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五代十国时期其他政权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不同,马楚政权推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终弟及制在主观上有维持政权稳定,防止外部势力觊觎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制度的长幼原则在推行过程中被破坏,引发了马氏兄弟的长期内争和马楚政权的分裂,加速了它的衰落和灭亡。研究马楚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对深化认识藩镇权力的传承方式,探索马楚政权迅速衰亡的制度原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承认主义”是美国数次对外使用的一项外交政策。它使用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际争端的态度 ;二是对他国政府的承认问题。通过考察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在华表现 ,笔者认为 :一、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在华的首次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史汀生主义”不等同于“不承认主义” ,而只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 ,增援了国际法新的内容的一次使用 ;三、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出于自己利益 ,而不是以美国学者标榜的标准 :即考察一政府是否是通过宪法途径夺取政权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确立的根据人类共同利益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各项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正是出于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而提出并得以确立的,它直接体现了人类共同利益的要求,是人类共同利益的具体化。具体分析起来,人类共同利益有四方面要求:1.维护和平。二战以后,和平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联合国宪章》在第1条第1款即庄严宣布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宗旨,和平的要求已渗透到国际法的各个领域。资源的争夺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只有对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资…  相似文献   

4.
道官是古代政权为管理道教所设的一种特殊官职,而道官制度是古代政权在道教管理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对于实现政权对道教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政教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唐代的道官制度继承前朝,在道教管理实践上趋向成熟,同时在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趋势下,政府不断加强对道教的宏观管理,道官也逐渐沦为世俗政权的卑微附庸和御用工具,日益呈现世俗化和官僚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当前研究高句丽归属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句丽归属问题 ,其理论原则必须放之四海而皆准。确定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归属 ,主要应依据两点 :一是看它主要分布在哪一个国家的传统疆界之内 ;一是看它主要隶属于哪一国家的中央政权。据此应该肯定 ,高句丽长期以来主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 ,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应当承认中朝两国人民对高句丽双向继承的事实 ,但高句丽主要由中国所继承 ,不容否认。“一史两用”不可避免 ,但前提是必须辨明历史上归属的真相 ,而不应因此就把在别国疆域内本属别国的民族和政权说成是原属本国。如果再据此提出今天的领土要求 ,当属严重的政治问题 ,中朝两国人民都应坚决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国际法基本理论研究需要、也能够得到加强并实现创新。为此,本体哲学思想可以被引入国际法哲学研究中。目前,在中国法哲学领域内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观性地借用,另一种是解释性借用,最后一种则是引用旧有的哲学的本体观。国际法的本体,是关于国际法本质的抽象存在,是一切关于国际法的现象与意识的来源。国际法本体论,是关于国际法本体的理论,是国际法法哲学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其只回答“国际法是什么”、“国际法的基本架构如何”以及“国际法如何作用于国际关系”等最为本质的问题。在国际法哲学研究中引入本体与本体论概念,可以凸显构建国际法理论的两大基本元素。将国际法本质问题与非本质问题的研究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透过国际关系现象把握国际法的本质,更好地促进国际问题的解决与国际法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补助政策不仅能够体现执政者对农业问题的认识,亦能够体现农业在该国家产业结构及财政体制中的位置;同时该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各自的动向,还能够体现出该国家统治政权的结构及其施政方式。日本明治初期农业补助金投入的具体内容表明,该补助政策继承了江户幕府农业补助政策的内涵,其目的仅仅在于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具有前近代性;这无疑是明治时期日本农业一直处于零星农业状态的原因之一。同时该项补助金投入的整个过程凸现出明治初期政权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相对性关系,进而表明该时期其各项近代化政策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协商、交涉中实施的。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在国际法表现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形式,而国际法的渊源主要表现为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公允及善良原则、国际组织的非拘束性决议或规则、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政府间国际会议制定的非拘束性决议或规则。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乡镇政府研究主要有两条进路:一种是从价值关怀层面谈论乡镇改革,“应然式”的判断乡镇未来走向。在这些研究者眼里,“乡镇政权是什么”是一个已然明了的共识,无须再讨论。另一种是从制度层面探讨乡镇政权的性质。这类研究的问题是研究者多用现代政府的应然角色去解释复杂的乡镇运作逻辑,以至于发现与现代公共制度相悖的“乡村制度诸问题”。无论从“价值”角度还是“制度”角度研究基层政府,共有的缺陷是忽视乡镇政府运作的时空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全球治理倡导国际社会诸多行为体通过平等、对话、协商的方式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一种理想进路.在众多的治理主体中,除传统主权国家及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外,对国际法发展和影响最大的当属国际非政府组织,它们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活动,为国际法的发展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主体资格问题却日益成为影响其有效参与国际法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理性面对并合理解决此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极为重要而又争议众多的国际法问题。“纯粹法学派”的代表人汉斯·凯尔森认为:在由国际法和国内法所构成的整个法律规范体系中,国际法的效力等级是最高的;在由国际法和国内法所组成的普遍法律秩序中,国际法的地位是驾凌于国内法之上的。其主张既有合理和理想化的一面,也有谬误和远离现实的一面。正确认识应该是:国际法与国内法是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的民事立法是以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的,涵盖土地所有权、婚姻继承等方面.根据地政府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年代里,为及时规范和调整根据地的民事法律关系,采用了灵活实用的方法,选择性援引南京国民政府民法典.根据地政权后期,应华北政府政权建设的需要,进行了起草民法典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体。它的核心,是利益协调。只有把握好这个核心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国际法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及其实践。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一目前尚存在争议的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历史证明:国际法是利益协调的产物国际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及国际关系的变化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以前,无论欧洲还是亚洲,都处于以庞大的帝国为中心的时代。那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例如欧洲的“罗马帝国”和它的周边国家,亚洲的中国和朝鲜、越南等,都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国际法的体系问题,在我国的法学者中间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丘日庆认为现在存在共同的国际法和社会主义国际法两种体系,前者调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及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国际关系,后者调整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关系。周子亚认为现在只存在共同的国际法体系,社会主义的国际法体系尚是萌芽。林欣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法体系”(“教学与研究”1958年第1期)一文中则反对有共同国际法体系,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国际法体系。上海国际法学者为此于二月十五日与二十三日两次集会就上述不同论点展开争论。参与座谈者绝大部分都不同意林欣的看法,认为这是抹煞事实。周子亚自己修正了他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国际法体系尚未形成的见解而同意了丘日庆的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国际法体系是否存在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上关于外交交往及外交特权与豁免,通常被称为使节法的部分,是比较古老的部分。这部分国际法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由惯例逐渐形成,通过条约、公约等等而成为国际间遵守的规则。 最初,外交特权与豁免,只给予国家元首所派遣的使节及其随行人员,后来适用于各国政府  相似文献   

16.
《世界人权宣言》从在第三届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被通过后,到1998年12月10日,已整整五十周年了。人权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规模进入国际法领域的。而今人权问题尤其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已成为热点问题,因此,认真研究人权国际保护问题,尤其是认真研究何为人权国际保护,人权国际保护中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就显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人权国际保护的概念、人权国际保护中国内法保护的内容、人权国际保护中国际法保护的内容以及人权国际保护中国内法保护与国际法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中,不仅包括批判和否定非正义的国际法制度、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平等地位的伟大斗争,继承和维护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规则,以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推进中国依照《联合国宪章》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的光辉实践;也包括促进和发展适合新型国际关系需要的国际法原则规则,推进中国最先提出、长期倡导和一贯遵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遵行和发展国际法的光辉事业.这些努力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考量钓鱼岛的领有权问题,不仅要适用现代国际法,更要适用古代亚洲国际法。日本政府“确认”钓鱼岛“无人”“无主”耗时十年时间,那样一种漫长的“确认”过程,恰好证明当时的日本政府知道钓鱼岛是有主的。钓鱼岛在中国近海,在东亚内海,与大洋中心地带的岛屿不能适用同样的国际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元450年,崔浩被诛,其缘由史书记载多有分歧,大致可分为三:佛道相争招致杀身之祸;与南方政权有染,事情败露而被诛;修撰北魏国史“备而不典”而被诛。但究其深层原因,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对汉民族先进的政治、文化加以继承理所应当,但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守旧,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他们又表现出了抵制的一面。在这一背景之下,崔浩作为儒士,他为实现自身政治抱负、汉化鲜卑政权、恢复儒家道统而跻身于这一政治漩涡之中,最终成为了集团利益纷争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论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黄肇炯,刘全胜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问题作为国际民事关系发展的产物,是当代国际法中一个重大而又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涉及国际公法,也涉及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已引起各国国际法学者和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国家豁免是国际法的一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