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学术界》2002,(6)
邓晓芒在《江苏社会科学》2 0 0 2年第 4期撰文《全球伦理的可能性 :“金规则”的三种模式》指出 ,世界各大文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基本原则即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代表的“金规则”或称“金律” ,现已被公认为世界各大文明中的一个普遍的道德规律。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它在各个不同民族文化中所体现的伦理思想的共性 ,而不太注意其中的差异 ,尤其是在表达方式上所透露出来的理解上的差异。作者认为 ,金规则的表达除了通常人们所指出的有“消极的 (negativ)”和“积极的 ( positiv)”这种明显的区分外 ,在更深的层次上还可以分…  相似文献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相似文献   

3.
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将世界各大文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基本原则即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代表的“金规则”区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模式,即1.“儒教—犹太教理解模式”,2.“基督教理解模式”,3.“康德理解模式”。作者指出,第一种模式未能摆脱等级、地位、种族、血缘等等外在的束缚,其适用性随着范围的扩大而缩小;第二种模式摆脱了外在世俗的束缚,将个人唯一地建立在“灵”之上,但未摆脱上帝权威的束缚,其普世性仍带有强制性;唯有第三种模式是建立在人人具有的个体人格和理性之上,是真正普适的道德律,其他形式的“金规则”都要从这一层次上来理解才会具有道德性,也唯有它才是真正适合于充当“全球伦理”的“金规则”的。其缺点是太理性,容易导致形式主义,但这是人性内部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价值个体主义与道德合理性基础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个体主义”直接威胁着道德的合理性基础, 对当代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构成了重大挑战。“价值个体主义”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重大后果, 它与现代道德论证基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位移, 使得“个人自由”与“道德共识”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道德合理性的深层矛盾。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扬弃价值个体主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这一问题上,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有着重大原则差异的立场, 其中马克思从人的生存方式转换的角度出发, 坚持“实践性”、“辩证性”与“人文性”等基本原则,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当代语境下的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可以归结为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相统一 ,这种批评方法 ,不是从政治的、党派的、道德的、抽象的“人”确立作家和文本的艺术价值 ,而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探究作家的艺术成就并评价文本的审美意义。这一批评方法 ,迄今为止 ,都具有其合理的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基本规范。由是观之,道德原则便是一种“应该”、一种“价值”,因而是道德客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对道德主体(社会)制定道德目的的效用:伦理行为事实如何是伦理行为应该如何所由以产生和推导出的实体;道德目的则是衡量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道德价值的标准。因此,要弄清道德原则,便必须一方面弄清伦理行为事实,另一方面弄清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这是道德原则所由以产生和推导出的两个前提。在此,我们只拟考察前者,因为道德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和满足每个人的个人需要已成人们的共识。 所谓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无疑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是对社会的存在发展和每个人需要的满足具有效用的行为,是有利或有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和每个人需要满足的行为,说到底,也就是利害人己的行为。因此,伦理行为可分为利人、利己、害人、害己四类。另外,行为由目的与手段构成,所以,伦理行为便又可以进而分为目的利人、手段利人、目的利己、手段利己、目的害人、手段害人、目的害己、手段害己八类。不过,实际上,目的与手段相互依赖不能独存,而这八类的目的与手段结合起来,便形成如  相似文献   

8.
谈判,也可以称之为讨价还价;对话,也可以称之为求同存异。从讨价还价的谈判模式到求同存异的对话模式,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前提:首先,需要设定公共论坛的场所约束和商谈伦理的规范约束,公共论坛和商谈伦理可以理解为使对话成为可能的言语场所和行为规范。其次,需要扬弃通过提取公因式方法获得的金规则。金规则是通过提取公因式方法获得的最小共识,其局限性在于其抽象性,只能达到程序共识、原则共识,不能达到具体共识。由此,只能以求同法和存异法来获得具体的共识。求同和存异在一个具体对话过程中表现为辩证关系,求取共识必须以悬置异见为前提。求同法和存异法的定律表明,在整个文化价值的取向和导向中,求同仍然应当以存异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将说明“金规则”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不能作为人类伦理道德原理的初步理由。第二部分将会指出并分析“金规则”在传统儒学中的基本位置以及它曾经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说明作为道德意识开端的爱与同情现象 ,并且描述同情、爱与“金规则”之间的可能奠基关系。第四部分则意图论证人为美德或社会公德必须建立在更为原本的自然美德和个体道德的基础上。而在最后的第五部分 ,本文最终希望能确定与两种美德相关的两种教育方式 ,并指出通过教化来弘扬自然美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讨论“个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问题”,有必要先对“个人主体”和“道德价值”两个概念,作个大致的界定,以利于讨论顺利进行。主体,对这个概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法。我认为主体可界定为:认识、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人,主要特征为能动性和实践性。主体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不断改变世界以服务自身的同时,又不断增强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一个双向的改变过程。个人指历史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体。个人主体,可以说就是现实的个人。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和…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道德选择的系统研究不够,仅局限于实践层面的单一模式。应从价值论或形而上层面,对道德选择进行整体研究,关注道德选择中的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即道德选择的"求真"问题,主体面对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时需掌握的基本原则即道德选择的"趋善"问题以及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超越性道德与底线伦理近年来,针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中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纠治方案乃所谓“划界论”,即认为:市场行为所遵行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人类求“善”的超功利道德价值原则本质上是对立的,放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必须找出不可市场化的领域,中断市场行为在其中的延伸,以确保道德价值原则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严这个方案虽不无见地,但它的尴尬之处在于:首先,在现代社会中,市场行为及其规则并不仅仅直观地显现在经济领域,那么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如何能够毫厘不爽地分划出纯粹的市场空间和伦理…  相似文献   

13.
当代功利主义分为两派,一派是“行为功利主义”,另外一派是“规则功利主义”。行为功利主义能够给道德提供功利主义的解释,但是它不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规则功利主义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但是它不能给道德提供功利主义的解释。为了克服这种困境,黑尔提出了“双层功利主义”。双层功利主义把道德哲学分为两个层面,即直觉的和批判的。在直觉的层面,人们可以像规则功利主义者一样思考,并且按照初级道德原则行事。在批判的层面,人们可以像行为功利主义者一样思考,并且基于功利最大化来选择初级道德原则。虽然黑尔认为这种双层功利主义是一种合理的道德理论,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与法律规则的自主性特征和总括性特征相对应的,是法律原则的理性化模式和最佳化模式.这两种模式为法律原则的适用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性分析,并表明法律原则的效力标准不是纯粹基于系谱的,也不是完全基于内容或道德论证的,它是独立于法律规则和道德原则之外的另一类规范依据——“裁判规范”.在遇有规则漏洞的疑案裁判中,作为“裁判规范”的法律原则保证了基于法律原则的判决推理,仍然是一种区别于普遍实践推理的、部分自治的推理模式,尽管这种源于普通法司法的推理模式在方法论和制度环境上遗留了一些有待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宇宙的道德法则即称之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治世感,济世感,同时又深深陷入伦理道德之中,故“道德之天”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人往往认为外在的天和人的内在道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接,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程领)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且是很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的历史发展“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金规则是一种道德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伦理思想运动的发展,金规则(Rule,the golden mean,另译为“黄金法则”、“金律”等)成为中外学者共同研究的一个兴趣点。全球伦理思想运动的倡导者把金规则视为人类基本共识,引为全球伦理的原则和基础,因此我们对整个全球伦理的评价离不开对金规则的评价。中国学者对金规则乃至于对整个全球伦理思想运动的态度质疑的多(包括本人在内),赞同的少,这里既有观点上的不同,又有评价角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自觉在汉语语义上是指“自悟”、“自明”、“自晓”等,是指个性主体对知觉客体的理解和把握,这个客体可以是自在的事实世界,也可以是自为的价值世界。伦理学意义上的自觉除了对道德世界的自明之外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含义——“自持”,即根据“应当”所作出的或自愿或不自愿的自我约束。道德自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原则,它以人的道德本体为依据,对道德自觉的目标、内容、途径、境界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一、道德自觉的哲学人类学根基儒家的道德自觉有着深层次的哲学人类学根基,即以“人禽之辨”为中心的道德人类学观念。泰山孙明…  相似文献   

18.
列宁立足于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围绕着“为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怎样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及“如何建设共产主义道德”三大主题聚焦于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和基本方略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形成了系统完整且富含启迪价值的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我国共产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考验,加强对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系统研究,总结其理论思想背后蕴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启迪。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从伦理学方法论意义上还是从法学方法论意义上,康德哲学都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或法律命题,即为了人类自我本性的保全与完善,人们应当从善良目的和法律原则出发重新阐释抑或审视手段或规则本身.康德哲学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更加有益的视角和观点:一方面,人作为一种目的的存在,有其自在的人格争尊严,无论作为个体的人犯下何种罪行,都应当作为一个人接受审判和刑罚,从而使国家、社会及其个人都获得一种事实发现和道德反省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审判和刑罚又应当是“出乎善的目的”,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对于任何一个具有现代法治精神和制度实践的国家,康德哲学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寻找谋求自身不断完善的伦理基础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一、合理功利意识与功利主义1.功利主义的基本内容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是英国的边沁和约翰·穆勒。边沁在1768年对牛津大学的访问中首次提出功利原则,即“每个人的行为所遵循的道德规则应该为每一个有关者带来最大的好处或幸福。”后来又在其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一书中提出“当我们对于一个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看该行为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幸福。”而所谓幸福就是获得利益和快乐,这条功利原则也被称为最大幸福原则或最大福利原则。简单地说,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从人性出发,凡是能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在道德上就是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