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正曾几何时,无聊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造成无聊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也可能是想偷懒,或者只是觉得累了,不想做事情……什么是无聊朋友问我:人生在世,最难忍受的是什么?我想了半天,竟然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朋友说:是无聊。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无聊。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人生在世,很不容易。但最难忍受的不是贫穷,不是疾病,而是无聊。由工作产生的疲劳,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愉快;而由无聊产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谬误分析与谬误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谬误的关注与研究,我国是有相当长历史的。在现阶段,要使谬误分析成为一门科学--谬误学,还有许多事件要做:要使谬误分析的理论与分法系统化、模式化;要把谬误分析作为一种专业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6页)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一命题?有必要对相对谬误这一范畴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对谬误是人类认识过程的 必然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从而日趋一致的过程。人们的认识成果表现为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思想、观点等等。我们把这些成果叫做真理性的认识或真理。但是,人类无限的认识过程是由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个人的有限的认识过程组成。这种个人的、有限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双重限制,认识的结果既有可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表现 相似文献
6.
7.
8.
“无为而治”的谬误剖析──“干扰”与“本性”[香港]黄展骥1.“树树”与“树人”郭先生以种树为业,十分成功,树长得又高又大,果子很丰盛。别人很想仿效他,但总没有办法。有人向他原因。他答道:“我并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顺着树木的天性,让它尽量发展罢了。种... 相似文献
9.
在 2 1世纪已开始的今天 ,如果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圈内仍然忌讳“使用谬误学、逻辑学来分析社会理论和理想问题” ,那是十分可悲的。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稍来点突破 ,我国才容易“康乐富强” ,物质和精神才容易“现代化” !数千年来历史证明 ,我国人的聪明才智决不低于任何别的民族。但是 ,我国某些学术“花果”仍然抛离于先进国家 ,这似乎跟我国人事“土壤”有莫大的关系。清末时我国险被列强瓜分 ,记忆犹新 ;而当今我们仍要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我们不能醒悟过来 ,洗心革面 ,奋起直追 ?!总结来说 ,我们应该“开放、客观、求真” ,充分使用逻… 相似文献
10.
传统俗文化中影响最大的观念莫过于“中庸之道”。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子就是“中道”。它不仅被人们奉为处世的根本大理,而且成为一种日常的思维方式。由于它对国民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致它积淀为我们的国民性或民族性格特征之一。研究表明,对他人实际人格的选择序列... 相似文献
11.
对汉布林挑战的多视角回应使得当代谬误理论呈现出多样态、多形式。逻辑、辩证法、认识论和修辞学等路向的谬误理论也有形形色色的具体形式。不过,当代占主导地位的谬误理论是荷兰范爱默伦的语用—辩证法的谬误理论和加拿大沃尔顿的新辩证法的谬误理论,前者将谬误限于批判性讨论的范畴,后者把谬误的边界拓展到各种对话类型。而伍兹于新世纪创立的认知经济的谬误理论与这两种主流谬误理论相比有三大优势:突破对话框架,突出推理行为;聚焦推理主体特性,强调谬误评估的理性标准;坚持多元主义,通过深化逻辑而深化谬误理论。 相似文献
12.
13.
14.
若干新的谬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宏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亚里士多德的《辩谬篇》和《修辞学》描述和分析了 2 1个谬误模式。中世纪哲学家发现了命题推理的谬误以及涉及“指代关系”的一些谬误模式。近代谬误模式揭露与研究的重点是所谓的“关联谬误”。现代学者揭示和分析的谬误模式已达百余种。然而 ,通过对谬误的细致分析 ,黄展骥发现并描述了一些新的谬误模式。对这些新的谬误模式的分析会进一步使得具体谬误模式的刻划精确化 ,使得谬误论逐渐成为一种严格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结论随前提被推翻吗?常听说,讨论问题最要紧就是搞清楚大前提(或是基本假设、出发点、大方向等等);假若大前提为假(或是双方没有共同的基本假设),继续讨论下去是白费时光。这大致是对的。可是,跟着人们也容易接受近似的说法:一个大前提和随之而来的一切结论,其间的关系,有如基础之于其上的房屋;如果基础塌了,其上的房屋也就跟着倒下来;依同理,大前提一旦被推翻,它所支持的结论也就随之而被推翻。这一说法却是谬误的。因为前提假,推论对,结论也可以为真。我们名之为“假值保留的谬误”。2、著名的谬误例子真假、对错只… 相似文献
19.
20.
如何拯救学术本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晓华认为 ,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 ,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 ,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 ;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果关系 ,因而包括张光芒在内的人文知识分子由“道德形而上主义”这一命名所显现的建构方向是完全合理的。姚新勇则认为张光芒的理论阐释从立论之始就走上了逻辑混乱的不归之路 ,包括对“启蒙”概念的含混移位、对不同范畴理论资源的严重混用等 ,甚至可以说 ,张光芒所“抽象”称赞的“反启蒙文学”不仅不纯粹 ,而且恰恰是“暴力实用主义”。罗宗宇指出 ,张宝明的质疑文章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 ,而陈晓明从后现代立场出发的质疑则放弃了人文关怀 ,只有张光芒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的既不乏历史理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批评 ,为文学的自我救赎提供了可能。刘士林则从如何拯救学术本身的角度入手 ,指出论争各方都存在着缺乏规则和语境的“乱说”问题 ,他们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这种不同观念、经验之间的混战在逻辑上的合法性 ,然后才能保证以下的言说与结论本身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