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今之争"对于美学现代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是佩罗和丰特奈尔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界,从而初步论述了艺术的自律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趣味的相对性,因而为现代人的创造性做了有力的辩护。美学现代性能够在18世纪最终确立,在此之前的"古今之争"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庄子的“无待”的自由观,认为其哲学是一种以追求超然生命为旨趣的生命哲学。在庄子看来,只有摆脱各种诱惑、挣脱各种束缚、超越生命,才能达到“无待”境界。指出:在现代性的危机场景中,庄子“无待”哲学的价值突显,其破“待”追求“无待”的解构性的批判具有一定意义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理,包括全球治理的兴起,是人类探求良好公共生活和政治秩序持久努力的延续,它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性绝对主权的消解.通过审慎地分析治理与民主、官僚制等政治学传统话语的复杂关系,以及全球治理和地方治理两个分支,可以看到治理理论体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某种交融.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分析 ,可以探讨现代性问题中的一个难题 ,即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 ,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种继续 ,它承继了文化现代性中反抗秩序、统一和理性至上的片面倾向 ,进而使文化的现代性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论域的形成与展开,无疑是当代国际学术界的一大重要事件。本文无意于较深地介入这一讨论,而只是想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根源,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的初步梳理与分析,以阐明发展中国家所应秉持的文化态度,并由此进而彰显我们所应担当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问题。黑格尔哲学显然是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强调两者的连续性即意味着将马克思哲学也同样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此种观点遮蔽了马克思在颠覆形而上学、批判现代性过程中所呈现的后现代性意蕴。正是在黑格尔哲学的断裂处,在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处,在现代性哲学的终结地,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一种回应方式已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就现代性问题的实质而言,它是人性之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失衡,表现为对理性的过分崇拜。后现代批判以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走向非理性,其结果不但没有解决现代性问题,相反却使现代性的感觉主义发展到极致。后现代与现代性最终殊途同归,归于人类感官享受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朱湘、饶孟侃与王宗璠的"桃梨之争",是翻译中"原作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交锋,给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同时,"桃梨之争"显现了长期被遗弃、被歧视、被认作低人一等,而又渴望被承认的朱湘对时代与社会的抗争、背离和仇视。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更多的是分析问题的两个视角,而并不预示着相互更替的时代的出现,两者可以是一种并行不悖的关系。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后现代性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深深契合和体现在消费社会之中。文章致力于梳理消费社会中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以论证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时代转型 ,大学文科的教学都面临如何调整步伐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文系的基础课 ,这门课程的改革正在北大和其他一些院校进行。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 ,有的交流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困扰 ,有的探讨课程变革的理念 ,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也会有所启发。这次笔谈是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提议和组织的。温教授认为教学是大学之本 ,大学办的学报研讨教学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完全赞同并采纳这个建议 ,今后还将以一定篇幅发表有关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的研讨文章。  相似文献   

12.
从将后现代性看成一种对现实观照的思想态度或风格来看,发生在 1923 年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一次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历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虽然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走上现代化之初的一场论战,但科学派提出的人生观充满了现代性精神,而玄学派所提出的人生观,以及对科学派人生观的批评,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后现代性的特征。而科学派对玄学派的批评,又具有维护现代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湖滨饭店》的现代性很突出:小说深入探讨了颇具现代意识的孤独感,展示出主人公对个人身份与生存意义问题的茫然及其虽然徒劳但却执着的追寻;小说在描绘主人公的性格与心理发展时,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除了纯客观叙事的传统叙述方式,小说还灵活地使用了意识流,成功地揭示出主人公的“心理真实”。同时,该作品中也隐现着后现代性元素,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就其后现代意义而言,小说多处暗示了拉康的想像界与象征界,大量使用男性话语,刻意从男性视角描写女性,关注男权社会中单身知识女性的焦虑;此外,该小说还采用了互文、元小说与印象画等表现技巧。因而,该作品不应该被仅仅视为属于典型的、传统的现实主义,而应归于英美正在兴起中的新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不只是紊乱,而且被严重扭曲和涂改。如果说在后现代话语初起阶段,人们还并不能梳理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为了给新的理论话语创建一个崭新的形象,而夸大了二者之间的对立和裂痕,那么,全部理论发展至今,就没有理由还在二者之间制造人为的冲突。在我看来,后现代并不是对现代性简单的抛弃和颠覆,而是在更加合理和从容的境况中,对现代性的修正、拓展和精细化。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中表现出的困扰,也显示了重新建构后现代的思想视野和审美表现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我观“国学热”邓绍基有一位同学递来一个条子,问我对这几年“国学热”持何看法?我觉得很难用几句话说得清楚。我赞成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方克立教授在一封信中的看法,就是有分析的看法,他认为,即使不能排除某些人想用孔夫子、董仲舒来抵制马克思主义、摒...  相似文献   

16.
发端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随着全球化进程转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展中国家,对其进行的理论反思已经融化在许多思想和学科以及文化讨论的潜在视域之中.对于日益融入全球化系统的中国文化而言,现代性仍然是"未竞的事业".在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视域中观照中国文化现代性建设是面向世界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明确其思想与创作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却是沈从文研究的一大难题。从时间的角度以及沈从文的风景描写与“风景中的人”三个方面来看,沈从文具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并行的独特魅力。“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两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形成了极强的艺术与思想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艺术领域的不二法则——真实,也造就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和耀眼。童庆炳先生倡导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切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方兴未艾,后现代性就粉墨登场,宏观上使中国文化的语义场呈现出多维并存、竞相博弈的奇异景观,衍生出文化选择、文化认同上的困境;微观上带来了文化个性缺失、文化支撑力弱化、文化虚无主义泛滥等病症。要走出这些困境,我国的当代文化建设应站在宽容"他者"文化的立场上,本着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精神,提升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对话模式的转换,并展开对文化内容的透彻反思。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批判是形而上学之后现代思潮的中心任务,也是哈贝马斯建立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哈贝马斯在厘定形而上学概念的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后形而上学情景,并试图以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对之加以超越。笔者认为,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以及交往行为理论是不同的哲学范式,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演变过程是一种范式转换,两者之间存在断裂性。哈贝马斯的新的哲学范式──交往行为理论,正是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寻求一种由沟通行为获取的新的统一性,给从形而上学中发轫而在后形而上学中又倍受质疑的现代性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争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次伟大争论.现代性从现代化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我们.现代性该何去何从,许多哲人对这个问题一直在进行着探索,福柯和哈贝马斯是我们对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福柯侧重空间问题的分析,而哈贝马斯重视时间的演进.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二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在现代中国,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哈贝马斯的理论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