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骆宾王简谱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字、号,新旧《唐书》本传均无明载。《义乌县志》卷十四《志节》条称:“骆宾王,字观光。”《骆氏宗谱》也一再说“骆宾王,字观光”。按《周易·观·六四》有“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骆家世代书香,其父、祖为其命名时,取义于《周易》,完全可能,谨录此。婺州,秦汉时属会稽郡,隋平陈,置婺州,现为浙江省金华地区。义乌,秦时称乌伤县,唐武德七年(624),更名义乌,一直沿称至今。父名履元,官青州博昌今。骆宾王的父名,史籍及骆宾王自己的诗文中均无记载。《义  相似文献   

2.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字、号,两《唐书》本传皆无明载。《金华府志》、《义乌县志》以及义乌《骆氏宗谱》收录的众多明、清人撰写的骆宾王传记、碑文,均称“骆宾王,字观光”。证以《易·观》“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语,既名“宾王”,则取字“观光”,似属可信,今从之。义乌,本秦时乌伤县,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唐武德七年(624),更名义乌,一直沿称至今。现为浙江省义乌市。  相似文献   

3.
《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顺治康熙间刻本,当为《嘉兴藏》本,不见于传世《嘉兴藏》,应是遭到雍正、乾隆之禁毁,今仅存国图藏孤本。《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载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顺治皇帝对旅庵和尚所说发愿早日正式出家,旅庵劝说不要舍弃皇位出家为僧,顺治回答“恐朕未能若此”;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景山顺治梓宫火化时旅庵恭述两偈,言顺治因彻悟而决定舍弃皇位出家,火化只不过是烧了个空梓宫而已,顺治应不会违背速脱帝王家的出家誓愿;均足以弥补玉林琇、木陈忞、 溪森诸禅师语录、年谱相关记载之不足,是有关顺治出家史事之有力旁证,迄今未见学者述及。  相似文献   

4.
李渔年表     
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公元1611),一岁(虚龄)。注:李渔生年,据自述年纪推算。兰溪敦睦堂《龙门李氏宗谱》(下简称《宗谱》)云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戍。八月初七日生。注:月、日均用农历,下同。李渔生地,《宗谱》云“生斯长斯”,即浙江省兰溪县夏李村伊山头(今孟湖公社夏李大队)。李渔自称“虽浙籍,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李家祖先,唐时由福建长汀徙至浙江寿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人物具体生活环境和所处时代的产物。宝玉性格的发展因此显得合情合理,最后出家为僧的归宿也因此不可改易。  相似文献   

6.
<正> 《秋兴图》是清初画坛一位杰出的富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的作品。 石涛(公元约1641—1718)广西人。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明朝宗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道济、原济等。一生遍游山川名胜,描绘了无数写实山水。强调山水画创作要以自然为师。《秋兴国》就是他的山水作品之一,很值得赏析寻味。 《秋兴图》绢本卷轴,青绿着色,高  相似文献   

7.
三百多年来,关于李自成的结局,仅就出家当和尚一说而言,便有所谓五台山为僧、鲁山为僧、武当山为僧、夹山为僧等等传闻异词。近两年来,在笔者的故乡湖南,李自成即石门夹山寺奉天玉和尚之说更是沸沸扬扬。难道这位共工式的农民起义英雄,真个没有牺牲于阶级敌人之手,却是“铁衣着尽着僧衣”了?!为澄清历史,匡正是非,笔者曾发表了拙作《李自成败亡及余部由降清到联明新探》(见一九八二年《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第一、二期。以下简称《新探》)。于是,韩长耕、向祥海同志在《求索》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上撰文称:“当前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死于通山(按:指李自成)是否可信。我们的观点明确,是持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李渔自述为依据,将《龙门李氏宗谱》有关李渔字号、出生地点、生年、子嗣、妻室、宗师等若干问题的记载与之比勘研究,指出两者不一之处,肯定《宗谱》的记载虽有所据,但不可能来源于第一手材料。进而推断《宗谱》增补李渔家族谱系的时间不会早于乾隆三十八年,认为使用《宗谱》的材料必须持审慎态度。并结合《宗谱》记载和其它确证,考定李渔生于公元1611年,卒于公元1680年。  相似文献   

9.
骆宾王《对策文三道》可称'完璧',但有关研究还很不够,诸多问题有待考实。骆宾王和王勃虽都曾上书求荐且后者'对策高第',但并不能由此直接断定骆宾王也同科对策及第。骆宾王试策文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与制举试策体制不符及不合'时宜'、不'得体'处,其策问及对策与骆宾王的其他作品有很高的一致性。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大抵可推知骆宾王可能既未参加乾封元年的制举考试,亦未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故亦无及第之实。他未参加的原因主要在于未获举荐,未获举荐的原因则与其以前在道王府的任职'背景'有关,其试策文可能是模拟或投献之作。《登科记考》的阙载或有鉴于此,或系偶尔疏失。  相似文献   

10.
马依泽家族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应天历》为主要成果,马依泽家族来华后名流辈出;《马氏宗谱》历史悠久,记载完整,版本稀有珍贵,具有弥补正史之作用,并富含多重历史文献与学术价值,是研究回族、伊斯兰民族人口形成、迁徙、繁衍发展以及与中华汉文化融合交汇不可或缺的珍贵古籍谱牒文献。《回族典藏全书》收录了12部10个回回大家族谱系书目,其中《赛典赤家谱》《马氏宗谱》等更是家谱奇葩。  相似文献   

11.
《不真空论》,是我国姚秦时代的佛教思想家僧肇所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哲学论文。 据《高僧传》记栽,法师僧肇,不知俗姓为何,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幼时家境贫寒,为别人抄书谋生。他博览经史诸子之学,尤其崇尚老庄。常叹老庄文辞华美,而不满意其说之未尽善。后来,他读到佛教经典《维摩经》,击节称赞,以为终生归宿,于是出家投于沙门。当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姑藏这个地方弘扬佛法,慕名投师,在罗什门下为弟子。在罗什主持的译场中,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有很大发展。中国的比丘尼始于晋代的净检,自此以后,代有其人。尼姑的社会阶层极为复杂,其中有因家贫守寡而出家者,有替家长、家人求佛祈福而出家者,有因不愿出嫁或对婚姻不满而出家者,有身陷强虏沦为奴婢而韬光养晦出家者,有出身高门或佛教世家而出家者,也有为解除自身病痛而皈依佛门者。出家之后,其情况也各色各样。有的枯守青灯,节行精苦;有的凡心未泯,败道伤俗;有的身披袈裟,交通王侯;有的脱离寺院,重新还俗。本文试图以梁释宝唱撰《比丘尼传》为主要史料,结合正史资料加以梳理,并以民国年间震华撰《续比丘尼传》中的材料加以补充,力求揭示这一时期尼姑生活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质疑岳珍《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发表的《对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的考证》(以下简称《序考》),披露了《义乌南阳叶氏宗谱》(民国丁卯重修本)中遗存的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以下简称《谱序》)。文章的作者对这篇署名苏轼的《谱序》...  相似文献   

14.
慧远(公元334—416年)是我国历史上一大奇僧,其一生大致与东晋王朝相始终。据[梁]慧皎《高僧传·释慧远传》载,慧远“弱而好书,珪璋秀发……故为少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后削发出家,师从道安受业,“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续昼”,然亦不废俗书,而是利用俗学功底为其传道护法活动服务。以后离别道安南下,于庐  相似文献   

15.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的考证》一文,说在浙江义乌发现了苏轼的一篇《叶氏宗谱序》佚文.该文作者经过考证,肯定《序》文确为苏轼所撰.本文对苏轼写《序》的可能性,此《序》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分析,指出了《序》文中的诸多疑点,认为此《序》不合常理,违背史实,又多破绽,不可能为苏轼所写,当是后人伪造,故毫无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骆宾王《讨武氏檄》兼顾骈体和檄文的双重特点,充分发挥骈文长处而力避其短,成为檄文中的千古名篇。《讨武氏檄》全面仿效隋末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重要原因是徐敬业祖父徐世勣曾在李密麾下任职。该檄文的篇题、首句及末句在不同书籍载录中差异颇大,多与骆宾王原作有所不同。徐敬业起兵很快以失败而告终,而骆宾王的檄文长久流传,战争自身与宣示战争的檄文之间形成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17.
由浙江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与义乌市文联联合发起的“骆宾王学术研讨会”于今年四月在义乌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骆宾王是初唐浙江义乌人,文学史上号称“初唐四杰”之一。这次研讨会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骆宾王的生平与诗歌成就,交流了研究成果,可说集建国以来研究骆宾王之大成。一、与会者一致肯定我校副校长骆祥发教授与杨柳先生合著的《骆宾王评传》,以及骆祥发教授的《骆宾王  相似文献   

18.
《双溪戚氏宗谱》所载的《文懿许公上仲威公书》、《文懿许公上仲威公第二书》、《文献黄公上件咸公书》,[光绪]《诸暨县志》所载的《元黄晋卿复吴长卿》,《高城吴氏宗谱》所载的《吴氏宗谱序》,分别是许谦、黄、宋濂的佚文。这些文本的发现,对研究作者的思想、交游及其个人全集的编辑出版,对当今重大文化工程《全元文》、《全明文》等的编纂,均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1988年版《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以下简称《索引》)有脱漏人名。按《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89,2924页有“孙僧化、僧化”凡三处。《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91,1954页有“孙僧化、僧化”二处,1955页有“僧化”一处。僧化,系北魏时人,有传。(<索引》上册455页,四角号码2826。“僧”下,未见“僧化”  相似文献   

20.
晏殊诗选注     
白塔诗①白塔青松古道栖,塔高松矮不能齐。时人莫讶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①《东南晏氏重修宗谱·宋诗文》载:“公年五岁,题所居道傍白塔。”这是晏珠孩提时代写的一首言志诗,也是目前发现的晏珠最早的一首佚诗。不见录于《全宋诗·晏珠卷》。青松诗①矮矮青松倚曲栏,标姿无奈雪霜寒。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擎天仰面难。①《东南晏氏重修宗谱·宋诗文》载:“韩把七岁,因家中负税被逮,见县公因命吟松,即应声云。”这是晏殊孩提时代写的又一首言志诗,也是一首佚诗,《全宋诗·晏殊卷》末录。忆越州①湖山杏渺不可状,登览幽求无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