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消除儿童贫困,我们必须在欧洲范围内进行跨国的政治战略交流。”在柏林召开的首届儿童及青少年救助工作联盟(AGJ)欧洲大会上,该联盟主任彼得·克劳施(Peter Klausch)如是说。这次为期三天的欧洲大会的主题是“儿童与青少年社会融合政策与实践———非正式的学习”,由儿童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1996,(1)
1996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消除贫困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去年12月18日作此宣布时敦促所有国家遵守在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所作的承诺,呼吁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帮助贫困者改善生活,并再次强调贫困问题影响着全球的和平、安全和稳定。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渐突出。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与贫困有关的其它原因,远远超过战争造成的死亡;每年还有300多万人死于肺结核、疟疾等可预防疾病。第三世界的贫困问题尤为严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 相似文献
3.
贫困、失业是印度农村一直存在的普遍而严重的问题。独立以来,“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成为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政权的最漂亮口号,也是历届政府喊得最响亮的施政方针。早在1955年国大党阿瓦迪年会上,尼赫鲁就提出“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并把这个口号作为实现他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基本目标。自此以后的各个五年计划中,印度政府都把增加国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作为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扩大就业机会,减少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第三个五年计划要求最大限度利用国内人力资源,保证大量增加就业机会,逐步达到机会均等,减少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第四个五年计划特别强调尽各种努力,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村人民收入;第五个五年计划再次重申扩大就业机会,扩大社会福利计划以满足国民最低需要,加强和发展为给贫困的人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必需的消费品而建立足够的公买和公卖机构;第六个五年计划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女性、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从里约到北京:性别视角的形成谭琳面对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果和广泛的贫困危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已普遍认识到对导致目前发展的不可持续和贫困危机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十分重要,同时,性别分析(即考虑性别差异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浦东新区脱胎于上海母体,东西部高度相似,加之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因而贫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同样突出地表现出来,影响到浦东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对浦东新区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上海全市家庭规模,市区为3.18人,郊区农村为3.49人。浦东既非全部市区又非全是农村,共有138万人,若粗糙地按城乡各半户均算3.33人,那么浦东应有41.44万户家庭。其中由原黄浦、杨浦和南市三区划入浦东的人口近70万,减去其中的农业人口3.65万,属市区居民者为66.02万。再按市区每户3.18人计算,浦东市区 相似文献
6.
方法论问题永远制约着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今天,当新的语境中我们重新提起“方法论热”时,不约而同感到了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大约20年前也就是1985年前后,随着西方文化思想、哲学、美学与文学理论等的大批量东渐,种种名目繁多的西方方法论思想,诸如精神分析、语义分析、原型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存在主义、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比较文学、文学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耗散”理论等等蜂拥而至,令人目不暇接,我们确实感到了相关学术思想与思维的莫大开拓与提升,我们的学术之思无疑得到了丰富、锤炼与转换。可以说,那是一场跨文化传播意义上的方法论的解放运动,其重要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与低估。然而,任何思想与思维的解放都可能伴随着新的禁锢。某种意义上讲,解放即禁锢。关键在于,人们对这种解放抱何种人文态度。当今日重新回首“往事”,难道我们不认为西方方法论的引进、传播与接受,不是一场发生在文学、美学领域的“戴着镣铐的舞蹈”?尽管20年间,一代中国学人在这一领域的译介、阐释与运用硕果累累,令人振奋,不过,当必须再度举步向前之时,我们对方法论的“现状”之不大满意,是理所当然的。在文化思维意义上,任何“先进”、“有效”的方法论,都是有局限的。在崇拜心态里,便目迷五色,心智遮蔽,不知其各自真正的局限性究竟在哪里,便可能举步维艰。这里,不仅存在着方法论的创造、运用与主体人格因素的关系,更应该关注方法论的创造、运用与问题意识、学术创新之关系。因为这意味着对“方法论的异化”的理性认知,所以刘士林教授提出应针对工具有一个“批判武器的批判”的过程。杨乃乔教授就比较文学国际化问题强调了学科意识的必然性,也是从方法论上提供了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8.
以对贫困的表现、本质和成因进行论述与界定为基础,认为需要以相对贫困来理解城市贫困,使用CFPS 2010-2016数据进行实证,与国内已有研究嫁接,得出中国1989-2016年城市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指数。中国城市相对贫困率多年来无明显改善,远高于城市绝对贫困率。对此需要以贫困的相对性为治理着力点,以经济政策为拉力、社会政策为托力、社会化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城市贫困。 相似文献
9.
各国都存在贫困问题 ,只不过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因而贫困程度也不同。俄罗斯的贫困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经济改革的失误 ;二是与自由市场发育所形成的制度性基础结构有关。在当前市场关系条件下 ,摆脱贫困应该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1 )国家应该通过促进食品市场竞争的方法 ,创造条件以减少国家对农工联合企业产品价格的垄断 ,扩大地区级和联邦级粮食储备按市场价格对农产品的收购。( 2 )保证农业生产者有条件地进入零售贸易市场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食品零售市场 ) ,开设农业组织下属公司和公司直属商店或合作社 ,利用客户提供的原料…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1995年3月6日至12日召开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把消除贫困、增加就业与社会和睦作为主题,并通过了会议《宣言》和《行动纲领》。《行动纲领》要求各国制订消灭贫穷的综合战略,并把1996年定为“消灭贫穷国际年。”李鹏总理出席了会议并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不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 ,更是一个人文环境的综合问题 ,不仅是自然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和人口统计学的问题 ,更是在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中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和文化交往方式的问题 ,而这又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交融和冲突所必然要反映出来的一个方面。鉴于一切人的行为均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支配这一理性原则和一切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要求和欲望这一非理性的现状 ,笔者试图从两者的冲突与交融来阐述人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为自然与社会的关联提供了现实的中介,可持续发展观确立了从自然审视社会历史、从社会历史审视自然的互动视角.对可持续发展历史观意义的解读,将以新的视角重新阐释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拓展和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将在历史观的层面上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正在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接受。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由人们的观念变成现实,这需要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有所认识。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结果,而生态危机的出现,则是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实... 相似文献
15.
谭洛明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4,(1):57-61
人类进步需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的不断进步。在当前,应该克服功利与实用的传统发展伦理观,实现伦理道德的重建,以有效制约人们的行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这种思想对在衡量社会发展时偏执于经济增长尺度的传统发展观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主张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人而不在于物,发展指的是人类生存状态不断获得改进的过程,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992年, 183个国家以及 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通过并签署了《 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所确认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可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个系统,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一、何谓贫困 多数学者将贫困现象理解为经济问题,倾向于将贫困等同于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低下,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和投资的短缺,解决贫困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资本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在个人贫困问题上,在看待国家贫困问题上,此类观点也占据了主流.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贫困》一书是马克思论述自己新世界观的著作。马克思在书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预言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文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出现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形成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发育成熟,我国农村社会正逐步汇入现代文明的潮流之中。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文化也正在新与旧的撞击和交替中发生着质的变迁,呈现出了许多现代化的新特征,诸如相信政策,关心时事;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重视智力开发,倡导文教先行等。还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如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和开拓进取观念.也逐步形成并得以确立,这些现代文化因素,以其对人们思想和意识影响的深层性与相对独立性,为农村教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使农村教育在富有时代感的文化氛围中 相似文献
20.
贫困的根源是什么?贫困的解体最终取决于什么?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的说是自然资源;有的说是生产条件,还有的说是人的素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