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居民储蓄保持强劲增势的同时,储蓄和消费的高增长与收入低增长的矛盾现象也愈发引人观注。实证之一,从居民收支帐户来看,储蓄加消费等于收入。1995年辽阳地区城镇居民储蓄增长39.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21.9%,但人均生活费收入仅  相似文献   

2.
储蓄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广义的储蓄概念以其工作划分,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储蓄在储蓄总量中已取代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上升为最大比重。这种储蓄主体的反向转换促进了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宏观金融调控手段也应与变化了的居民的储蓄结构相适应,不仅要把握银行间接融资,而且要把直接融资纳入调控范围,尤其要使社会集资规范化,从而实现促进宏观金融稳定进而实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3.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本文认为 ,西方的传统消费理论无法说明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居民的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 ,二是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一般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支出高峰以及一个相应的储蓄目标。文章根据上述特点 ,运用以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从而推导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消费函数 ,并根据实际统计数据作了检验 ,证实它能较好解释目前中国经济中的有关现象  相似文献   

4.
传统意义上而言,中央银行的加息行为将会导致银行存款增多,贷款投放量减少,社会投资和消费也减少,市场上的商品逐步出现供过于求,经济会降温。但从微观主体行为来看,加息对个人金融消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居民储蓄、个人贷款、股市投资、理财产品认购等行为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加息并不是简单地对居民储蓄行为、投资或消费类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是有一定的期限限制。同时,连续加息的举措会不断提升人们的金融消费理念和层次,改变投资和消费观念,促进个体在不同经济形势下保有财富,变换促使资产增值的金融消费策略,因此长期来看,加息对个人金融消费特别是合理消费也有着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宛浩然 《理论界》2006,(1):57-58
在资本形成过程中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将决定有多大比例的剩余会用于储蓄,金融机构吸纳储蓄的能力以及有效供给资金的能力影响着最终的资本形成。经济法律法规对储蓄倾向的调整以及对金融机构市场功能的调整都关系到资本的最终形成,资本形成的规模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水平,因此,必须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以促进资本形成。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择我国股市月交易额及居民储蓄总额月增加额、定期储蓄月增加额和活期储蓄月增加额为研究变量,运用交叉相关系数按年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我国股票市场起伏波动各阶段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在股市复苏和高涨时,居民储蓄流入股票市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放缓.而股市下跌时,居民储蓄回流,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增加.因此,在股市上涨时,为了防止人们过度消费,引起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应采取提南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市场货币的流通量.而在股市下跌时,央行应采取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及消费,防止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居民储蓄结构分析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个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内陆大省的河南,居民储蓄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为此,本课题通过实证考察,从河南居民储蓄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入手,深入剖析这一状况对河南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稳定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进而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提出一系列优化居民储蓄结构,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济通货紧缩与税收高度增长,经济的增长与股市的低迷,刺激消费与银行储蓄增长,机关公务人员涨工资和企业职工低工资,债务风险增大与财政扩张政策长期实行,出口增幅下降与人民币升值是目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应该认真分析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消费文化与消费需求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向阳 《学术论坛》2003,(3):136-139
消费文化是居民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文化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在现阶段 ,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跨代型、信用缺乏型消费文化构成我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 ,并对我国的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改变居民旧的消费文化 ,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文化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卢萍 《北方论丛》2008,(3):134-137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倾向弱化是产生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在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居民有效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对预期保障的不确定迫使人们抑制当期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及财政政策调节功能的弱化不利于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提高.治理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相关方面的共同配合.  相似文献   

11.
创业资本市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经济增长的宏观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为背景,从企业层面切入来分析我国经济紧缩的生成机理。其结论是,我国经济紧缩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进入过剩经济后,经济“网络链条”中,由于我国现行的融资制度缺乏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技术项目的金融筛选机制和催生机制,由此使经济中的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最终使企业、银行和居民各“节点”之间的经济环流出现阻塞,以至于形成经济的累积性紧缩。其政策含义是,要真正治理经济紧缩,政府当前能够做到的是尽快启动创业资本市场,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提供融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需求约束下 ,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或消费 ,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自 1 998年以来 ,我国政府先后推出一系列启动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项是利息税与存款准备金。其目标是试图从公众和银行两个方面构造促使储蓄向投资或消费转化的政策渠道。本文重点分析在预期的影响下利息税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指出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注意公众预期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要对公众预期产生引导作用 ,通过对预期的调节 ,使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2004,(3)
杨作书在《青海社会科学》2 0 0 4年第2期撰文《对我国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的理性思考》指出,国内居民储蓄意愿强劲、储蓄额居高不下,是由社会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居民收入增加;(二)制度性变迁的心理预期使居民存款的预防性动机增强;(三)资金不能及时向消费分流、向投资转化;(四) 1 996年以来连续八次降息使名义利率低、但实际率高,居民储蓄仍有利可图;(五)非居民性资金流入。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念来认识国内居民超常储蓄现象的正负效应,使我们对这种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国内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的正效应:第一…  相似文献   

14.
路士勋 《东岳论丛》2002,23(3):142-143
关于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的研究是中国经济学界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臧旭恒博士等著的《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一书 (以下简称《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经济分析领域中一项极富意义的成果。利用现代消费储蓄理论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问题 ,通常采用理论演绎或经验归纳两种方法。大多数中国学者倾向于采用经验归纳法 ,即根据经验试验性地给出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有关变量 ,然后利用经济计量学方法计算出消费储蓄函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 ,并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 ,添加或删除一些变量 ,直到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增大。本文通过分析1993~2001年广州市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和储蓄,以TS/CS模型为主要工具,研究居民收入对居民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公式,储蓄=投资。不考虑对外经济部门,上述公式可在政府、企业、居民(家庭)三大部门间进行分解,即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居民储蓄=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居民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储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成了最重要的储蓄主体。本文将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储蓄主体移位对投资机制转换的影响。我们将集中分析消费者的储蓄行为与全民企业投资行为的微观冲突及其由此引发的宏观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探讨居民储蓄与全民企业投资之间究竟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7.
居民储蓄变动的若干社会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资料检验情况来看,有的国家的确是收入高其储蓄率也高,如德国居民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其居民储蓄亦较高。但有的国家情况则相反,例如美国的居民收入在世界上占列前几位,而其居民储蓄却排列到世界的后几位,战后初期的日本和现期的中国,居民收入都较低,但其储蓄率却雄居世界前列。对于居民储蓄变动现象,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用经济因素分析和预测,但事实上居民储蓄变动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大量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的视野,以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点透视居民储蓄变动现象,从经济和非经济…  相似文献   

18.
储蓄增长与社会再生产关系密切,它是社会再生产发展的结果,直接来源于生产;同时,作为发展经济的资金条件之一,它反过来对社会再生产发生作用和影响。本文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储蓄增长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储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变化的重要因素。1999年我国开始了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收取学杂费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结构突变检验表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发生了结构性突变,同时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消费量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终储蓄余额的协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5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1970—1998年拉动消费并挤出储蓄,1999—2010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由于高等教育学杂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不会在短期内扩大内需。必须在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才能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有效扩大内需;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减少高校收费,并加大对低收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0.
运用1998-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水平的两类影响因素:税收结构与人口构成。研究结果表明,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并且不同年龄结构人群对税收的敏感程度不同。老人抚养比与直接税比重是中国居民储蓄高位运行的重要因素,两者都与居民储蓄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直接税更敏感。因此,降低居民税收负担,特别是降低直接税税率,能够降低年轻人的储蓄动机、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