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家争鸣直接促进了先秦审美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审美意义上的自然的产生 ,对人格美的自觉追求和强调艺术和审美在成就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大大地深化了人们对美的认识 ,奠定了我国美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因此,美又是无处不在的,一切人类社会实践的对象或产物,都包涵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美学特征,都有可能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和审美意识,进而得到愉悦欢欣的审美感受。图书馆的各个实践领域,亦处处有审美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色彩的审美价值和色彩创意思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已逐渐向高层次和多样化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的变化,现代色彩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更需要拓展色彩创意思维,重视对色彩美的情趣追求,以提高色彩设计的艺术性与表现力,适应人们追求变化和新鲜感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4.
文学正在走向自身,其审美品格正在日益为人们所注重。随着审美意识的觉醒和高扬,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一种重要素质,文化意识也在觉醒之中,它大大拓展了作家们的艺术思维空间,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艺术追求。文化意识包含了作家们大都具有的政治意识,然而又更为开阔和博大,大凡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非理论形态的生活方式、风俗习尚以及其它种种上层建筑,都在它的涵盖之内。文化意识的觉醒,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审美意识的观照下,有可能把文学引向一个新的层次。文学创作透过现  相似文献   

5.
罗汝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只有先重视人的存在,才能去追求道与心。在求道的过程中,人是自由的,道内在于人自身,是人规定了道的性质,人可以让自己超出感觉的限制,从而达到精神的解放,最终完成道的规定。求道的过程就是人自身的生发过程。而道在于人,人的本性的具备与完足就更重要。它让人的存在成为一种带有美的愉悦的存在。罗汝芳要求人们将自身活动同自然和生命的自觉发展相联,在日用之中、在生活之中完成道,让平静心灵和自然本性的自足完善代替求富求仕成为人生最高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人的存在都是自由的存在,也是审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论美感特征     
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创造着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获得美的享受。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欣赏事物的美。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名画,一片秀丽的景色,都能唤起人们的愉悦、乐趣、情思,唤起美感。  相似文献   

7.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不仅在自然界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越来越执著有力地进入了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接触美,需要美。审美就是欣赏人的智慧勇敢,灵巧和创造力,就是肯定自己的能力所在。通过审美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因此,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功能论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绘画的认知功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教化作用得到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绘画的审美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主流。所以,对魏晋南北朝绘画功能的论述就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丑的艺术由美的艺术发展而来,并在20世纪达到兴盛。从观念到实践,古希腊以来的人们都是追求美、创造美的艺术,虽然其间以启蒙运动为界前后有所变化。但20世纪丑的艺术异峰突起,成为艺术舞台的中心。形成丑的艺术有社会现实、哲学与美学思潮以及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等原因。丑的艺术的出现,拓开了人们的审美视野、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促进了美的生成,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与社会功能。丑的艺术的繁荣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艺术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1.
艺术具有多种功能,但其本质是审美,其它功能都必须以审美为中介才能实现自身的意义。客观事物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才能成为艺术的对象。人类只有产生审美意识之后,才能形成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也必须依凭它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2.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14,(6):116-119
思索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运,找寻人类自由解放的途径是康德一生的追求。正是在这终生不渝的追求中,康德发现了教育对于每个人的哲学意义,确立了教育的终极使命。教育正是在发掘人类理性而抑制动物的野蛮性,使人从习性上符合人的本质也即"理性"的道路上与审美相遇,美学成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中介环节。康德审美教育理论由此表现为一种对启蒙理性、对文化的非人性化的批判精神,用审美和艺术照亮社会实践和每个人的心灵,让每个人学会理解社会和自我,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新的语言媒介白话文体造就了与古典文学时代迥然相异的写作者与接受者,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写作者对自身写作和某些文体价值的重新定位,同时,读者群的审美意识现代性转化使得写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互动关系。这些变化促使现代白话文体写作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中。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艺术角度审视古代公文,可以看到作为历史文化原型之一的古代公文具有古朴的政治审美特性,诸如“文”与“道”的有机统一、人性化的“美刺”手段、对于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以及艺术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等等,这种近于本色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类精神追求的巨大张力和古人审美意识之觉醒,对于现代公文写作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认为对生态美学不要做太狭窄的理解,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我们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审美原理和法则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审美层面,那么便具有了普遍性,这样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想通过对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研究,进而探求生态美学普遍的审美法则。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基本美学法则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自然社会文化的发展美和社会生态的多样统一美。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要在生活中充分表现出追求美的特征。但什么是美呢?这都是常为人们所忽略,也不是每个人都弄清楚了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由于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审美的标准,关系到美育的开展、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等问题,所以探讨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科技理性和艺术审美本是人类发展中永恒的协奏曲,但是,当科学技术繁荣发达,君临一切之时,把突出灵韵的艺术也困窘于技术的牢笼之中,高科技带来的多媒体效应操纵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掠夺了人们追求美的本质的欲望,阻断了人们的个体审美情感体验,更是削弱了艺术审美给予人们的感染力。在倡导科技与人文融通发展的今天,在物化的荆棘中为艺术本真之美留得精神家园,是为诉求。  相似文献   

18.
审美精神就是人们在领会美、创造美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思维、情感、意志等意识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文精神品位的不断提高,加强审美精神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现实的需要.在加强审美精神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审美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提倡高雅审美情趣,形成高尚审美境界;增强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审美特性与德育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的审美特性 道德与审美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既分离又融合的概念。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道德范畴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社会舆论,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习惯和传统。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艺术形态和审美心态去把握色彩斑斓的宇宙和人生。具体而言,道德与审美的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在活动对象和范围方面。道德表现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它主要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审美不仅表现于社会意义和社会实践,而且存在于人与物质世界、人与自然界、人与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关系之中。在活动形态与方式方面,道德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理性意识和行为规范,审美则主要表现为某种感性体验和情趣感受。  相似文献   

20.
编辑审美选择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选择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完满、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展现 ,是人类认识的最和谐的形式 ,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审美选择又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 ,首先 ,编辑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具有横断控制性 (横断各个学科 )和纵贯导向性 (上承作者 ,下启读者 ,起着双向疏导作用 ) ,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控制中枢。其次 ,任何美的形式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诱导、感悟作用 ,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思想 ,影响人们的行为。然而 ,所有这一切首先取决于编辑主体对美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以及编辑主体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只有编辑主体的审美情趣自觉地符合了美的规律和社会审美意识 ,编辑的审美选择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并进而转化为广大群众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有效方式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