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岩画作为一种原始的艺术形式 ,是人类没有文字之前文化的最大载体。它不仅生动而丰富地印记了人类生存活动的足迹 ,也为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形象的资料。对岩画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 ,从岩画研究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中 ,可以看出学科交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展交叉学科是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选取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活动是高校进行学科布局和交叉学科建设的首要工作。通过对交叉学科构建要素特点和作用关系的剖析,结合交叉学科的两种成长模式,即自然成长模式和需求拉动模式的成长机制和特点的比较研究,为高校合理选取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活动、构建交叉学科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交叉科学丰富和完善科学知识体系,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角度。目前,学术界对交叉学科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给出交叉学科和交叉科学的概括性定义并对交叉科学所具有的特征、作用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了详细论述。最后,本文还讨论了交叉科学研究给人们带来的两点启示:(1)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科交叉意识;(2)高校要重视交叉学科教育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德尔菲法在交叉学科研究评价中的运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德尔菲法是美国广泛应用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其特点是专家组成员的权威性和匿名性、预测过程的有控趋同性、预测统计的定量性。将此方法运用到交叉学科研究评价中,在评价的准备过程中要遴选专家、成立决策分析小组;实施要分四步走;结果处理最常用的量化方法是将各种评估意见用打分法转为分值,然后再求出各种评估意见的概率分布。依据交叉学科研究评价的实际情况,克服德尔菲法的缺点,可以对德尔菲法的某些规则进行修正,既保持德尔菲法的基本特点,又改变德尔菲法的匿名、反馈等基本特征,并在处理预测结果时将交叉学科研究的某些特性作为加权数,使得预测范围更加接近交叉学科研究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交叉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热点,但目前我国交叉学科相关制度的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对交叉学科的内涵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科学认识,相关概念仍然混乱。交叉学科的识别、判断与评价面临着诸多挑战。本研究从界定交叉学科的内涵以及分析其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入手,形成对交叉学科的科学认识。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和《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等学科建设标准的分析,梳理概括出学科设置应具备的内外特征和价值属性,以及交叉学科判断与评价的四维依据:创生模式、外在特征、内在属性、社会价值。结合交叉学科的发展演变规律,提出“历时与共时相统一”的评价理念,以及依据交叉学科的不同创生模式分类评价和依据交叉学科发展过程分阶段评价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6.
学科交叉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多向辐射,主要体现在学术空间的拓展、交叉信息的吸纳、科学方法的启导、思想观念的更新等方面。梳理、总结和研究这类影响,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有助于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与实力的综合表征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学科建设 ,是摆在高校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学科交叉是高校新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 ,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为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组织跨学科研究 ,通过跨学科研究来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 ,使得学科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分析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提出了学科交叉在促进科学进步、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指出了我国高校学科交叉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了麻省理工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4个主要途径:大力发展人文学科,促进人文教育;多种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研究项目与组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化平台建设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际,得出了4点启示: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将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项目与团队建设,提升交叉研究效率;平台建设是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9.
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可知:原始动力与跨学科的背景因素结合,形成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源;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模型按照从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的因果关系可分为两部分,即作为准备阶段的学科聚集模型和作为实施阶段的交叉学科研究过程的演进模型。高校应注意发挥交叉学科动力机制的作用,促进学科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前沿的不断突破,重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大多产生在学科交叉、会聚的过程中。学科交叉、会聚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我国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还存在制度和环境等制约因素。要化解这些制约因素,需要高校不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机构,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汇聚创新人才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学科史的发展进程中,历史社会学与社会史学科内部处境相似,既作为分支学科推进,也作为学科整体范式的追求,在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交叉互动中扩展各自的学科视域.《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两本社会学代表期刊在近十年中共有46篇文章与历史维度或历史事件相关,可划分为明清之前中国传统社会研究、明清史研究、近现代史研究三个维度,前两类较多偏向于社会史路径,后一类则多选择历史社会学路径,范式的倾向与研究关注的历史时段及材料息息相关.历史/时间维度与社会/关系维度共同加深了学科自身对学科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科学研究既需要埋头专注于某一学科的研究者,同时也需要能触类旁通进行交叉研究的学者。地球科学与许多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进行研究时可直接切入其他学科进行研究,亦可避实就虚迂回切入。研究者还要尽量排除主观影响,用地质眼光审视所研究问题。同时,将其他学科手法引入地质科学的研究,常可收诸多意外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现代工程活动的性质及部分行业工程活动的不良开展状况要求工程伦理教育走向学科交叉。交叉学科视角下的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程活动本质、工程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和工程活动价值三个方面深化了人们的认识。交叉学科视角下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完善学科基础,寻求学科独立,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师资建设,力求师资队伍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试析交叉学科研究的真实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学科研究真实性评价是检验交叉学科研究项目进展成效的一种评价方式,它要求研究者(组)运用所掌握的交叉学科知识和技能去再现研究成果的获取过程或模拟真实环境下研发装置的实际运行。真实性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组内互评、文档评定、表现评定和项目规划评定等。真实性评价中的评分测度规则的构成要素包含评分准则、质量等级、评分策略和具体示例。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其评价主体应注意分析范例样本、确定评分准则、选择评分策略、描述质量等级、草拟评分测度规则和在试用中修订评分测度规则,以使研究者对自己正在研究的任务和设计方案的进展能正确评价,并由此改善其研究状况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文艺的本质问题不仅科学、辩证、多方面地进行了论述,而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日益紧密结合,新背景下的“四新”建设业已成为探索不同学科间的接触点、培育学科增长点、完善甚至重构知识体系的实践过程。不同学科或问题领域存在不同的知识属性和知识特征,必须把握住不同学科交叉演进的阶段性,即根据知识整合与知识生产所处的阶段,分类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强调应用性和场景性、融入新技术、牵系人类命运走向、以提升国际话语权为使命,是“四新”建设的共同特征。如何构建面向开放知识的新型制度体系是“四新”建设之路上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旅游学的属性与地位问题是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旅游活动并非只有一种含义,从三种不同视角来看,其存在三种不同的含义,即指旅游休闲活动、旅游服务活动以及"旅游休闲与旅游服务一体化互动进行的活动".只有对上述三种视角的"旅游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科学研究,才能形成真正学科意义上的旅游学.旅游学就学科属性来说,其实就是旅游休闲学、旅游服务学以及旅游休闲学与旅游服务学的交叉科学这三个相关"旅游"的学科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19.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历史人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参与。历史探究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历史探究是一种思想的探究,探究内容的选择要遵循范例性的要求,以研究史料为核心,注重研究结论的多样性;学习历史离不开批判、反思、思辨、推理。  相似文献   

20.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国内文学理论界兴起一股反本质主义的文论研究走向。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引发了学界对传统研究模式的深入反思和讨论,其中呈现出几种颇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如陶东风的"建构主义"、南帆的"关系主义"、王一川的"本土主义"、杨春时的"超越主义"、童庆炳的"对话主义"等。上述五家都是在反本质主义思潮影响下对文学理论研究做出的具体调整,他们一致要求打破传统本质化、普遍化的言说方式,对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建构起新的文学阐释模式。这种对文艺学进行反思与重构的路径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共同汇集成一种时代潮流,成为新世纪理论界一种普遍化的学术倾向。对他们进行梳理无疑对于后来的文艺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