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海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此次论争看起来热闹非凡、涉及面广,实际上参与论战的各方立场皆有不同,他们对于京派海派的定义可谓言人人殊,意见并不统一。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京派海派概念的界定及其成员的划分多沿用在1930年代论争之初就模糊不清的说法,以致众说纷纭,甚而有盲目扩大各派阵营、夸大其对立之势。细析萧乾的原文,谪京派极可能是嫡京派一词之误排,故与谪京派相关的论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可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一向抱定严肃文学观不放的沈从文看来,以周作人、废名为首的前期主要成员,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已逐渐由积极走向消极,即由积极的社会性文化追求向消极的“趣味个人主义”转化,并于1933年后与“海派”相融合。沈从文的《论冯文炳》、《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章,实际上是对文学上的“趣味个人主义”和商人习气的共同批判。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捍卫中国新文学的庄严性。  相似文献   

3.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在五四文学中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衡之势,京派文学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承续表现出庄重典雅、含而不露的学院文风,海派文学则因较多异域文化的吸收、独特的地域限制,表现出喧嚣浮躁、纸醉金迷的都市气息。然而二者作为同时代文学流派,并非完全对立,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下,二者或多或少的吸收传统文化甘露,在天道观和人道观上均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熏陶。  相似文献   

4.
老舍作为现代京派市民小说的创始者,苏青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承继者,两位市民小说大家的创作既有相近之处,又内蕴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理想和艺术追求.同样根植城市文明,前者站在批判反思立场,后者持热切欢迎态度;同样可以看成启蒙文本,前者钟情于家族没落与历史感的营造,内隐的是社会救赎理想;后者执著于个性解放和爱欲自由,关注的是个人救赎可能;同样书写市民人生,前者呈现的是男性视野中的被动生存图景,后者表现的是女性世界里的自觉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纵观海派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京派海派之争的情绪化 ,到对于京派海派研究的冷静分析 ,到新时期以来研究的多元化色彩 ,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海派文学的态度有着一个逐渐客观化评价的过程。新时期以来 ,海派文学的研究虽然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还有一些值得深入拓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旗袍的源头可上溯到春秋战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半殖民化、商业化的上海社会形成独特的海派文化,具有浓厚的商业化倾向,独特的文化环境推动了服饰的发展。受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和商业消费因素推动,旗袍得到了改良,发展成为现代旗袍。海派旗袍具有端庄、典雅、韵秀的审美魅力,成为当时女性主流服装,也成为现代旗袍的代表样式。当代服装设计师只有把握民族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色,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海派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都市文化,它主要由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混杂而成.以海派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海派文学的商业性、现代性是研究的热点,其传统性则有待于拓展、深化.从传统文化角度加强海派文学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派文学的全貌、本质,也有助于认识海派文学精神的复杂、多元,揭示海派文学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海派文化不仅彰显了上海的文化底蕴,更是我国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上海市设计创新政策的落地与推进,上海的本土设计逐渐在全球设计界崭露头角,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海派设计特色。本研究从实用主义设计哲学出发,分析了海派文化熏陶下,海派实用主义设计的兴起,进一步探讨了海派实用主义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途径,为海派创新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的京派小说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 ,通过对“文明、野蛮 ;城市、乡村 ;城里人、乡里人”等几组对立社会、人物的描叙 ,来表现作家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希望在乡村人民身上重造中国现实 ,重造民族品格。本文作者认为 ,京派小说对世界的观照方式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序曲 ,前奏。  相似文献   

11.
海派文学兼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性。海派文化继承了吴越文化的传统,同时又具有很鲜明的开放性与现代性,海派文学则生动如实地展现了海派文化特有的内涵;海派文本中充满了浓郁的市井传统,但其日常生活和生存空间里却透露出现代商业社会的种种痕迹;海派文学在中国文学的艺术传统中吸收了灵感和营养,但在艺术表现领域更多地开始了现代性的探索,完成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一项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2.
京派经典性的代表作家,几乎都是外乡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废名笔下的“竹林”,都距北京很远,最多像周作人那样,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几篇小文,谈谈“北京的茶食”之类.这些人之所以走到一起,之所以叫“京派”,并不是他们对北京地域性的认同,而是一种更为宽泛、更为开阔的超越北京地域特性的文化认同.对京派文学来说,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历史文脉的认同;二是精神谱系的认同;三是审美追求的认同.对京派文化认同的理解,是认识京派本质内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相继登上文坛的京派作家,置身于新旧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们的文化选择表现出"向传统倾斜"的特征:在空间维度的中西问题上,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时间维度的古今问题上,重视发掘古典文化艺术精神;同时,移西方现代派之花,接中国传统文化之木.京派的文化选择是对五四时期激烈反传统倾向的反思与矫正,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 ,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京派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 ,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京派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 ,体现了京派小说平和淡远、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下半期西方器物文化促进了海派家具造型风格的多样化,西方技术文化引导上海家具制造业从纯手工业向机器生产方向发展,西方设计文化改变传统的道器观转向现代设计理念,西方商业文化加速了海派家具的传播。海派家具产生于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相撞的过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精英一词指的是人类经过竞争的苛刻选择之后,留下的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精英集团"历来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上海的外来精英这个群体的存在,是海派文化包容的结果;这个群体的发展,又为海派文化注入了新鲜内容,从而成为海派文化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18.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国际政治学概念。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海派文化正在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源泉;海派文化让世界重新认识上海和中国,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京派文学的主要特征,即纯正的西方美学思想,淳朴的人性美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结合朱光潜的文学批评著作,阐述京派文学的主要特征在其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为自然人性观,古典审美情结和中西包容的文化姿态。进而以朱光潜主编的刊物为例,从办刊宗旨和操作层面分析了朱光潜与京派文化观的紧密联系。朱光潜的美学成就有目共睹,但其作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仁不让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于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奋发之气,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在成熟中继续获得发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点是:散播面广,民间的参与度高,文化气息浓厚,群众热情踊跃,雅俗共享同乐,中外元素渗透,表现了海派都市文化浓郁的上海和江南地方特色,与其他地区的乡土文化、京派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它是40年代文化的惯性延续,又是新生活时代精神的硕果,表现了富有活力、多样化争艳、市民化低价参与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