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母语教育没有"语文"的说法,但有诗教"文教"之说.其涵义与现代语文教育基本相近.孔子是"诗教"的创始人,建构了一个美丽的诗教理论系统,建筑了一条宇宙感悟式审美路径,设计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诗教过程,提倡不言式、对话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孟子是诗教理论的发展者和践行者.建构了具有实践价值的诗教释义学,设计了回归学习者主体的"知言养气"范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修正早期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将文学的功能定位在"情感教育"上,而这并非标榜唯美的文学立场,其中正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梁启超将文学视作对现代国民进行人格教育的有力手段,从而为"开拓新政治"奠定民众和人才的基础。他发扬孔子开创的"诗教"传统,强调借助文学培养国民"趣味化"的人生观,并将传统文学作为教育现代国民的重要资源,着重指出文学在重构转型期国民的文化认同、铸造民族精神当中所能发挥的特殊价值。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论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显出差异,构成对话。  相似文献   

3.
大学新闻专业文学基础课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新闻专业文学基础课教学应采取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文学教学与新闻专业特点相结合,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探讨鲁迅思想与人生转折的过程中,多数人将眼光投注在弃医从文上,却较少人注意到,在鲁迅一生中,还有一个重大的转折,那就是在文学与教育之间的徘徊与抉择。通过对鲁迅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的人生轨迹的梳理,探索鲁迅对文学与教育的独特思考,并由此揭示他在文教两栖生活中所形成的"人的文学"与"人的教育"相互渗透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一直影响和启迪着师范教育的完善与改革,特别是"教学做合一"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知陶学陶师陶研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特点,提出"品学练教统一,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品德为先,学练结合,教艺提高,统一于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刘庆 《九江学院学报》2009,28(3):105-108
"富而后教"作为教育哲学是错误的,掩盖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关于"庶"、"富"、"教"关系的言论,"庶而后教"才是合理的.董仲舒提出的"继天而教",不仅与"庶而后教"等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脉相承,而且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教育发源观,也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现代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对现代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信息化教学创新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娱教"便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基于"娱教"特点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内容有:"娱教"的教育性是信息化教学的立足点;"娱教"的娱乐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点:"娱教"的艺术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点;"娱教"的系统性是信息化教学的控制点;"娱教"的科学性是信息化教学的保障点。  相似文献   

8.
徐特立在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期间,继承和发扬中国的"诗教"传统,对学生进行温柔敦厚的"诗教"。其内容主要涉及励志、养德、强体等方面;其艺术特色表现为:风格朴素自然,清新平实;语言明白如话,平易晓畅;感情真挚诚恳,以情动人。徐特立的"诗教",于字里行间流露为师者的一片慈心,其中蕴含的诗教艺术与教育情怀,对于当前学校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玲 《百色学院学报》2015,28(2):157-160
高等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管是倡导实践、创新抑或强调应用,都是立足人之主体性,围绕"教"与"学"的主体所展开的认知与行动。对于文学课程而言,则面临一个人文教育如何与应用要求进行对接的挑战。外国文学课程戏剧展演,作为开放式与合作式的实践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将文学课程的人文教育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相结合。文章结合笔者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融入戏剧展演的实践教学,进行实证分析与经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言"教包含着工具性、媒介、管理和传承三重教育功能,道家的"无言"之教在内涵上是智慧的教育、心灵精神的教育、美的教育。儒家的"言"教不舍"身"教,形成"言传身教"、偏向外在的教育传统;道家"无言"之教的智教、心教、美教形成偏向内在的教育传统。道家和儒家"内"、"外"思想的差异形成互补的结构,演变为中国古代完善的教育传统,也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师德师风和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等问题的解决和改革予以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伊斯兰教经典作家们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传统团结思想,在"感主恩"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中国伊斯兰特色的团结思想:其一,尊崇真主,尊崇国家并重的思想。其二,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三,真主前定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伊斯兰教上述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知恩图报、和谐相处、交往平等影响回族群众。这些思想与民族团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巩固和增强了回族群众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  相似文献   

12.
在微格教学一般训练程序的每个环节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教"的实践,即应在听讲理论中练教,观摩录像中仿教、改教,技能展示中组内突出主要技能,组外练习多项技能,训练后加强重教重评,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高微格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13.
"做人教育"的兴起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对教育本质和功能重新定位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做人教育"应诠释为"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当前应侧重于教学生做独立之人、文明之人、健康之人、可持续发展之人."做人教育"应遵循"教"与"不教"之道.  相似文献   

14.
高校动态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动态教学评价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网络技术和教育测量技术,探讨了高校动态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通过网络调查搜集数据确立评教评学指标并实施评教,将多维度、多主体评价相结合、应用模糊评价技术进行统计、再以信度分析等技术进行评价调控,在源头、过程、技术、应用四个层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网络动态教学评价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学生评教中教师主体缺位的4种表现:学生评教目的的偏离、教师被排除在组织者之外、教师对评价指标无发言权、评教反馈环节缺乏沟通。从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层面剖析了学生评教中忽视教师主体地位的弊端,教师教学评价中教师主体性特征应该受到重视,继而提出了增强高校学生评教中教师主体性的3点建议:还原高校学生评教的服务教学目的,坚持发展性、激励性原则;鼓励教师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并与教师的教学反思相结合;要让教师逐步参与高校管理者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大学物理分层教学特征,设计一种将教务系统和题库相联系、将教学过程和考试相结合的互动式大学物理教考分离题库。在保持传统教考分离的权威与公正性基础上,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有效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要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教""学"给出适合操作的程序和技术,让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其中"教什么""学什么"的设计,要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和对文本的把握来确定,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如何教""如何学"是教学设计的主干部分,包括怎么分析和观照教学对象,怎么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怎么选定和使用教学媒体,怎么决定和运用教学策略等,都要判断正确,决策恰当,才能使教学设计的目标得以达成;"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和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要有完整性、科学性和协调性,既要让"精彩"如期而至,又要能有"灵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保障。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应自身具有较高的创新素养与能力,能够担当“创造性教学”和“为创造力而教”的双重使命,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独立的教育见解与批判反思能力、深厚的学科理解力、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为创造性而教的能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以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养成为目标,优化学科理解能力与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强化过程教育,聚焦创造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9.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者与教育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者与受教者相对应,共同建构的是教学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对应,共同建构的是教育活动。教者并不必然是教育者,而教育者却一定是教者,因为教学并不必然是教育,而教育却根本离不开教学。教师是职业化的教者,是学校教育领域教育者的现实承担者,教师教育完成的任务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教师培训,另一个是教育者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