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意境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意境的表现问题.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的审美理论,中国古代的戏曲家和小说家们,由于往往本身就是诗人或词人,当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可能不受到诗词创作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传统诗歌对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又由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侧重表现性,写意和抒情味较浓,与西方一些侧重于再现性的叙事文学不同,仅用典型理论来阐释显然远远不够.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意境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表现主要有诗情画意、人景交融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自然山水诗画审美理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与诗画同源的意境追求审美取向。本文试从人、建筑物与自然山水各自所代表的情景因素及虚实关系,来探讨园林意境生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典戏曲文学的意境品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意境品赏是戏曲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戏曲意境是"情、景、事"三者的统一,所以品赏抒情性意境离不开"事"、"景"、"情",又以品味意境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赏戏曲意境,应侧重于引导他们品赏抒情性意境。通过品味,可以品出剧中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特定心境,品出剧中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校正学生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之更接近作品形象的实际,还可以使作品之"景"、"情"与学生之情交融,使学生的感知不断趋于丰富、深入。  相似文献   

4.
意境的模糊表现方法主要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等。从古至今,人们谈意境必然和这些联系在一起。这些方法是创造意境的主要方法已属定论,可人们虽对此做了大量的论述,却鲜有人抓住这些方法的实质。对这些方法创造、引发出的虚境问题,进行具体论析和说明,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是“虚实相生”产生的哲学基础。“虚实相生”突破艺术的物质手段对于丰富复杂的生活的表现的局限 ,有形空间蕴涵无限的追求。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而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感情。本文旨在讨论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并由此分析古典诗歌虚实相生、意与境浑、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词境、心境、语境和画境都是古典诗歌“境”的构成要素 ,其相互作用形成客观存在的审美境界 ,并与作者的主观情感相融合 ,成为古典诗歌的意境。上述要素之间的灵活组合和彼此影响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略观古今之论,又验之以文学作品,所谓意境乃是指在文艺创作与欣赏中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世界,亦即意与境的统一。考察具体作品,可能相对存在“意胜境”与“境胜意”的情况,实质上意与境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意是受制于客观物象的主观之意,包括情、志、理等;境既包括被主观之意所浸染、改造并映现于头脑中的客观物象,同时也包括来自对外物的感悟又反过来作为描写对象和结果的心象,这一点王国维早就指出过:“激烈之情感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正因意与境如此之缠绵,《人间词乙稿序》才将“意与境浑”推许为有意境之作的上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当行本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行本色”论与文学发展的正与变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每一个时代的“当行本色”论总是针对自己时代的文艺命题而阐发的 ,所以对戏曲理论中的“当行本色”论的评估必须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戏曲发展史上展开  相似文献   

10.
纵观北宋后期到清初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诗歌之内在关系 ,三者经历了三个互动阶段 :1 宋元时期戏剧“小说”化 ,改变了自身的内容、性质、体制而真正成熟。 2 明代长篇小说“戏剧”化 ,小说由叙事为主变为写人为主 ,由记事为主变为记言为主 ;又吸纳了戏曲宾白的经验 ,使用方言。 3 明末清初 ,小说戏剧“诗”化 ,《红楼梦》用诗歌创造意境 ,结构小说 ,塑造人物。小说戏剧诗歌互动 ,使三者完美融合 :小说有诗之意境、节奏、韵律和戏剧般人物 ;戏剧有了曲折情节和诗的意境 ,诗歌可以结构小说、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一个由各要素相互关联构成的整体,同时,意境又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作为过程,意境随每一个子系统(即意境再生状态)的生成而发展、丰富;每一个子系统的生成则是从创作到文本到接受的过程.意境子系统的生成过程,是原初状态、静态、再生状态三种状态的历时态集合;对于作品的意义系统而言,这又形成一个共同的意义空间,使各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问题进行三个方面的论述。尝试从哲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造园学的观点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进行探索,旨在寻求新时代园林艺术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徐桂萍 《南都学坛》2011,31(4):131-132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至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高校教授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找出文学与艺术的密切关联点,努力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启发学生从相关的艺术视角切入,在艺术的想象中加深对古典诗歌意境美的深入理解。使他们在汲取我国古典诗歌精髓的同时,历练审美视野,激发创新潜能,提升艺术感悟,变得更纯净、更聪明、对人生更有信心,时刻向真善美靠近。这样,才能使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美学价值在艺术高校的课堂上更充分地发挥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点染与意境,本为书法和绘画术语。点染,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意境,指画家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基于文学艺术的共性,在诗文创作中,作者往往也会运用这两种艺术手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在文学评论中,点染与意境也被作为评点诗文的方式方法而广为运用。理解并掌握点染与意境的含义和运用法则,既便于准确地诠释古典诗文,又可以作为丰富创作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高峰,叙事性文学是主体,本文以关汉卿戏曲教学为例,尝试进行本科生古典戏曲课堂教学的改革,希望通过学生参演,能够使其在道具制作中了解社会背景和民俗;在人物语言和对话中把握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基本特征,以《窦娥冤》一剧的实践性总结学习达到以点带面地学习关汉卿其他杂剧创作。  相似文献   

17.
庞德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庞德总能够抓住原诗中物态化的符号,体味出这些物态化符号所蕴涵的原作者的“不尽之意”。然后,庞德依据自己的理解,借助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诗歌的语言,富有创造性地重构其原诗的意境,以满足现代英语读者的文化和情感需要。他的《神州集》就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阐发。笔者试图结合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特点,论述庞德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性重构。  相似文献   

18.
把诗歌翻译看成是一种语义对等、信息同一的媒体符号对另一语言符号的文本阐释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翻译观。诗歌翻译标准是由诗的意向结构中的意蕴与审美价值所决定的。至近而意远,意境成了诗歌翻译的灵魂。境生于象外,使象与象之间互相规范涵盖,互相融通生发并超越自身的限定性而获本真的生命。这一本真生命之象流光溢彩,“意味生”而“神境出”,无画处皆成妙境。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意境观是对中国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和自己诗词创作经验的正确的理论概括。意境理论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创新的理论概括。“兴”中意象的独立性及其创造性组合,形成意象的虚实关系,是意境诞生的前提条件,是诗形成言外之意,韵味无穷的奥秘所在。毛泽东强调意境要高尚,从动态营造意象,写出事物的性格,使之“有变化”,“见出诗之波澜”。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善于营造意象,构成意境,因而意蕴丰富,意味无穷,富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以来,意境——这种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的理论——已经失去了其话语权。仔细审视古今学人对意境概念内涵的阐述,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稳固的原素,即:富于主体生命体验的思想情感、丰富多彩的意象群和读者的审美享受。对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原素的重新整合,当能生成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意境概念。而运用这个意境概念去审视现当代诗歌实践活动,应能实现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