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失落了"痛感"的"瞒和骗"的知识分子传统中,鲁迅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对早年创伤体验的"痛感"的发掘,重新恢复了一位知识者对世界的敏感和反抗。对于鲁迅的"痛感"不能作狭隘的道德意义的人格苛责,而应当置放于现代思想建设的宏大背景上予以辨认,从创伤中获得"痛感",因"痛感"而"求真",而"立人",这是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逻辑与思想走向,也是整个中国现代思想的坚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王富仁提出的"思想革命"、"回到鲁迅"等观点不仅具有学术史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内思想界的影响亦不容低估。近年来,他提出的"新国学"概念不仅对"读经"、"国学热"等现象有针对性意义,而且也体现出其坚定的五四立场和启蒙理念。  相似文献   

3.
新启蒙运动是在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反奴役、反礼教、反复古、反迷信的新文化运动,亦称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或新"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实现的文化普及化、大众化领域,提出了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于文化大众化的新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现代意识引领中国重构精神文化体系的探索历程,打破传统意识统治而倡导域外文艺译介;同时他剖析国民劣根性,旨在点亮思想革命之火,燃尽中国陈旧的思想意识,使中华民族涅槃新生;猛烈批判守旧派的理论主张,以进化理念来呼唤中国民众觉醒,希图建立崭新的意识结构。鲁迅的现代意识对中国向现代过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启蒙意义,在中国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鲁迅以"国民性改造"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是在清末民初的启蒙语境中生成的,其内在逻辑则是儒家由改造"个人"而改造"国家"的政治哲学进路.鲁迅的深刻性与现代意义并不在于他的启蒙,而在于其对启蒙的质疑和超越.理解鲁迅必须理解鲁迅启蒙思想的文化渊源、思维逻辑,重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反思、质疑和超越,重视鲁迅思想的转变.鲁迅对启蒙的反思、质疑、超越,不但是准确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更对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具启示.  相似文献   

6.
鲁迅以"国民性改造"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是在清末民初的启蒙语境中生成的,其内在逻辑则是儒家由改造"个人"而改造"国家"的政治哲学进路.鲁迅的深刻性与现代意义并不在于他的启蒙,而在于其对启蒙的质疑和超越.理解鲁迅必须理解鲁迅启蒙思想的文化渊源、思维逻辑,重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反思、质疑和超越,重视鲁迅思想的转变.鲁迅对启蒙的反思、质疑、超越,不但是准确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更对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具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代表普通民众的民间文化非但没有因为文化的变革而萎缩,反而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参与了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想的现代性转型,在新小说的创作中,构成了与精英文化的启蒙精神对举出现的另一意义维度,凸显出中国新旧过渡期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和多维的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8.
鲁迅“立人”思想的提出基于20世纪中国处转型时期的非常时刻,其目的在于通过国民个体素质的改造实现民族文化新质的形成。鲁迅人学思想辩证地论述了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新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与鲁迅人学思想的世纪对话。重温鲁迅的人学思想对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立人"为指向,反复再现"看客"影像,展示老中国人间世相和国人生存状态——贯穿于鲁迅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凝成了鲁迅一生挥之不去的"看客"情结。这种情结,与鲁迅青少年时期独异、坎坷、苦楚、悲凉的生命感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痛彻反省以及梁启超、尼采等中外先哲的思想启迪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最早由瞿秋白提出,并通过对五四的反叛,对现实主义、大众化和鲁迅的论述,初步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思想后经毛泽东继承并得到充分的发展,毛泽东延续了五四知识分子的传统,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促生了包括三方面内容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即提出工农兵文艺口号,全面确立大众化,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使这一理论最终成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少有悲剧作品,即使是悲剧作品也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告终。鲁迅生活在积弊已久的中国,深感传统文化中的圆满意识对中国人思想的麻痹。鲁迅在其小说中竭力撕毁传统文化中虚假圆满的面具,以期达到拯救国民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晚清和"五四"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学系统的转型相呼应,民族危机的现实与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激发了知识分子对强势西方他者的学习兴趣,结合"启蒙"、"救亡"的目标,翻译当仁不让地成为再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形象主体性的思想选择。其中主要以严复和鲁迅为例,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述严译文本的社会需求及其启蒙意义,严复选择西学的"精髓"来翻译,主要是"癒愚"、启蒙,消除国人头脑中落后的意识形态,努力改造中国愚昧、落后的国民形象,同样也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的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释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以其杂文的"呐喊"和小说的"彷徨",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鲁迅"悲哀"而"苍凉"的创作格调,寓意着他对启蒙对象与启蒙主体的双重"绝望";它不仅是"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知识精英的人格矛盾:面对"国民性"历史积淀的强大惰性,"反抗"只能加速"绝望"的窘迫心境。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的视角,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了章太炎的反帝思想。指出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学者,享有"中国近代之大文豪,而亦革命家之巨子也"的美誉,鲁迅先生曾尊称他的这位老师"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的反帝思想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具有重要冲击作用,研究他的反帝思想对深入研究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变迁历史中,文艺大众化相关理论的发生和转折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议题。而瞿秋白对此的思考,则是此漫长议题史中的关键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为了左翼革命政治的现实需要,把长期以来的文艺写作直接定性为"政治写作",从而提出"革命文艺大众化"思想,并最终成为其革命文艺思想的理论主轴。由瞿秋白等革命先驱所奠定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思想文化客体的接受是一种"授""受"双方视野相互建构的关系。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中,不应只是自上而下地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而应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选择和建构作用,坚持宽容、平等、开放的对话原则。其现实路径是:以人民大众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中介,在文本与实践的相互诠释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立场,借助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焕发出新的意义,并反过来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所谓庸众,就是受封建主义及一切剥削阶级意识毒害而不觉悟的民众。反庸众的思想,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鲁迅的战斗一生。不过,前期鲁迅是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立场、观点,揭示、批判愚弱的国民性,意在唤起民族的觉醒;后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直倡导科学精神,主张吸收西方科学理念以对中国传统巫文化心理进行"祛魅"。但鲁迅是从社会思想解放的维度来看待巫文化的弊端,因此他的文化"祛魅"观和西方宗教改革家路德的理念不尽相同。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体验,鲁迅与中国巫文化既激烈冲突又复杂纠缠,他在作品中生动地刻画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精神之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鲁迅多次撰文对梅兰芳及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批评与质疑。鲁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否定,是基于他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偏颇在于忽略对戏曲艺术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分析。鲁迅对戏曲舞台上“男人演女人”现象的批评是他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男旦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36年鲁迅逝世后,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中国政治的立场出发,在许多公开场合或者著述里反复强调鲁迅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向鲁迅学习,一股研究鲁迅思想的热潮在延安学界蓬勃兴起。何干之在深入阅读鲁迅原著的基础上,于1946年撰成《鲁迅思想研究》一书,深入解读了鲁迅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作用,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为指导而对鲁迅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