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探讨为经,以对两代伟人的思想特征及其理论分析为纬,对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对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理论作了探索性的归纳与总结。其中不乏作者的个人观点。文章认为,从毛泽东“赶超”思想到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理论,反映了两代伟人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接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晚年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大实验,是探求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走入歧途的结果,其后果是人所共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郑重对待“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并从中吸取借鉴和科学总结的结果。正是深刻的历史反省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由此“文化大革命”提供的经验教训也就变成了我们的宝贵财富,使“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实现了由“过”到“功”的历史转换,在当代中国成功地演绎了“祸兮福所倚”的生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从宏观历史高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与邓小平的“不争论”就其理论品质而言,都是对实践的尊重,这两个论断的目的都是要求我们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要辩证看待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实践本身.从“不争论”到“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夏竦生活时期的诗坛,新旧诗风交替过渡。夏竦的文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具有两面性:既有对西昆体的继承与发挥,也呈现出诗文革新派的风格;既有“唐音”的余绪,也有“宋调”的先声。在中国古代诗歌由“唐音”到“宋调”的转变过程中,夏竦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即宋代诗风形成中的过程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评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正确评价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既要看到我国建国初期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缺乏建设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以及当时两极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不得不倒向苏联一边并全面学习苏联;同时,也要实事求是指出存在着盲目迷信苏联、不能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及一概排斥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7.
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我们党对国情的认识日趋深化,由“国情论”、“国力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初级阶段论”的确立是对现代化建设所做的科学的历史定位,是更高层次的“国情论”,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总结了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倡导并率领党和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创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李广元 《新天地》2011,(11):190-191
现行的三种高中教材人教版和人民版都强调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且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而岳麓版则语焉不详。但同样是高中教材又讲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苏俄)或当前的中国也有经济危机。教材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应如何给学生加以解释,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来认识经济危机的问题?经过分析,本人认为经济危机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姓“市场”。  相似文献   

10.
“和平演变”是战后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坚持用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在这种强大的外部攻势和内部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发生剧变,并最终解体。西方又把“和平演变”的矛头对准了中国。我们只有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文化秩序是文化现代化的核心维度,文化秩序的建构、解构及其再建构是体制改革内部规则的外在表征。从博弈论的角度建构"三方博弈"体制模型可以作为30年文化体制改革和当代文化秩序格局的一种分析范式,从博弈力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体制运作机制呈现外在秩序相对均衡但内在秩序失衡的基本格局。因此文化博弈力量"均衡化"的秩序建构应该通过有限激进改革加速重心转移——从外在走向内在、由广度走向深度。这种秩序建构的重心转移有其内在合理性和可行性,有限激进改革有赖于挖掘重心转移的动力、转化变革阻力、寻找合理的突破口。当前秩序调整的重心转移和有限激进改革有利于启动文化体制建构的"后阀值效应",克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12.
“入世”后过渡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加强这一时期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入世”后过渡期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特点与难点,应从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抓紧制订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影片《出租车布鲁斯》为苏联解体前夕的一部代表作。它向我们展示了转型时期苏联底层社会面面观以及苏联人民在历史转型期的价值危机与精神脉动,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使之问鼎“戛纳”最佳导演奖。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就是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矛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是《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两条主线;"以苏联为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处理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关系蕴含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是前苏联覆灭的内在原因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一历史事件给当今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教训。因此,对于发展开放的中国来说,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进程中既需要立足于国情,充分"利用"、"吸收"一切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审视人类在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与失败,要以史为鉴。只有实事求是地贯彻这一原则,才能保持政治文明建设的良好平衡,不至于在实践中犯"左"或"右"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苏联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认为新疆三区革命兴起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与苏联在新疆的政策和行动密不可分 ,正是苏联利用地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才使得三区革命一经发动就迅速演变为摇撼新疆国民党当局统治的政治巨浪  相似文献   

17.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第二过渡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补考率较高等现象,这是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收尾太快、忽略"第二过渡期"养成教育所带来的"后遗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做到空间、时间、内容、教育人员、教育效果的延续化,使入学教育工作"软着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转型是通过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共同推动的,而产业结构转型中又出现了效率“排斥又吸引”的就业问题,大量只拥有劳动力的低收入者不能正式进入就业、不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带来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旨在通过效率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对产业结构转型中如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从阶级消亡国家消亡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出发,季诺维也夫认为一国可以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但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他指出,马克思和列宁从来没有什么“一国社会主义”理论。苏维埃俄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的资本主义复辟势力的现实威胁,只有世界革命的胜利才能最终免除这一威胁建成社会主义。他警示人们不要把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当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对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有重大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变迁的“过渡性”形成“过渡状态”,从而完成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合理配置,构成了世界文化分布与呈现的图景。变迁的直接动力来自于文化的接触与影响。不经过“过渡状态”的文化变迁是不真实和不可靠的。文化从个别现象上看,可能存在暴风骤雨式的变革;从全局角度看,循序渐进式的“过渡变迁”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