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不仅作为一种思想,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而存在。山西铭贤学校诞生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教育的一部分,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人才。对素质教育与铭贤学校教育思想进行探索性研究,从铭贤学校教育特色到现代素质教育进行思考,提出了培养学生奉献精神,注重学生日常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服务理念等铭贤办学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借鉴和启示,有利于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2.
山西铭贤学校是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立于1907年,1951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山西农学院。铭贤学校办学的44年屡次迁校,成为山西乃至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铭贤学校的校园具有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无形的培养作用。铭贤学校太谷校址至今保存完好,具有环境育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3.
铭贤学校,1907年由孔祥熙创办,到1950年改为山西农学院。在此期间,以“学以事人”为办学宗旨,以教学上不断创新求发展,创立了一个体系,二个循环,三个结合的教学模式,完善了教学和行政服务分离的监管体系,构筑了一代名校的铭贤品牌。回顾铭贤昨天的历史,一些办学育人的经验,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铭贤学校的德育既顺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德育的变迁轨道,又融入了自身的办学理念,独具特色。在德育内容方面,学校顺应了中西文化相融合的变化趋势,实现传统私德向公民道德的转变,注重服务社会的精神。在德育方法方面,学校坚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既形成了上下亲爱的家庭化和谐氛围,又坚持了知行合一的道德训练,寻求家庭化与生活化的统一。在德育实践方面,学校强调匡时救国,突出革命教育的熏陶和践行,彰显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总之,铭贤学校的德育理念在近代中国德育史上顺时而变、保有个性,值得我们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5.
铭贤学校作为山西近代教育的先驱之一,受到中国乐教传统和西方乐教思想的双重影响,重视"乐教"等美育形式,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铭贤歌集》为代表的铭贤学堂乐歌。这些学堂乐歌在铭贤学子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铭贤学子在自然审美中学会仰观俯察、生爱向善;在社会审美中学会爱国乐群、尚德励志;在艺术美中传承翰墨,最终达到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的美育目的。铭贤学堂乐歌的审美意蕴及其美育价值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以学校为阵地所开展的乡村建设活动也为其注入了活力。铭贤学校作为山西乡村建设活动的重镇,在此期间亦经历了肇起、发展、挫折、重建四个阶段。通过对其各个阶段乡建活动的梳理,总结其特点,希冀勾勒出铭贤学校一幅系统化、体系化的乡村建设活动图景。  相似文献   

7.
孔祥熙是铭贤学校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其主政下的铭贤学校不论是在软硬件设施还是办学理念等方面皆走在当时山西全省的前列。虽然不是职业教育家出身,但担任铭贤学校校长却是孔祥熙留美归来后的第一份工作。即便日后跻身国民党高层,孔祥熙仍不忘铭贤师生,分别在不同阶段以各种方式竭尽所能助其发展。通过对铭贤学校的回顾,能够进一步了解这所在山西教育史上有着一定地位的教会学校,深切体认孔祥熙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8.
近代山西在阎锡山主导的"权力本位"乡村建设模式之外,铭贤学校将自身发展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本位"乡建模式。这一模式针对近代处于快速衰败中的山西乡村,以悲天悯农情怀为鼓舞,依托学校农科专业的建立,在吸取其它乡村建设流派长处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发现乡村问题,再辅以农业技术推广缓解乡村生存危机,同时在乡村建设中注重提升农民地位,吸引农民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了"科学本位"的乡建模式。这一模式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阎氏"权力本位"模式的缺陷,为近代山西乡村变革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也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训育在五四运动之后,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其从理论到实践的展开则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领导和控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训育。铭贤学校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缩影,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训育"体系。铭贤学校本着"学以事人"的校训,拟定"敦品励行,急公好义"为"训育"的方针,在内容上注重精神、德行、体格、生活、服务等训练,在"训育"的过程中凸显了以情育人、以制束人和以义励人等特点,这些方面都始终体现着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青年审美心理的变迁深刻地折射了社会时代的变化,通过他们的文艺作品,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社会变迁与审美心理之间的内在关系。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随着救亡、革命潮流越来越汹涌,青年人的审美心态先后了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沉郁之美、大革命时期的青春之美、九·一八事变的悲壮之美以及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雄壮之美几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从优美向崇高演变的趋势。与此同时,他们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表现为对暮性人格和奴性的批判,对青春人格和英雄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上的科技革命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经历了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自动化时代,一直到今天的信息化时代.随着生产力形态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结构状态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高科技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科技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其过程和结果也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催生着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华农学会报》1918年12月创办,1948年11月停刊,坚持刊行30年,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期刊,在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媒介引领作用。它是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记录者,各农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演变可以从中找到依据;它代表当时中国农学期刊的最高水平,成为西方先进农业科技引进的重要桥梁及对外介绍中国农业的窗口;它及时刊载中外农学研究成果,不但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知识营养,而且为其科研创新及学术成长创造了条件;它介绍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销农用物资及农业书刊,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金善宝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从云南小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分类和分布区域的研究、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到小麦科学理论的总结与创新等,每前进一步,都树立了中国小麦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金善宝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几十年,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和卓越的农业科研人员。金善宝在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管理等方面有着自己深切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为政府制定、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政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金善宝为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遗产,他在推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同时,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作出了行动的表率和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湖北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来支撑湖北的经济发展。研究发现湖北虽然具有人才优势、研究机构优势、技术优势等科技上的相对优势,但是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发挥湖北农业科技优势,将湖北发展成为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笔者提出了湖北农业科技优先发展的六个领域,即种植业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林果业科技领域、水产业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生物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发展与消费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方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它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因此,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对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成份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而后者的发展水平又依靠都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水平。以国内外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背景 ,分析了广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阐述了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最后提出了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实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原则、引进技术与现有技术相结合原则;同时,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以促进现代农业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中国改革开放 2 0年来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历史进步。反思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变化及意义 ,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共同主题。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 ,推动了人类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表现在 :探求真理的客观精神 ,带来了了判断标准的革命 ;讲求效率的团结合作精神 ,带来了经济运作理念的革命 ;追求公平与宽容的民主精神 ,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和结构的革命。同时科学精神本身也带给人们批判科技至上的勇气。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 ,要努力发展高科技 ,建设新文明  相似文献   

19.
自工业社会以来,科技进步引发深刻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动,改变着原有的社会分层体系。伴随着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迁。研究表明,这一变迁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劳动力投入,直接导致体力劳动者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规模不断减小,而脑力劳动者阶层规模不断壮大;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阶层结构中的资源配置,改变着原有的社会分层体系。  相似文献   

20.
科技在农村传播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现行科技传播机制难以适应大多数农户的有效需求.而在"企-政-农"框架下的科技传播,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传播的运作成本,而且可以增强科技的实用性,提高传播的效果和科技的转化率.文章通过考察"企-政-农"组织模式在平果县的发展,分析其在带动科技传播方面的作用,从企业、政府、农户三方互动对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进行新旧环境下的比较,并就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制约因素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