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世界文坛上十分有影响力的小说家.这位美国小说家把很多小说的背景设定了在西班牙,这是由于对许多"迷惘的一代"的年轻人来说,战后的生活十分无聊、空虚,而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却是一个能感受尊严和勇气的地方.海明威小说中的许多西班牙形象,如罗梅罗、安塞尔莫、帕科等人物把具备"尊严"和"勇气"的性格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与传统的西班牙形象"唐璜"或者"卡门"并不相同,从而也引出了外界的质疑.从形象学的角度来说,西班牙被形象塑造者当成了一个舞台,舞台上的形象正是海明威的向往和追求,而这又是无法在美国实现的.换句话说,西班牙成了海明威寄托梦想、实现自我的地方,他在西班牙的形象身上塑造出了一种自我和一种憧憬.  相似文献   

2.
上海题材的汉语小说呈现了上海人的形象,在将小说译为英文的过程中,译者在原文塑造的上海人形象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翻译方法对上海人形象进行了适度提升,这些加工离不开译者翻译背后的动因.所选取的现当代上海题材小说的汉语原文在展现上海人正面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上海人偏负面的形象.其塑造的上海人偏负面的形象包含"狡猾算计""虚荣势...  相似文献   

3.
牙人,古称"驵侩",中国古代中介人,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其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形象却与他们在经济史上的地位及其不相称,中国传统重农思想以及牙人自身弊端造成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及宗教的原因,菲律宾是马来、西班牙、穆斯林三种文化的继承者、结合者,菲律宾的音乐文化也呈现出了十分独特的一面。菲律宾的音乐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都有一套独特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通过对学生受教育权和自身利益维护以及对学校事务的参与诉求等活动的报道、交流和评论等,塑造了学生作为受教育的权利主体形象.具体表现为保护入学权的主体形象;反对强权、保护受教育权的形象;保护自身待遇的形象;参与学校事务、干预学校管理的学校主事形象以及保护学校独立的学校主体形象.这些形象的描塑,反映了中国近代高校学生的现代特征:教育权利主体意识觉醒;学习自由权意识增强;学校"主人翁"意识扩张以及学生的复杂性和不成熟性.<大公报>在对学生形象塑造中发挥了其大众传媒的独特作用:宣泄和渲染了学生情绪;批评了学生负面形象;分析、评论和解释学生行为,以利于塑造正确的学生形象;为学生形象塑造构建了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6.
华裔作家以其独特的双重身份往往在作品中不仅书写中国,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构建异国的形象.美籍华裔黎锦扬在《花鼓歌》中以其自身的经历并结合想象与观察构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形象.在形象塑造的背后却是"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这一冲突本身是特定时代华裔作家对美国、美国文化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7.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英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早期交往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扩张东来,世界渐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西班牙意图侵略中国,而中国则坚持要西班牙"朝贡",西班牙的骄傲和明王朝的无知使得双方之间的官方正式交往以失败告终。此后,终明清之世,双方一直未能建立起正式的、中央级的官方往来,而是以菲律宾为中介点,由双方地方政府保持着一种半官方、非正式的联系。这是早期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上的一个不同于他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人的生命意义现代发现的时代语境下,现代三十多年小说中出现了一批以探索个人生命意义("创造我的价值观"即"个体生命意义")的知识者形象,他们与那些为"集体"的而非"个人"的启蒙知识者形象、革命知识者形象形成明显对比,但是迹象表明他们也同样表现出显豁的焦虑心理.究其文化层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属于社会转型时代的"边际人",一方面是西方"世纪末"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的属地古巴和菲律宾而对西班牙进行重新分划殖民地的战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文章对战争的起因、过程只做简单叙述,而将从美国、西班牙、古巴、菲律宾的角度着重阐述美西战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立了独特的"大我"观,这一观念是他融会东西方文化因素及自己崇尚个性的思想形成的.它是郭沫若"五四"时期"人"的观念的核心,不仅在"五四"文坛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人"的观念的建设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