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彭松 《理论界》2005,(11):73-74
与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奠基于神、上帝或宇宙和谐的方式不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奠基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之上,将个人从自然、社会乃至宇宙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将个人的价值无限夸大,致使人类的整体利益无法得到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2.
韩民青 《东岳论丛》2007,28(1):5-14
人类观与宇宙观是密切相联的,深入地探索宇宙的结构和演化,为全面把握人类的来龙去脉奠定了基础。(1)从多元无限宇宙观来看人类,人类是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这是人类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2)人类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作为旧宇宙果实的成熟过程和作为新宇宙种子的萌发过程,这决定了人类的发展方向就是全面而又透彻地认识旧宇宙和积极而又成功地开拓新宇宙。(3)人类发展的历程,经过了诞生、前期、中期、后期、结局等若干发展环节和阶段,经历了从维持生存、拓展生存到限制生存、改变自身与开拓新宇宙的多次转变。(4)当人类作为旧宇宙的果实而成熟并作为种子而创造了新宇宙之后,人类就进入了它的终结时代:它将从旧的本宇宙中消亡,或将在新的本宇宙中作为运行机制而发挥作用,或将作为更高级的宇宙层次即超宇宙的开拓要素而存在——但作为人类,它却不再存在了。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更是一位崇信和谐的哲学家。他的和谐思想贯穿他的科学思想、社会思想和宗教思想,体现为宇宙和谐,宇宙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自然科学体系内部的和谐。挖掘和阐释爱因斯坦的和谐思想,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人文意义,对当今的中国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4.
把宇宙观与人类观密切结合起来 ,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运用哲学方法 ,提出了以下几个原理 :( 1)新人择原理 ,认为人类是宇宙物质进化的必然产物 ,我们这个宇宙在发生之初 ,就以最终产生出人类为其进化大趋势 ,人类不过是更大宇宙演化中的必然中介环节。 ( 2 )多元无限宇宙观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无限的宇宙是分为若干不同层次或等级的 ;我们的宇宙发生在更大层次的元宇宙之中 ,我们的宇宙层次是一个多宇宙群体 ;我们这个宇宙有生也有灭 ,是一个生命体 ,但它具有内在的遗传变异机制 ,能够孕育产生出新宇宙。 ( 3 )新人类观 ,认为人类就是新旧宇宙传承的机制和中介环节 ,人类的特点是实现了宇宙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 ,因而是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 ,人类在宇宙演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是不可逾越的  相似文献   

5.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人类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会遇到种种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价值论上,人类价值尺度的不可超越性以及非人类存在物价值主体资格的缺席;在实践论上,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的不可丢弃性;在伦理学上,非人类存在物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意识的缺失,以及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能力的缺乏;在本体论上,人以人为原点对宇宙和人生所作的形而上的了悟和追思.这一切致使人类无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其理想状态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了三层关系,这三层关系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而被逐渐展开.第一层关系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强调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依赖自然世界,人类应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开展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7.
从儒道两家思想透视,"和"的传统内涵主要有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普遍和谐"的观念,这种"普遍和谐",即是"太和"."太和"是"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余乃忠 《中州学刊》2023,(2):110-115
人类活动及其自身的存在形式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何认识人类自身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虚拟与智能的相遇,推动了对宇宙概念的重新认识和元宇宙概念的爆发,也开启了重新定义人类之旅。争夺元宇宙的定义权在不断加剧,元宇宙下人的多元化、多维度、多介质、多循环、多时态的存在形态将构成人类自我概念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是其和谐理念:"以仁为本"的本体论奠定了宇宙万物和谐了的形上学基石;立足自然人性论,对人欲的讴歌使得人的身心完成了自我和谐;平等价值的诉求成为解决社会纷争,达到社会和谐的价值尺度;破除"九界"实现大同,从而为人类设计了和谐世界为归宿。由于近代中国救亡的时代主题使得康有为以平等压制了自由、以集体湮没了个体、以大同扼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和谐理想状态是多样性的统一,最终消"和"以归"同",其和谐思想陷入了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也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爱因斯坦的社会观,不仅深受他的个人经历和科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他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在社会领域中的自然延伸。因此,爱因斯坦是在他的宇宙宗教“上帝”概念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和消除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种种社会不幸,主张构建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这种有秩序的和谐社会,具体表现为“和谐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的统一。在爱因斯坦的社会观中,既有真知灼见,也有时代局限和主观失误。  相似文献   

11.
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学”、“人文学科”、“人文科学”,三者是可以区别的;“人文科学”不仅仅是个“类称”,同时可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人文科学”的当代建构,是人文主义传统演进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传统经济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前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是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财富创造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第一,走出"以人为手段"的巢臼,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人的目的性与财富的人属性,在实现财富创造的同时实现人的发展目标;第二,实现把每个个体看成最为可贵的社会财富,人的才能在创造财富的智力劳动中得到尽可能自由的发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船》的人学蕴涵在其思想意义的诸多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中的人物形象不但是作品形式构成的主角,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意义构成的主角,是作者极力思考的核心内容。作品文以载人的功能是不容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人物自身上。《古船》的人学蕴含是其区别于同期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生产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社会观念的变革。上个世纪西方社会所出现的“标准化”现象对我们今日的社会观念更新仍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它将导致传统观念中对人本身的理想化、差别化认识走向统一化 ;它将会对人类活动 ,尤其是社会参与活动产生中性化的认识 ;同时整个社会也会逐步接受“容忍度”这一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概念。社会经此反思必将更好的合拍于生产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其结构性要素的变迁使"现实人"的活动方式日益呈现出与"前转型期"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其一,"现实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越来越具有"异质性";其二,"现实人"的"价值实现形式"越来越具有选择性。但无论是"异质性存在"还是"选择性实现",都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要素变迁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他在由气本论向伦理学转变的不自觉过程中,对宋明理学人性伦理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本体论”是“文艺活动论”的理论前提,它把人的生存活动视为艺术的本体,认为艺术源于我们的生存、有归于我们的生存,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而“文艺活动论”则是对以人的生存为本体的艺术性质的动态展示、也是对这一动态过程的具体把握。虽然在对这两种观念的具体阐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毫无疑义这是近2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极有价值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