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芥茉 《中华魂》2013,(7):31-31
山西省灵石县原县委书记杨洪,在当县长时,每日坚持练书法,像个小媳妇似的天天写"忍"字。"忍"到当上县委书记后,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就为所欲为,并将当地石膏山改名"仕高山",意在求"居位者可以升迁"。  相似文献   

2.
部首是特殊字根,与部首搭配的“本字”即字根(585个),它们是对部首的有效补充,二者无重合处,根据字根可归纳出派生字群。部首、字根和派生字群是书法教学的高频用字,书法教学应以之为基础对象,以古代名家法帖为依据,将部首训练、字根训练和字帖训练有机结合,实施教学和练习。  相似文献   

3.
《中华魂》2013,(10):63-63
摘自·2013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当今书坛,不知何故,说起唐楷很多人不以为然,展览上唐楷的身影越来越模糊,那些先天营养不良缺"筋"少"骨"的急就章成了热门货。楷书,法也,规也,书法之大美,书法之主脉,书法之正宗。唐楷沦为"弃儿",书法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审美观,规范秩序都是一种大美。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尤其如此,它不是任人蹂躏的"弃妇",也不是随便套用外国艺术理论解构的尤物,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书法审美的根源与实质的基础上对中国书法的文化支撑儒释道的审美进行了阐释与比较,提出了书法相对统一的审美观为自然与和谐。并对书法的审美实质、审美意识与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言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书法的审美实质是"精神关照"、审美意识是"澄怀观道"和"澄怀味象",审美方式为"直观感悟"和"味无味"。中国书法的审美境界可分为感境界、知境界、识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书法的审美言意是"得意忘言"。汲取古人的智慧采用赋、比、兴的诗性语言来对书法的审美进行阐释,则是书法审美观在书法意象审美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人的“第一位伯乐” 我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受精通书法的祖父、父亲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那年,爷爷让哥哥们练字,当他们自认为练得不错时,就放下笔.旁观的我却对字帖爱不释手,似乎哥哥们习字的字帖就是为我准备的.实际上这套字帖是我家乡的一位文人临摹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专业人士眼里也难以分辨真假,足见那位书家的书法功力了得.这套字帖至今我还珍藏着.打那时候起,兴趣成为我书法艺术天赋的“伯乐”.  相似文献   

6.
于省吾先生认为形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并且这些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是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他称之为"独体形声",并举羌、姜、天、麋等字例。在"独体形声"说的启发下,作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发现一批这样的字例,这类字构形比较特殊,将之称为"声符形化字",它们可以解释甲骨文形声字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熹对"中庸"的解释,体现出其理学的实践性特征。具体而论,他一方面主张"在中"之"中"、"时中"之"中"的区别,同时又将二者贯通起来,以"在中"之"中"来统摄"时中"之"中",兼体用而言"时中",体现出深厚的理学意味,也展现出理学家"体用一源"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释"庸"为"平常",拓展了"庸"字的实践范围,也加强了"庸"字的实践意蕴,体现了朱熹思想的实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调查《汉语大字典(缩印本)》中上下结构的"父"部字、"子"部字、"女"部字和"母"部字,可以发现:"父"部字中87.5%的"父"在上;"子"、"女"、"母"与其他构件构成的字中,"子"、"女"、"母"在上的百分比依次是14.6%、2.53%和0%。字义兼指"男"、"女"的,不用"女"部,而用"子"部;字义是贬义的,即使包括"男"和"女",甚至主要是"男",也用"女"部。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是汉字结构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表层原因;造成女性主体意识丧失的是其经济地位的丧失,且是汉字结构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保持女性经济独立和主体意识是当下国人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注意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孟博远 《可乐》2011,(6):35-35
杨见山工书法,精经学,擅诗文,特别是他的"八分书",怪石嶙峋,遒劲古朴,别具一格。他为湖州千臂亭所书"千臂亭"三字及题跋,笔力千钧,字字珠玑,尤为时人所赞叹。吴昌硕与杨见山早年在吴兴华楼桥潜园主人陆心源家认识。那时,杨见山是吴兴有名的"六才子"之一,经常诗酒会于潜园;吴昌硕则随陆氏手拓《千臂亭古砖图录》,早就有拜杨见山为师之意。吴昌硕辞去安东令以后,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里对"巫"的注音都是"wū",没有作为姓氏的特殊注音。西昌人却把姓氏"巫"读成[mu21],经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发现西昌巫氏族人,多系清朝时"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从广东嘉应州迁徙到四川的客家人,客家话等南方方言仍保持古语语音",巫"属微母字,而在客家话中很多古代微母的字声母都是[m]。  相似文献   

11.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历来是翻译研究中的讨论焦点。通过阐述三者的内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格律的角度重新解读"信、达、雅",以《出师表》的三种英译文为例,探讨在翻译中如何做到由"达"至"信",由"雅"至"达",进而至"信"。  相似文献   

12.
窻窗考异     
从字源来看,"窻"字并非"窗"字的俗写,而是与其形体相似的字,二者分别记录不同的词。"窻"字意为镂空的"通孔",而"窗"字作为"囪"的后起字,最早只表示屋顶的"天窗"。"窻"与"窗"的历代读音、古文字形均反映了二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14.
从对《全唐诗》、《先唐文》、《唐文拾遗》等文献中含有"臭"字诗句的梳理出发,联系具体时代语境,认为把词汇意义解释为"香",把语用意义解释为"臭",更符合诗人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褪"字最早见于《古今韵会举要》,表卸衣、花谢之义。进一步泛化为"凡物退落皆曰褪",在此基础上"褪"字的意义不断丰富、衍生。考察"褪"字的意义引申孳乳脉络,及与"退、煺、蜕"等字之间的交叉关系,检索一些词典失收的名词形容词并归纳其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6.
尹洙的《五代春秋》是宋代史学模仿《春秋》书法的代表。一方面,《五代春秋》在书法形式上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以王纪年、一字寓褒贬、常事不书、讳书和书义理之实五种;另一方面,《五代春秋》在思想上继承了《春秋》大义,主要包括"正名"、"正统"、"尊王"和"攘夷"四点。  相似文献   

17.
副词后缀"为"源于动词"为"的虚化,始于"最/甚/极为下"等特殊的"最/甚/极+为+NP"结构。这类结构表层形式为"最/甚/极+为+AP",深层语义却为"最/甚/极+为+NP",两者存在形义不统一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使了"最/甚/极为下"等结构的演变,演变的结果是人们对这一结构理解简化,即"最/甚/极为下"等逐渐被重新分析为"最/甚/极(为)下",其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律。随着这一重新分析的进行,动词"为"的语义及语法功能弱化,并最终演变为副词后缀。东汉以来,其他"为"缀副词陆续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朱德群县一位忠实于他自己、忠实于他的民族、忠实于他所属的最古老传统国家的艺术家。这里的"忠实",表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将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个性化的创作之中,使之演化为一种国际语言而发扬光大。 朱德群以70多年的艺术探索,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用透明手法将浓重块面与斑驳色彩,融入捉摸不定的幽远深谷。"透明之深谷"成了朱德群的绘画符号。朱德群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融育着中国书法、诗词、乐舞的意境。被世界画坛所认可。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11,(4):26-27
最昂贵 飞一小时4万美元人们最熟悉的专机莫过于美国的"空军一号",这架飞机是特别定制,出厂时就注定是"高贵血统"的、货真价实的专机。  相似文献   

20.
《中华魂》2013,(18):60-61
在央视推出的暑期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央视主播郭志坚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令人惊讶的是,小选手中有"把现代汉语词典来回翻了三遍",能正确写出"枭首示众"、"荦荦大端"的学霸,参加现场体验团的成人们,却一个个"提笔忘字","间歇"、"熨帖"、"黏稠",这些生活中的常用词,不时让人犯难。"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好像把认的字都还给老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