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学术研究思路。其义是通过考察关键术语、核心概念的古今演变、中西对接的演绎过程,透见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学"概念为例,可窥见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字、词是语言自由运用的最基本单位,人们在语言实践中致力字、词的知识考古,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意义世界寻觅异同、探究因革,由字通词、由词通道,这恰与当下流行的概念史研究、词与物研究相贯通。这门兴味无穷的学问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故可命名“历史文化语义学”,它脱胎于中华历史悠久的训诂学,是从训诂这一劲拔的老干上生发出的生气盎然的新枝。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自问世以来,迅即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热点.然而,“后殖民主义”一词的涵义却模糊不清.要对其词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对“后殖民主义”有无连字符的名称、是时间概念还是历史状况、以及与新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对“后殖民主义”词的历史语义学考察表明,其词义由于多种因素的介入不断发生变化,充满了多义性、变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是外国“新名词”输入的第二个高峰期。外来“新名词”在中国近代的引入,经过了输入科技新词语阶段和引进政治、文化新词语的时代。“新名词”的输入解决了中国原有词汇的不足,促进了中国近代文体的解放,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因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也提醒人们注意“五四”新文化及新文学运动并不是一个突发性事件,其中的诸多新思想在近代已开始萌芽了。  相似文献   

5.
历史之为语词,既指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又指我们现在用之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历史之为知识,既具有史料的客观性属性,又包含主体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在其中。历史之为存在,一方面是过去,具有确定性和现实性;一方面又是现在进行的当下,存在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人之为历史的存在,一方面是与历史的过去拉开距离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又是历史的当下每一个瞬间的当事人和创造者。历史的这些复杂的双重维度,正是历史学及历史哲学理论中众多观点分歧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本土语境中,“地理历史学”这一概念几乎从未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一些现代地理学者认为,以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实际属于地理历史研究范畴,前者之名掩盖了后者的存在;进而主张建立一门与历史地理学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地理历史学。事实上,类似争议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学术界亦曾发生过。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和贝克都曾有所阐释和辨析,值得镜鉴。本文重申只有将历史地理学视为沟通和融会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传统学科之间领域的学术关怀,才能摆脱古往今来两者各自立足于本位而提出的片面见解。重视西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这一争议话题的本质,也有利于推动本土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7.
历史记忆问题主要缘起于后现代文化的各种历史终结话语,实质上是作为宏大叙事被解构之后、形态尚未成型的历史知识型.通常认为,新历史主义思潮在史学层面解构历史意义的再现形式,在文学层面建构历史意识的分析模式,在理论层面呈现文化史的诗学空间.本文考察文化诗学视域中的历史记忆作为“叙述形式”问题之缘起,分析它作为“视域行动”效果之实质,以及探讨它作为“活态历史”意识之导向.  相似文献   

8.
“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阐释,“人民”一词的词义有了新的拓展,它包含了“权利、参政、当家作主”等新内容,“人民”词义的这种时间向度上(古今转化)的演化,向人们昭示着中国思想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国内设计中普遍存在民族设计与本土化设计的问题出发,结合产品语义学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提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的语义学研究为突破口的研究方向.并进一步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借以为我们设计界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对国内设计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来共同加速中国本土化设计事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克罗齐(1866-1952)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在哲学、历史学等学术领域辛勤耕耘,著述甚丰。其中《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是他历史哲学著作的代表作。克罗齐的历史哲学是建立在以思想或精神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典型的精神一元论。虽然其理论的基本原则是错误的,但不容否认的是他在探讨某些问题时,确实有独到见解,颇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本文仅就克罗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相对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世界历史的宏观研究和整体研究不够重视。在当今世界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运用现代整体思想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世界历史学科的建设,加强对世界历史的宏观研究和集体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2.
“历史要籍”是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解决了历史学专业学生在把握和运用古籍史料方面特别是在解读古汉语方面出现的困难。但是“历史要籍”不等于“古代汉语”课.二者互有侧重.但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方面相去甚远。“历史要籍”课程使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史籍源流、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之上,涵...  相似文献   

13.
文化历史学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历史学是从文化视角认识历史的学科。具体说,文化历史学就是对人类各个领域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进行文化反思、文化分析和文化定位。文化历史学就是要从传统的历史编撰学和历史哲学中走出来,适应新时代文化研究的步伐,满足新世纪人类文化进程的需求,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文化根基、历程、特点和归宿。文化历史学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是文化历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史学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既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根基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发现,《英汉大词典》、《新英汉词典》和《英华大词典》对希腊十二主神文化词的译义有待改进。本文基于框架语义学,提出新的“十二主神”的译义模式,即学科标注“希神”、音译兼义译、括注,并对括注信息作统一编排,这有助于词典使用者对“十二主神”的译义形成语义联系,满足其认知需要。“希腊十二主神”的译义研究表明,框架语义学对双语词典中文化词语的译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文化模式之所以影响深远,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传统的“用夏变夷”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到明末清初的“禁教”、“教学”的文化排外政策再到鸦片战争时期的“师夷”主张,可见“中体西用”论的历史积淀很深;而从文化上看,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使然;二是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北朝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河北省磁县召开。这次研讨会以北朝史与河北历史文化为主题,对河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对提升地域文化品味、强化省内史学工作者的交流机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天瑜先生的《新语探源》,识见敏锐,新意迭出,注重概念辨析和论理的研究是其重要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关键新词深挖细探,辨误析疑,在有关概念的发现和厘定上深造自得,独辟新境。其二,深入相关学科,将概念解析与社会文化态势及传播主潮相结合,由小见大,以点带面,开掘词语的文化内蕴和意义功能。其三,重视新语构成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将关注目标定格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之上,体现出建设性的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台独"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反日阶段"、"反西化阶段"、"去中国化阶段",表现出广泛性、软性、断根性、媚日性的特征。针对此种思潮,首先应该历史地考察它的来龙去脉和表现形式,揭露它的实质、意图和危害;其次根据岛内"文化台独"的现状,应从文化的角度积极思考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断裂”历史叙事——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由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陈娇华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对象是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文学文本,而文化批评的理论平台却是文化、历史与文本的对话关系.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历史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概念性纠缠和阐释性迷惘,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构想出发,对历史与文本、文化与文本、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分别展开探讨,指出新历史主义在泛文化形态的文学批评中提倡的是历史与文化在文本层次的对话,而在文化批评理念中实现的是历史阐释性回归和文化主体性重建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