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卡西尔、怀特的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评析,提出了文化哲学人学研究应予重视的理论问题。文章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研究人,首先须面对“人之文化存在”命题固有的矛盾性,如何解答这些矛盾,将决定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其次,文化哲学的人学研究应始终把文化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终极问题联系起来,以突出其人学个性。文化哲学关注人与理想世界的关系,它借助文化诸形式,深刻揭示了人如何超越时间、空间局限,以展示人自身生命意义的延续进程。再次,人之文化存在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活动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因此,从人——文化系统中拓展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大系统,将开辟出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王月颖 《学术探索》2012,(8):161-163
对音乐本体的研究是音乐学、音乐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音乐本体研究关乎音乐是什么、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的自律性与他律性、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在哲学的层面上来研究音乐本体势必要对音乐本体中的本体概念进行前提性的清理。结合哲学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本体概念的反思、厘清,揭示了音乐本体研究的困境和可能的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3.
<正> “文化与个性”是心理学、文化学、哲学共同关心的题目.如果说,精神文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具有现代个性的新人的成长,那么,“文化与个性”也是精神文明学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试综合心理学、文化学和哲学的有关知识,就文化对个性的形成的作用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 文化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个性”(英文为personality)是一个多义词,不同学科或不同场合使用时涵义不尽相同.作为文艺界的术语,“个性”往往是指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个性的本义).作为辩证法的一般范畴,“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指具体事物的个别性、特殊性.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性”是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侧重于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方面.  相似文献   

4.
张锐 《理论界》2010,(12):100-102
政治合法性问题(政治自新)可以说是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类政治生活的一个核心主题。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哲学逐渐成为一门探讨人类生存方式的学科门类的同时,以其独特视角来审视政治合法性问题也日渐成为一股新的思想潮流和研究路向。本文循着文化哲学的思路,从政治模式、政治危机、政治反思、政治转型等四个阶段探讨了政治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转向,是卡西尔以符号形式哲学来发展康德批判精神的一个设想和提议,也是学界的普遍共识。但是,纵观卡西尔的思想全貌,文化批判只是其文化哲学建设的起点与开端。作为康德哲学的现代承继者,卡西尔不断回到康德去思考其哥白尼革命的转折性意义,期间经历了一个从认识论立场到人类学立场转换的理解过程。正是对康德理解上的这个转变促成了卡西尔从早期符号形式哲学的构想到人类文化哲学体系的建构的转变,使得他的文化批判从文化的理论问题转变为文化的实践和伦理问题,其文化哲学也从关注文化的知识方面转变为思考人与人的世界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意味着一次哲学的新生,他在对哲学理论本质的彻底反思的前提下,通过理论批判、现实批判,提出实践批判原则,使哲学重新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的实践进程.这一回归,通过生活世界批判和现象学批判的联合,使"生活"和"实践"在存在论根基处获得了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内在精神--"实践精神"充分体现在他对生活世界本体论地位的澄明、对生活世界自身悖谬及异化的揭示及对生活世界自我批判的内在革命性的指证过程中.从一个全新的哲学路向--生存论路向,去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观,有助于真正领会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里克森是现代心理学界最有成就的精神分析学家 ,作为一位富于人性感的心理学家 ,埃里克森始终对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人所面临的心理危机怀有一种深深的关注 ,并试图给予解决。他为此所做的努力集中体现在其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不断探索和阐释中。埃里克森认为 ,“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 ,这一理论对当今人们的心理生活依然很重要 ,在对人们心理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上依然极富魅力。西方的人文精神使埃里克森的研究深富人情味 ,但从科学精神出发 ,他将自我设定为人的“内部控制机构”,其简单性和机械性表现出西方文化对人类心理理解与把握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试论施莱尔马赫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家的现代意义 ,总是和他在多大程度上提出、推进和解决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所面临的问题紧密相关。如果说 ,康德那一代德国人所面临的主要文化精神问题 ,是如何推进德国的启蒙运动 ,进一步确立科学理性精神 ,反对封建专制 ,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的话 ,那么 ,在施莱尔马赫所生活的“后康德时代” ,哲学家所面临的文化精神问题 ,更多的是对康德所确立的“范式”的反思。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心灵世界的领悟和对康德哲学的研究 ,施莱尔马赫从神学、哲学、伦理学、释义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等方面 ,推进…  相似文献   

9.
新心性心理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典范,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全新的视角、哲学的高度对心理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文化的框架下用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对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文化的创新,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将人看作是主客一体的、自觉生成的、与环境共生的个体。这一理论创新将为中国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人文思想个性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文化个性呈现了极其特殊的审美意义。其人文美学意义在于他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思考与思想、人格的展现 ,表现了渊于儒道 ,又游离于儒道的独立审美特征。他的生命、自由、“真”、“和”思考与实践等方面的史实与理论展现出他在哲学、美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实践 ,其人文思想个性的深刻内涵在于 ,对生命的思考是陶渊明诗文的根本主题 ,自由是陶渊明的本质思想 ,“真”、“和”是陶渊明的基本人格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哲学路向和发展战略上实现了重大转型。当今的文化建设在哲学路向上正朝着自由自觉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行,发展战略上正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迈进。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必须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通过继续解放思想,不断破除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不断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有新突破、新进展,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2.
刘爱军 《学术论坛》2003,(5):151-155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范畴为理论的契入点而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面临以下几个主要困境:其一,以西方心理学和哲学术语来阐释文化理论及中国传统哲学所陷入的学理误区;其二,多元文化史观与文化本位主义的折中调和所带来的理论上的二难困境;其三,以孔子儒学来言说和诠释中国形而上学及所谓"第二文化路向"所昭示出来的尊孔倾向;其四,主张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所凸显出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主流心理学哲学基础的动摇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使心理学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同时,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的科学化追求以及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运动的兴起,更是促进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主要表现为反思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不同学科的研究中重视文化的存在,开创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新的研究取向等。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在研究中逐渐显示出一些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的元理论、元方法论、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敦煌哲学是以敦煌文化和敦煌学为研究对象,对敦煌文化和敦煌学进行哲学分析,从而发现和研究其中蕴藏的哲学问题,进而探索敦煌文化和敦煌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重大关系问题特别是关乎宇宙人生根本大道的根本问题的学问,其特点是敦煌地域文化、人类文明的特定成果与哲学思维的融合,敦煌哲学创立对于拓展敦煌学、丰富中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华 《江汉论坛》2015,(2):96-101
通过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辨析,认为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的说法体现的是他对人与物质和精神之关系的理解和态度,亦是对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一种处理方式;而梁对人之发展路向的理解并非仅仅是一个混合型的"佛教徒"及"儒教徒"对人的理解,亦综合了很多包括学科认识局限在内的时代因素。论文还从佛家的角度对梁漱溟所提出的文化改造方案进行了一些澄清,认为这一方案并非如人所论是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河北学刊》2007,27(2):38-41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7,27(2):35-38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教育学”作为一种对世界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该思潮意在从人文科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以精神科学理论为基础,注重从历史文化和生命阐释入手研究教育。本文对这一教育思潮产生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作了比较详细全面的述评,并探讨了该学派在教育实践中的当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具有双重界定:一是指哲学理解范式,二是指新的哲学形态。从广义上说,现代哲学诸形态都有着共同的生活世界、"问题框架"和理论基底,都具有文化哲学意义。而诸多形态的哲学亦不过是对这种文化经验和生存方式不同形式、不同方面的,或者直接或者间接的、甚至是隐喻的反映和揭示。从狭义上说,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只是这种范式、底蕴的集中体现和自觉表征。对于现代哲学的诸形态来说,文化哲学具有"源始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