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杰  刘伯全  白小鹏 《城市》2012,(8):34-36
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到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城市建设天翻地覆、万象更新,城市化使有些城市摊大饼式急速扩张,大量耕地被非农业化.在耕地征收成本远低于农村居住地拆迁安置成本的情况下,利益驱使征收者偏爱征收耕地而非村民宅基地,一些交通条件优越的农村耕地更被优先征收.村庄被城市逐渐包围,耕地逐渐被城市吞噬、蚕食的趋势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
王振坡  张静文 《城市》2013,(8):24-28
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2011年,我国内地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2.6%;根据预测,30年后我国农村人口将由  相似文献   

3.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区,处于长江上游最密集的城市群--川南城市群中心位置,辖四区两县,幅员面积4373平方公里,是一座拥有320万人口的老工业城市.全市农村人口223万人,农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75亩,耕地质量较差,后备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制约了自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发展机遇:推进四川省农村建设地整理工作的必然性 1、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向城镇累计转移人口在6000多万到1亿之间,估计到2020年至少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城.据有关学者推算,若转移两亿左右的农民,通过整理"空心村"将可增加耕地约1800万亩,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现实。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一方面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另一方面农村闲置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开发利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在短期内能使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相似文献   

6.
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民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能否解决粮食基本自给直接影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正如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必须立足于自给,供求必须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7.
一、业主+农户运行机制的兴起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两权分离、家庭承包经营为中心的农地经营格局,这种制度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效应。但由于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决定了它无法构建规范的农地经营制度,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推动力。现行的农地经营模型,必将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创新,直至被新的农地经营制度所取代。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尤为稀缺,近13亿人口仅有19.38亿亩耕地,人均耕地只有1.54亩,加以目前农地使用分散,农业经营规模狭小,户均经营耕f地只有6亩左右,阻碍着农业…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镇人口、农村的土地面积也占我国的土地总面积的绝大多数,而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严重滞后于城镇发展速度.本文主要论述了衡水农村发展的新面貌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学者针对农村城镇化占用大量耕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使部分人士认为农村城镇化对耕地仅有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农村城镇化除了占用耕地外,还对耕地规模经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积极作用随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将越来越明显.故本文重点研究了农村城镇化对耕地规模经营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对广大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按“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陈昱阳的报告“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计算,目前我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3亿人,占全国1.77亿老龄人口的近七成。可以说,占全国老龄人口近七成的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如何、能否颐养天年,不仅关系到农村每个家庭的和谐,更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检验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1.
隆昌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区,幅员面积794平方公里,拥有人口76万人,全县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61亩,耕地质量较差、后备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制约了隆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2000年以来,隆昌县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工作,截至2006年先后竣工项目6个,总投资218.15万元,新增耕地面积1813.0亩,不但实现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耕地是人类生存、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确保耕地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后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一、开发利用丘陵缓坡地区的  相似文献   

13.
从农村人口流动 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城市流动。据悉,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700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2亿劳动力会涌向城市。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过程,对城市及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作用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农村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最基本的含义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转化包括就地转化和农村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促进了农民的分化,其直接表现是农民从事职业的多样性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差距的拉大。对苏南H镇的实地调查表明,农民阶层化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融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密切相连。消解农民阶层化障碍的基本条件是:坚持改革开放,深化相应的政治社会体制改革;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扎实发展第三产业,有效汇聚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彻底改革现存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平等。  相似文献   

15.
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助推节约集约用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出台背景 (一)我目土地利用的严峻现状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人均耕地仅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96;优质耕地少,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已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补充耕地和提高耕地利用程度的潜力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徐振强 《城市》2015,(1):55-57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为我国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为建筑工业的升级创造了战略契机.将建筑工业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三型创新”思路转型,是实现建筑工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对接的关键路径.依靠新型建材原料生产、材料制备和工程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创新,通过“三产协同”带动农村人口有效转移、农村人口高质量就地城镇化;以市场主体推动绿色产城融合,高质量实现就业和人居的协同提高,实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居住空间的充分嵌套,既是建筑工业升级转型的捷径,也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中新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老年群体的差异性 从我国人口总体来看,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庞大的人口基础,不但孕育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1986年,在农村人口、农村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养老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日的80%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9.1%;据预测,到下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老龄人口将上升到总人口的23%左右,我国将成为一个负担沉重的老龄型国家,给社会的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因此,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对策,尤其是农村养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一种数量有限而且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l/3,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面积却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减少过程。有限的耕地资源面临着来自城乡建设和粮食生产等多方面的需求压力,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和粮食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的地…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农村城镇集聚的经济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并依托它们促进周边地区的农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