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证法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方法。辩证法的发展范畴,始自“人本质的发展”,展开于“人性的升华”,并经存在与意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这个核心范畴和一系列主干范畴,到发展为结。是生成、改造、否定过程的总结。发展这个范畴是辩证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作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方法.辩证法的发展范畴,始自"人本质的发展",展开于"人性的升华",并经存在与意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这个核心范畴和一系列主干范畴,到发展为结.是生成、改造、否定过程的总结.发展这个范畴是辩证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作为人生目的贯穿于辩证法的各个范畴,从辩证法的概念运动来看,发展是辩证法的总体范畴.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一些同志力图用人本主义精神来解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哲学工作者的关切与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才完成了在历史科学领域中的划时代的变革。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同时进入了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后阶段,并且共同把批判的重点放在费尔巴哈哲学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时候,很少提到利益范畴。我国的各种哲学教科书和著作,也从未把“利益”列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照搬苏联五十年代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结果。这种现象必须纠正。利益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浩  周宏 《理论界》2001,(6):59-59
人本主义思潮上世纪初就已传入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围绕这一思潮的研讨相当热烈,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其焦点,就是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关于人本主义的讨论中,有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这股思潮在国外以马尔库塞为代表,企图把人的自由、人本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 抽象地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都主张人有能动作用,人能不断地改造外部世界以适合人的需要,但必须看到,二者在理论上是根本对立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人…  相似文献   

6.
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经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可见,科学的生产力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然而,对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们多从既成形态上进行研究,而很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重视考察其历史起源及其前提,注重对范畴发生发展史的研究。研究范畴发生发展的历史,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整个理论  相似文献   

7.
抽象范畴和具体范畴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中十分重要的范畴,探明抽象范畴的含义不只有助于加深理解它和具体范畴的辩证关系,也有助于加深理解科学抽象的方法.一为了揭示抽象范畴的含义,我们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等方面来进行探讨.从本体论来看,客观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抽象方面和具体方面的辩证统一,它们都是一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抽象方面和具体方面一样,也是客观的,它们都是  相似文献   

8.
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列宁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功绩,就是引导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创造的革命理论,阐明了这种结合的必要性”。(《列宁全集》第4卷,第225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前人的积极思想成果和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从哲学上科学地论证了结合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必要性,给全世界无产阶级指出了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由之路。因此,结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使结合范畴得到了多方面的运用和发展,赋予了更深刻的内容,具有完整的科学形态。深入研究和探讨结合范畴,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道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人道主义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它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形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发展的一个高峰,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影响。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虽有区别 ,但却是统一的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范畴看作是“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违背了马克思的原意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需要澄清。“一般价值”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哲学范畴 ,是客体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它不反映人与物的关系 (即使用价值 ) ,而是反映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 ,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所以历史哲学应当重视对类(人这个族类)范畴的研究。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早期和晚期)一再提到“类”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著作却忽视了“类”范畴的研究。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历史唯物论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而诞生的,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它重点强调阶级的对立,要在人这个族类内部看出不同的阶级利益,而不是强调把人作为族类的整体来看。正因为如此,列宁把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2.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在本体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质.这也意味着物质范畴不仅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性,并且,物质范畴的辩证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属性的逻辑前提.为此,有必要从经验与超验、思维与存在、实然与应然、物本与人本的对立统一中去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属性.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再以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本性的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1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揭示政治范畴的实践内涵与经济本质以及价值范畴的实然内涵与应然内涵,从客体与主体、客观与主观、主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得知,政治价值具有实然规定、应然质素以及内在本质三个层面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在自己的论文和论著中曾多次谈到过创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并主张直接用“创造唯物主必”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未能展开具体阐述。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根据,对这一问题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仁的重视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是经济学意义上量的规定,即劳动生产率,同时,"正是它的哲学社会意义上的质的规定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和历史地位"。这就是说,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量的分析,而哲学社会意义上的生产力只是对经济学意义上生产力的质的规定。利益范畴则包含了生产力的经济学含义和社会历史观的含义。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生产力是实现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应取何种社会发展战略,这不仅是世界注目的而且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想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我国实际的结合上讨论这一战略问题,初步认为:在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环境的合理改造为条件、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灵魂、以发展政治民主为保证、以教育的优先发展为根本、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局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感性存在、对宗教的基本认知、类本质、人的本质异化等思想,并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直观唯物主义、类本质、感性存在、宗教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等基本范畴,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立足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两者的对比研究对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向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石的。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唯物史观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思潮,在法理学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故科学概括并评价其总体特征,既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也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法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