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尝试,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高校集群式创新,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合作发展的逻辑内涵可解释为要素流动、优势互补,集群发展、效用外溢,创新驱动、文化培育。为推动粤港澳教育合作发展,建设人才高地,应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大湾区合作创新文化;开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渠道,推动大湾区多元稳定发展;加强高校双向对外交流,形成大湾区国际竞争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发展对我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开放性、创新性、协调性和宜居宜业是国际典型湾区的共同特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着跨境协调、要素流通、社会融合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本文在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空间分工理论、空间生产理论、城市体系结构理论和大都市区治理理论,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理论分析表明,经济一体化、空间分工和空间重构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湾区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区域协调能力,制度性整合有助于区域功能性整合,制度创新是实现湾区高效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理论分析,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加强制度创新探索,重点包括基于市场一体化创新湾区跨境协调机制、基于已有平台和合作基础创新湾区城市合作机制、基于“共享产业价值链”创新湾区产业分工机制、基于“区域利益共同体”创新湾区公共治理机制,从这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着手,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 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方略。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参与全球价值链层次偏低、服务业开放不足、衔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有差距、对外投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新时代全面扩大开放将围绕提升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扩大敏感服务业开放、全面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强化“一带一路”下双向投资合作等领域开展。改革开放40年来,粤港澳合作在国家对外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仍具备独特优势,可以通过助力内地敏感服务业开放、实现湾区三地营商规则对接、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等路径手段,继续在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在CEPA框架下广东继续“先行先试”、推动湾区要素便捷流动、发挥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制度创新优势、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等对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一体化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需要。粤港澳在产学研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生态系统仍需要克服深度融合不足、创新效率有待提高、湾区高端创新人才缺口大及需要消除因制度差异而产生的体制障碍等制约因素。因此,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时要坚持广州、深圳、香港三极引领的协同创新模式,要聚焦引才用才育才机制,要打破粤港澳三地体制性障碍,激发产学研一体化主体活力。汕头大学在广东"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新战略中,坚持国际化、精细化的办学特色,主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经济走廊建设,服务沿海经济带,为粤东地区乃至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肇庆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十四五”期间,肇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是实现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发展目标的重要引擎。着眼于肇庆高等教育发展基础,基于SWOT分析法总结肇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在高等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队伍引育激励机制,高校规模合理扩容,留肇就业激励机制,构建高等教育新格局六个方面的对策,以期促进肇庆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推进教育要素与功能数字化,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以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高等教育数字化深刻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创新路径。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如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高等教育数字化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在数字化基础能力、数字化治理体系、数字化教学技术配套支持、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人才培养和数字化高校集群建设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为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数字化,提升高校办学能力,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储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夯实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高校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教学技术支持和落实、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引导高校加强数字化改革合作。  相似文献   

7.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能够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汇合点,在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衔接国际规则和机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制定协同发展规则、衔接供应链管理机制以及提升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为了更好以规则衔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基于区域一体化和区域治理理论,从产业链合作、供应链协同、现代化水平提升3个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现状以及具体问题。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链合作顶层设计、供应链协同规则、创新要素流通规则方面已有明显进展,但是存在产业发展同质、通关便利程度不足、现代化标准对接暂遇瓶颈等问题。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要加速对接产业链升级规则,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持续畅通供应管理规则,建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则衔接,共同提升三地科研实力,带动各类要素畅通流动,力促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升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构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湾区教育、人才等要素的互融互通和协同发展,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的基础性条件。找准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和人才合作层面的支持条件及现存问题,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合作机制建设过程中错位发展与优势互补相统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打造教育与人才合作创新与交流平台;完善教育、人才的激励措施,搭建创新知识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利于整合区域优势,提升湾区整体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一流湾区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和可视化分析,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热点。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研究具有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地理学类和经管类期刊的发文量和影响因子都居于前列;(2)其主要的研究团队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学者,已初步形成团队合作,但在各自研究领域仍然相对独立,尚未形成合作网络框架;(3)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热点主要分为六部分:城市协同发展研究、创新系统发展研究、生态环境优化研究、湾区经济建设研究、教育合作交流研究、国际经验启示研究。最后,从拓宽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宏观微观结合、完善研究网络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上升级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域,承载着引领经济转型、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使命。文章在依次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聚的城市尺度和区域尺度的基础上,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应以大都市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聚尺度,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一体化水平,采取差异化政策协调城市关系,开展产业发展模式、贸易体系、经济版图的三层重构。   相似文献   

11.
研究基于2012—2022年58个国家面板数据,剖析数字产业渗透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逻辑机理与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数字产业渗透能够直接驱动全球价值链重构,并通过提高要素禀赋水平与促进垂直专业化两条中介渠道间接驱动全球价值链重构。在数字经济监管门槛效应的作用下,数字产业渗透与全球价值链重构间存在非线性关联。根据实证研究,通过“双能共促”推动数字产业发展,通过“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配置,通过“双重保证”强化数字经济监管,可以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对打造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实现国家发展目标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充分运用协同理论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要以“互联网+”的思维、理念、技术、平台为依托,一方面推动粤港澳三地区域内不同组织机构(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推动职后教师培训全面走向专业化。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提出如下策略:第一,运用“互联网+”思维,确立大湾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愿景;第二,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教师需求,实现大湾区教师教育精准协同;第三,建立U-G-S与T-P-T协作联盟,提升大湾区教师教育协作效能;第四,推动教师教育产教融合,培养面向未来、走向卓越的大湾区教师;第五,以数据为驱动,建立科学、连续的大湾区教师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相对于金融湾区纽约、科技湾区旧金山、产业湾区东京,新兴的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它几乎集其他三大湾区所长于一身,它既是金融湾区,也是科技湾区,更是产业湾区;其次体现在它在行政、司法、经济、货币乃至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以语言为例,且不说香港通行“两文三语”,澳门通行“三文四语”,就说大湾区内的广东九市,也是中国大陆地区方言和地域文化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地区,没有之一。粤方言、  相似文献   

14.
大湾区的法制建设是实现其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立法活动的顺利进行不能脱离坚实的法理基础。中国大湾区的法制建设环境面临着整合式的经济发展背景,而粤港澳大湾区所属的法域地区还呈现出多维化态势。面对"纲领式立法论与详尽式立法论""顶层式立法论与平行式立法论"和"回应式立法论与程序式立法论"三组法理争辩,中国在对大湾区进行相应立法活动时应采用比较研究法:首先充分分析并借鉴域外湾区的立法理论及其所形成的湾区立法模式,而后得出"我国大湾区范围内法律法规的制定应以纲领式立法论和回应式立法论为支撑,并将其作为规范出台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一结论。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要采纳平行式立法论以尊重港澳两地所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在浙江大湾区内要发挥顶层立法理论的优势制定统一的规范性文件。  相似文献   

15.
区域品牌建设在我国科技创新的桥头堡和经济活力最强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和引领带动性强等特点,综合Interbrand品牌评价方法和Aaker十要素模型,构建了一套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品牌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评价者群体的不同偏好情况和评价信息的模糊不确定性,基于犹豫模糊TOPSIS方法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并对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五个区域品牌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显示:香港人工智能品牌的稳定性、示范性和趋势类指标得分值较之其他品牌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其总体评价值和排序处于最优;东莞市光电通讯品牌的评价值和排序仅次于香港人工智能品牌,同属于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建设较好、价值较高的范畴;珠海市电子信息品牌和惠州市新能源品牌的价值评价比较接近,处于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第二梯队;而佛山市汽车品牌则处于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情况一般、品牌价值一般的第三梯队.实例分析为大湾区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了 一定的参考,同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加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四川省科技创新紧密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以成都和绵阳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持续增长。当前,四川省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全球科技合作等方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应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战略,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推动四川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区域共同体,有共同的地理空间和历史、文化记忆,对湾区共同体的认同可以有效地增强国家认同。国民教育是促进国家认同的途经,可以提升青年对国家的政治认同。论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国民教育政策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阐述了共同体主义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最后在共同体视野中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国民教育,通过共同的善、美德、正义促进共同利益和群体归属感,建立有人情味的公共生活,营造持久具有创新活力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及应对逆全球化与贸易战风险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支撑"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样本性实验,更是"一国两制"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亦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规划纲要科学合理,细致入微,对大湾区的发展主题、城市分工、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及融合发展提出了层次分明、有机协调的规划安排。规划纲要回应和回答了中国如何坚定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及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若干基本问题。大湾区战略全面推进新时代改革的制度探索,其基本目标是将大湾区建构为一个"初级法律共同体",通过法治协调与创新推动湾区内资源与人员的充分自由流动以及不同制度元素的竞争性融合发展。大湾区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有望通过若干年的建设而成为"一带一路"的技术标准与制度合作模式来源地,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区,成为全世界瞩目、向往的创新中心与人文生活目的地。  相似文献   

19.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在全球价值链时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如何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就需要把握全球价值链重构发展的新机遇,找准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扎实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全面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数字化水平,完善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导向型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要想走深走好,必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进行推动,如以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之所以能够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基于其具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本质特征优势、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关键优势和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优势,这些优势也正是新发展阶段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以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遵循适应新发展阶段新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实践逻辑。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以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有待培育等难点。基于此,拟提出如下破解路径: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协同发展新格局;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