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度辉煌,在唐代已发展为强势文化,辐射亚洲,又逐步走向西方,对欧洲启蒙运动发生过重大影响。但在康、雍、乾以后,落后挨打,逐渐沦为弱势文化。跨入新世纪以后,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拿来”、“送去”应互动,融合中外铸新范。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但是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输出显得比较欠缺。2004年中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任务,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其他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现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重点,探讨“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世界文明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包括人际交流、餐饮文化、节庆民俗、文体活动、宗教信仰、社团组织、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广泛性、二元性、亲近性、融入性和永恒性等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值得不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子皓 《华人时刊》2010,(3):8-11
上海世博会的脚步越来越近,这将是炎黄子孙继北京奥运会、新中国六十年华诞之后迎来的又一项盛事。事实上,海外华侨华人是上海世博会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当年上海还在申博的时候,还是筹备世博的时候,海外华侨华人都显现出无比的参与热情,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介上海、推介中国,俨然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全球引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加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华人华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但华人对中加关系的作用主客观上也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因此如何全面认识华人与中加之间的互动关系,趋利避害,使得华人、中国与加拿大互利共生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先回顾了华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介绍了华人在促进中加关系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并重点阐述了华人在发挥作用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如何加强华人在中加关系作用上提出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人类共同发展层面,可达成与不同民族国家各文化间的传播共识,实现中国与中亚各民族国家的和平对话,延伸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空间,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是,目前中华文化对外的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蕴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工作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出发,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8.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尊重文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提升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是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对中华文化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练融通中促进内容创新,从而为中华文化的赓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此外,面对传播主体维度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全民化的整体趋势,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还须通过明确各自主体职责,提升主体媒介素养,统合各类主体优势,在推进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和个体传播协同发力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当前应理性面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和劣势,在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指导下,选取中华文化资源来满足他国受众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理解和认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以下策略:坚持人际传播是基础,推动文化传播日常生活化;大众传播是关键,突出文化传播的大众化、本土化;拓展群体传播,建构文化体验式传播。  相似文献   

10.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们曾经否定中华文化,但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仍然固执地镶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民族文化心理,几乎都能够同时找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率先“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推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与进展,但中医药文化在“走出去”的理念、方式、路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要提升文化站位,做好顶层设计;以术传道,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推进;规范标准,增强国际话语权;多渠道并举,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元化推进,拓宽“走出去”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中亚传播要克服传统的以“我”为主,强调中国文化的单向、强势传播和推广,强调意识形态式的灌输,不注重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运用主体间性的原则,强调文化交流,强调以共存互补、敬其所异为准则,谋求区域重叠共识;以地缘和人文资源优势为依托,弘扬地域性优秀文化传统;以民间交往为行为主体,增强交往信度和情感引力;以中亚国家孔子学院为通道,提升中华文化亲和力和显示度;以政治文化精英为纽带,共推“区域性和谐文化走廊”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为有效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实施有效的文化传播范式,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从而加快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前中华文化对外文化推广研究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较少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对外文化传播。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记忆的建构本质有助于了解外国民众加工和存储文化信息的特点,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为此,应运用认知策略,促使外国民众深入加工中华文化信息;采用记忆策略,提高外国民众存储中华文化信息的能力;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外国民众提取中华文化信息,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4.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阅历丰富,他恪守现代传播学中职业“把关人”的必备的素养资质,采用归化翻译和写作策略,把中国文化带到“第三空间”,让中西两种文化就彼此的差异性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实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运用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等现代传播学理论,探讨辜鸿铭“归化”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中华文化的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国家的竞争更多是文化力量的较量,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力量的重要性应该提到历史的议事日程,这是保证本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文章尝试从文化力量的概念、加强文化力量建设的国内国际背景以及加强文化力量建设的措施等方面来思考,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的传播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物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身处各个层面的传播者都要利用时代造就的传播优势,摒除劣势,立稳民族文化之根,真正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7.
元宇宙时代的文化传播具有辐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增强、互动黏性高等特点,给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抢抓机遇、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组建元宇宙文化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协同传播体系,形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强大合力;溯源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将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世界价值提炼和展示出来,打造文化品牌,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视芝为祥瑞之草,人们对芝的神异观念以及采芝、献芝、颂芝之风的盛行,形成中华特有的“芝”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
戴华东 《国际公关》2023,(11):19-21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的开放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实施,我们已经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许多的合作伙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优势,拓宽我们的海外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认可。本文就如何走好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之路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