
“九九缺一”,是一个从南亚经由佛经媒介传入中土的奇妙叙事母题。从中古汉译佛经故事可总结出这样的规律:运用“十”(及其倍数“百”、“五百”、“千”)这样的数字时,故事叙述者“思维定势”影响到叙事表达方式的有序化和习惯化。中土小说野史为此有了一种先在的互文性参照。在一个富有意味的整数到来之前,就有了某种先在的暗示,而数字背后又连带着“数”——古代又常指人既定命运,命运要来一个大的转折,从而叙述的故事情节出现了一个“陡转”讯号。或者,这个陡转就带来了特定故事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该母题的存在,可较为合理地解释因为某种神秘信仰没有被实际验证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自从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产生以来,西方文学一直以其固有的审美方式审视着人的生命价值和本体意义。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从界定为神、英雄,到普通人、多余人,再到“非人化”的异己物,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把握人自身永恒的确定性。但自我认识之路永无尽头,这道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成了无法猜破的命运之谕,贯穿于西方文学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这就是王文所理解的“关系网”一词的理论根据。以此出发,王文把“关系网”同“社会关系总和”相混淆,把二者等同起来,因此又产生出“关系网”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产物,以及“关系网”永恒存在的必要性等等观点。但是,我认为,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与我们目前所说的“关系网”是有根本区别的。第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全人类性和抽象性,“关系网”则具有地域性、个别性和具体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类本质的错误看法以后,提出了人类的本质,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