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庆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5-12
早期闽籍僧人大都驻锡外地,不归闽中,大量僧人的回闽弘法还要从唐代开始,刘轲《福州法华院记》是反映唐代福建佛教转折时期的珍贵文献。通过辑佚和疏证碑文,我们发现,在唐初天台中衰的背景下,福州法华院成为东南地区弘传天台法门的重要道场,刘轲碑记为迄今发现的天台宗传闽最早文献;从唐代中期开始大量僧人回闽弘法,而闽中三大师是第一批,这促使了福建佛教重镇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吴可文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4-78
孙学稼是重要的闽中明遗民诗人,大体可证其生年为1621年,卒年为1682年。孙学稼与闽中许氏、曾氏等文学家族有密切交游,与屈大均、朱彝尊、顾炎武有往来酬酢;现存的著作《鸥波杂草》集稿本、足本、祖本于一身;孙学稼自己最重视五律,其艺术成就则以七古为最,诗风浩瀚逶迤、顿挫沉郁。 相似文献
3.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初吴疆域不仅包括今苏、锡、常、镇地区 ,还应包括今南京和湖州地区。吴国盛时南界为今海宁至崇德、德清、莫干山、广德一线 ;西南界应包括今江西中南部 ;西界在寿梦、诸樊时不应包括今六安 ;北界不应包括武城 ,而应包括丰邑 相似文献
4.
阳达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3):67-71
林鸿、高棅等人的结社在闽中诗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闽中十子之间的结社唱和,促进了同派之人诗歌创作风格的趋同;在与僧人的结社中,禅宗思想的渗入也推动了诗派的理论建构;诗派成员在馆阁同僚之间的聚会酬唱中,扩大了诗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度。 相似文献
5.
林汀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一、冶、东冶与东部候国考《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冶县.《后汉书》郡国志章安县:“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郡国志又载,会稽郡有东部候国。而见《后汉书》郑弘傅传注引《谢承书》,有东部侯.东夷列传等有东冶县.由于史书记载文有错乱,学者曾经为此发表不少文章,其中尤以杨守敬《<郡国志>东冶、候官考》一文论证最详.兹就杨文提出的问题,略谈几点意见. 杨文认为,西汉有回浦,有冶县,二者并立,“是章安非冶县地甚明”.这一见识甚是.然以东汉有东冶.遂断郡国志章安县下应补东冶二字,注文应该移于东冶,从而得出光武时“更冶为东冶”的结论,却很难使人信服.因为杨文的推论,只是根据汉志有冶县,郡国志无,而在东汉又 相似文献
6.
楚疆域变迁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德馨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楚国,始见于商代,“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挞彼殷武,奋伐荆楚。”(《诗经·商颂·殷武》)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熊绎以子爵之国,“辟在荆山,荜露兰蒌以处草莽,跋踄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史记·楚世家》)可见那时的楚子之国,地仅荆山,经济落后,兵力甚微,处于国小力弱的地位。自熊绎至楚武王的四百余年间,楚国的疆域扩展不多,从楚文王(前689年——前677年在位)开始,楚国才逐渐强大起来。“(楚文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史记·楚世家》)从楚文王至公元 相似文献
7.
雁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中国先秦的战国时期,列国林立。各诸侯国之间战火连绵,边地易主频繁,疆域变化不定。长期以来,由于有关资料的零碎、模糊和缺乏,对战国各国疆域变化这一研究领域,人们多望而止步。史家往往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地名具体地沿革的考证。这一问题的解决,仅靠古籍不能实现,必须与考古发现结合。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越 相似文献
8.
戴蕃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历代相承,有一套完整的系统与制度.从古到今,史学家大都能重视沿革地理的研究,如杨守敬诸人,均能成就卓著,可以传之久远.明初以来,建立省制,由明至清,无大变动.作外官的人,只要稍明事理,无论直省大吏或府州县官,无人不以了解所在省县疆域为应有之常识.即使是满洲贵胄子弟,出身豪门,为了在工作上少出差错,应付事物少闹笑谈,也都寻求方舆地志,作为“枕中鸿宝”.至于元朝时,到了它的晚期,一些人也渐能重视历史地理,并派人参加《经世大典》及宋、辽、金一朝二国国史地理志的编修工作. 相似文献
9.
10.
廖虹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01-106,111
林鸿为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复古思潮盛行的明代,他的诗歌被视为唐音正声,其本人也被奉为闽中诗派开山之祖。然而经过考察,发现林鸿在明初福建诗坛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他的地位是随着闽中诗派的崛起、发展而得以确立的。在得到巨大的声誉的同时,他的传记却被加入了种种虚构、臆想的成分,“林鸿”成为一个标签,他的诗歌和观念再也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1.
胡阿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10-17
六朝疆域太多伸缩不定,六朝政区太多离析变迁。六朝疆域的政治中心是其首都,六朝绝大部分时间以建业、建康为首都。六朝之疆域范围,吴、陈两朝最小,晋末宋初最大。为了疆域的维持与国祚的延续,六朝在军事上,自北而南,自东徂西,或守河以保河淮之间,或守淮、守汉、守秦岭、守大巴、守米仓,以保河淮之间、江汉之间及汉中、巴蜀,或守江以保江南根本。六朝为了治理疆域而建置的政区,因受具体时代背景与特殊国情的影响,表现出几个主要特点,如政区层次增多,政区制度过分不整齐划一,政区建置混乱以至过滥,地方政权多实行双轨制等等,这又引发出了诸多弊端,如外重内轻从而导致割据与动乱,军政合治从而导致民刑诸政不修,机构重叠、官吏冗滥从而导致地方吏治败坏,其结果,便是隋朝灭陈后的重新规划政区建置与改革政区制度。 相似文献
12.
西夏的疆域和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人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1):38-41
西夏疆域与今天的行政区划对照,其范围是:东至陕西省榆林地区的黄河之滨,西至甘肃省敦煌市西的小方盘古城,南抵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北控中蒙边界一带;包括今内蒙古的西部及河套地区、宁夏的中部和北部、陕西的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以上只是1081年到南宋初年的西夏疆域。论述疆域,必先考证疆界。自1038年建都立国至1227年灭亡,西夏与宋、辽、金相持达189年,其疆界也因战争的胜负而经常变化。比较大的变化有三次:西夏建国初期;宋朝元丰五路西征之后;金占领陕西五路之后。尤其是夏、宋边界,东接麟府,西邻秦凤,中间犬牙交错,缭绕二千余里,变化更多。 相似文献
13.
李志阳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68-72
冯梦龙在立言、立功方面深受闽中李贽思想的影响,而冯氏在闽中践行立言、立功方面取得的成就,赢得了闽中时人徐火勃、曹学佺、黄道周的赏识与延誉。了解冯氏与闽中人事的渊源有助于深入地研究冯梦龙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冯建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57-61
旨在探讨近代云南西部疆域的变迁。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缅甸的殖民化,改变了云南西部疆域的传统格局,使其直接面临着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的软弱,以及对边疆的漠视,中国先后丧失江心坡、小江流域、茶山地、孟卯三角地以及阿佤山地区班老、公明山及班洪的一部分国土。 相似文献
15.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春秋时齐桓公为五霸之首,吞并周围不少小国。其后继续开拓,使齐之疆土比西周初封时大几倍。战国齐为七雄之一,疆土进一步发展,东西南北各有千里,但还是七国中扩展最小的一国。春秋时齐国出现县制,但比其它国家的县小得多,一个厘邑就有三百个县。战国时普遍建立郡级政区,而唯齐国始终没有这种制度。其原因是它新开拓的疆土不多,不需要设郡来巩固、保卫。又因原来的五都制度等还适合当时形势,不需改变。 相似文献
16.
17.
钟素芬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西汉疆域的巩固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即由初期对边疆地区的失控到中后期的稳固与发展,开创了疆域变迁的新局面。西汉实现疆域的发展有两个步骤。第一步以军事斗争为主,外交笼络为辅,解除了边区的骚扰和叛乱因素。第二步是于新拓边疆地区设立郡、县等地方统治机构,辅之以军屯,民屯及徙民等巩固措施。西汉王朝对边疆的努力成就巨大,它功在当时,泽及后世,为中华民族统一国家图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苏北海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首先必须弄清大宛及浩罕的地理位置,才能进而讨论几千年来的疆域问题。据《史记·大宛列传》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于田。”《汉书·西域传》则称:“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12550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东至都护治所四三一一里,北至康居卑阗城,一五一一里,西南至大月氏 相似文献
19.
王忠阁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60-63
以林鸿、高木秉为首的闽中诗派活动于元末明初 ,他对明代前期尊唐诗风的演变起有重要作用。他在理学诗、“台阁体”诗风行时 ,使尊唐诗风得以保持和延续 ,又对弘、正时期诗法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