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取向学生发展是指将学生根植于成长的应然的生态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与关护下,通过教师启发与诱导、学生自我建构与实践,同侪群体间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合作与竞争等,在生存与发展的常态生态系统中,形成学生自然合作学习文化,以促进学生同侪共生,获得全面发展.然而,目前由于教育观念偏误、学校教育围城痼习、校园生活方式壁障等,导致学生发展的个体生态失调、群体生态失序、学生发展生态系统失衡等,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为此,必须以生态取向学生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利于整体发展,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互利共生;全面发展,互补共生等,实现同侪共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晓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37-45
对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研究中的热点议题。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有逐步"偏离文化"的趋势,因此对文化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知识来源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背景,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得依附于其所处的"教育文化生态",教师专业发展处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是整体性发展与文化双向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将教师的成长植根于专业发展的生境中,通过个体的学习、实践与反思,借助教师社群间的信息传递、合作与竞争、专业技能承接等方式,形成教师之间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围,建构起互利共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和谐共生、生命自主、互助合作、持续发展等特征,彰显了整体性、系统性、交互性与生成性等理念。为此,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为指导,营造良好的教师个体和群体专业发展生态环境,建构动态平衡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其理念定位是有经有权,有破有立,利人利物;其价值取向是志在和谐,事在小康,路在持续。生态文明的路径依赖包括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转向知识资源的科学增值,从“单向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交换”,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对客观实在论的知识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了教师专业发展向建构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向。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追求的是教师发展理论之维与实践之维的交融和提升,其内涵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在教师发展境界上,倡导教师形成以身载道的个人哲学;二是在教师本质上,强调教师是一个机体;三是在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上,主张教师即课程;四是在教师培养上,注重培育教师智慧;五是在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上,强调二者是一个合作共生的整体。而更新教师教育的前设、教师成为自我的领导者、教师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保持张力、寻求有效的反思训练,是实现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诉求。 相似文献
6.
应当确立经济伦理的生态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35-37
由一种生态世界观出发,我们看到, 当前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是要确立经济伦理的生态理念,并由此寻求经济伦理的重新奠基。确立经济伦理的生态理念, 核心乃是确立尊重自然的经济体系的规范性定律, 最终目标是要完成经济伦理观的转变, 走出现代性经济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鲁成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6):142-146
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的儒家生态理念,以及道家主张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自然无为”的法则、“无以人灭天”的态度,对于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北京市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相应的子系统,以及分析在新城发展层次划分基础上的新城发展运行机制,研究构建基于生态理念的北京市新城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协调和谐运行,通过新城发展的内在机制、外在机制以及动力机制的作用,实现从新城规划建设到新城运行维护再到新城更新进步各个发展层次新城内部的生态系统的优化,以及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包红梅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3,12(2):25-27
文章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出发 ,论述了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关系。通过生态文明观思想内涵的解读 ,分析了生态文明观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契合之处 ,并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观的确立将引起人们生态意识、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变革 ,对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葛悦可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29-3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逐渐深化到企业的改革发展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实的思想指导。通过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进行分析,总结适宜现代企业尝试的理念创新,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强化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创新,推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对世界发展潮流和发达国家一般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西北地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现实,探索发展的特殊规律,以科学的认识为起点,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走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主体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追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价值取向的偏离,拒斥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人轻自然等发展取向。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校正社会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偏离,坚持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博物馆的经营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市场经济浪潮之中.以国家投资、博物馆进行藏品保护与展示、相对封闭运作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博物馆传统经营理念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全面的转变和创新,进行开放式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与区域经济社会相协调.文章根据现代博物馆的性质、功能和社会对博物馆的多种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市场营销的理念、竞争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方面,对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创新进行了研究.并对在此新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博物馆与此相适应的经营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青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0-13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物质文明(主要以经济发展来表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的基本内容在实质上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内在统一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去研究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能更深刻地明确其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大贤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6-9
高等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的科学发展是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学生是高等学校最大规模的人民群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 ,继承了邓小平发展思想 ,又是与时俱进的新发展观。文章着重围绕要发展、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我国发展中的这些重大问题 ,从 3个方面重温了邓小平发展思想 ,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观点 ,表明这样的理解 :中国要顺利越过人均 GDP从 1 0 0 0美元到 3 0 0 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的这道“坎”,仍要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 ,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搞好五个统筹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晓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5):149-150
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出发,阐述图书馆要从人性化管理、更新服务观念、加强职工和读者的培训、做好宣传推介等方面,来推动读者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工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云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12-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文章结合高校工会工作,论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认为高校工会应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刘颖娴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3):78-81
分析了我国过去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观的表现及其危害,根据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发达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小城镇建设及提供就业培训等城市利益吸引的“拉力”机制和实行农业产业化、深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发展的“推力”机制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高校统战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从高校统战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统战成员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几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在高校统战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同时,高校统战工作要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