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海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此次论争看起来热闹非凡、涉及面广,实际上参与论战的各方立场皆有不同,他们对于"京派""海派"的定义可谓言人人殊,意见并不统一。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京派""海派"概念的界定及其成员的划分多沿用在1930年代论争之初就模糊不清的说法,以致众说纷纭,甚而有盲目扩大各派阵营、夸大其对立之势。细析萧乾的原文,"谪京派"极可能是"嫡京派"一词之误排,故与"谪京派"相关的论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纵观海派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京派海派之争的情绪化 ,到对于京派海派研究的冷静分析 ,到新时期以来研究的多元化色彩 ,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海派文学的态度有着一个逐渐客观化评价的过程。新时期以来 ,海派文学的研究虽然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还有一些值得深入拓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一 提到海派文化,必然会提及海上画派、海派京剧、海派电影和海派文学等,它们建构了海派文化的独特内涵,奠定了海派文化的传统.著名学者陈旭麓曾经指出京派是传统文化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文化的标新,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这是切中肯綮的.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海派"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京派"而言的,当今的"海派文化",固然与历史上的"海派"有承继关系,但是已经注入更多的新的内容.今天的"海派文化"实际指称的是现代中国城市文明的一种模式.中国人是擅长形象思维的,也许不能用理性的语言来概括、定义,但只要说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名字,一般的中国人(至少是这三个城市的居民)心目中对这三大都市的文化、风格就会有一个明晰的、不会混淆的印象.海派文化、海派风格、海派精神是客观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中的海派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作者半生学术经历的自述.包括"自学"给他带来的"杂"和"正统",及日后经回炉获得的反叛.他敏感于现代市民性_、乡土性之间的文化失衡.所做京派、海派和都市文学研究,使学术与个人生命经验融合无间了.京海冲突是对现代中国文化和自己的双重认知.虽深感1950年代学人的局限,却很难忘怀前有光亮诱引,后有"过客"声音的催促.  相似文献   

7.
<正>欲对傅庚生先生的学术研究作较深入的"探赜赏要",非"风采"二字不足以形容。其风采,表现在学术研究的别出心裁、学术写作的辞章娟妙、学术讲筵的顾盼自雄。此三方面,他人或居其一,或居其二,傅先生乃可以居其三。傅庚生先生1910年生人,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上海分处南北两地,文化上,历来就有京派、海派之分。就学术而言,海派主文献、考订,有乾嘉遗风,京派主文学、辞章。就读北大期间的傅先生,一面读诗书经典,一面却热恋着文学——他创作并发表诗歌、小说,有评论者称他的小说风格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于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奋发之气,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在成熟中继续获得发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点是:散播面广,民间的参与度高,文化气息浓厚,群众热情踊跃,雅俗共享同乐,中外元素渗透,表现了海派都市文化浓郁的上海和江南地方特色,与其他地区的乡土文化、京派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它是40年代文化的惯性延续,又是新生活时代精神的硕果,表现了富有活力、多样化争艳、市民化低价参与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10.
在京派、海派文学研究的独创领域内,吴福辉的学术能力和价值真正得到了证明.这与他拥有上海、辽宁和北京三地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书,已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研究的奠基著作之一.他的文学史研究在扎实开掘原始资料的前提下,文化视野宽大、多向度,注重文本细读,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他的文学、文化批评的书写极具个性,流动、曲折有致,是分析的,又是概括的,是历史的,也是美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常生活审美范式作为一种与"启蒙"互补的审美范式,肇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周作人首倡,在废名等人的笔下获得发展,经由海派、京派作家尤其是沈从文、萧红的书写而不断变得丰富,张爱玲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匡正,完成了对"五四"的回归与超越。日常生活审美范式对海外华文文学影响甚大,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与京派作家前后两个时期对乡土世界的描写,特别是进入西南联大后,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京派作家"边城理想"在"现代性"侵袭过程中的幻灭,京派作家最终的希望与理想成了"漂浮于大地"的美丽乡愁,独自徘徊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因此,他们最终的"边城理想"成了无所归依的"长河落日",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市,是一种游离于二者之间的二难选择。京派作家们的这种选择,从根本上说是其文化心理转型的艰难跋涉与痛苦抉择,是在时代大潮面前不得不做出的文化心理转型之反应。  相似文献   

13.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在五四文学中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衡之势,京派文学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承续表现出庄重典雅、含而不露的学院文风,海派文学则因较多异域文化的吸收、独特的地域限制,表现出喧嚣浮躁、纸醉金迷的都市气息。然而二者作为同时代文学流派,并非完全对立,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下,二者或多或少的吸收传统文化甘露,在天道观和人道观上均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熏陶。  相似文献   

14.
老舍作为现代京派市民小说的创始者,苏青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承继者,两位市民小说大家的创作既有相近之处,又内蕴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理想和艺术追求.同样根植城市文明,前者站在批判反思立场,后者持热切欢迎态度;同样可以看成启蒙文本,前者钟情于家族没落与历史感的营造,内隐的是社会救赎理想;后者执著于个性解放和爱欲自由,关注的是个人救赎可能;同样书写市民人生,前者呈现的是男性视野中的被动生存图景,后者表现的是女性世界里的自觉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5.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6.
“京派”作家群及其人性观照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派"文学的历史研究和批评认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和辩驳,但从一些常见的批评文字和文学史著述中发现,仍然有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和余地。首先是"京派"文人圈子和"京派"作家群的关系;其次是大多数"京派"作家,尤其是废名、沈从文、芦焚等作家体现了特别的乡土特色,但"京派"作家真正深层的价值认同是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关怀的文学立场和人文情怀。在追求人性自由、生命美好这一整体的审美精神中,又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追求和艺术特色。他们把对生活的审美情怀和生命的积极乐观,灌注在自己细密而蕴藉的作品文字里,赋予文学诸多优美和深沉的东西。而且这种共同形成的不自觉追求和人文情怀,可能融化在所有"京派"作家的生命价值和审美创造里。  相似文献   

17.
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中国近现代独特的文化现象。20 至40 年代的旧海派标志着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高峰,推出了一大批文化巨人。50 年代以后, 随着各种社会变革的发生, 旧海派逐渐衰微。原先云起霞蒸、八方竞争的文化格局不复存在, 加之文化重心北移, 至80 年代末, 旧海派已经沦亡。同时, 京派文化也因为失去其海派文化的对立面而消亡。海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重商重迁的海洋化胸襟, 重视人的原始生存力与创造智慧, 并且格外关注时尚文化与市民趣味。旧海派的沦亡实际上正是这种文化氛围、机制与精神的沦亡。新海派的建设是极为艰难的, 新旧海派文化的接轨已不再可能, 随着代表旧海派文化时尚精神的港台流行文化的崛起, 人们对海派文化的企图重建可能仅仅是对旧海派赫然成就的永恒回忆与纪念  相似文献   

18.
京派作家梦想的叙事是京派小说审美回忆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营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梦的世界是京派作家构拟的一个自由的国度,隐喻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京派作家关于文学与梦的深度思考,超越了"五四"文学崇尚浅白直露的文学审美尺度,尤其是废名所开创的朦胧晦涩的梦想文本,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文学史上,曾有“海派”、“京派”之称谓;而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写意花鸟画也曾在中国近代画坛上独领风骚。单以中国画艺术而论,“海上画派”的艺术由于能够在传统基础上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同时又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因此早期的海派绘画画会兴盛,曾吸引了杨葆光、任熊、任薰、赵之谦、虚谷、陆恢等书画名家;而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中,海上画坛继清末民初的强盛后,  相似文献   

20.
<文学杂志>是20世纪30、40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颇具特色的文学刊物,是后期京派的文艺阵地,它的发展变化与京派文学休戚相关.从<文学杂志>前后两个时期作品内容、作家阵容、版本编排的发展变化透视京派文学的艺术特征,展示京派文学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