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巧思     
唐伯虎,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相传唐伯虎曾在扇庄画扇,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一天,有个人来请唐伯虎画扇,并提了个条件,就是由他自己来命题。如果唐伯虎画得出来,他愿意出高出平常三倍的银子购扇;如若画不出来,他就自拿走三把上等扇子。唐伯虎点头同意,那个人说:"我养过骆驼,就在扇子上画骆驼好了。"唐伯虎说:"好!"说着就要下笔。那人又说:"且慢,在扇子面上画一只骆驼不行,两只也不中,画三只也  相似文献   

2.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人们知道,他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对山水、人物、仕女、花鸟等题材无所不工,论者以为“笔资秀雅”、“笔墨灵逸”、“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正因为他的画特别富于这种清秀的风情,所以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欣赏、所喜爱。有一首题画诗就很可以看出唐伯虎对自己的绘画技艺是颇为自负的:  相似文献   

3.
唐伯虎是著名的明代吴中才子,他自卷入科场案后,即远离科举、不近权贵,并以卖文鬻画为谋生手段.唐伯虎的这一选择和明代中后期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关;正是吴地较为发达的书画市场,唐伯虎的书画作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化.尽管卖画收入并不稳定,但唐伯虎却藉此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并得以将全部精力投入他所喜爱的诗书画艺术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唐伯虎是明代江南才子,相传他曾在杭州西湖畔卖过字画。一天,唐伯虎挂出一幅水墨画,画面上画的是一人牵着一只狗,逍遥自在。  相似文献   

5.
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凡·高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止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相似文献   

6.
李愚 《社区》2014,(23):22-22
宋徽宗喜欢书画,并且有很深的造诣。一天,他问随从:“天下何人画驴最好?”随从回答不出来,便四处打听画驴出名者姓甚名谁,匆忙中得知一位叫朱子明的画家有“驴画家”之称,即召他进宫画驴。得知被召进宫是为皇上画驴时,朱子明吓出一身冷汗。他原本是很有功底的山水画家,可同行们嫉妒他,四处造谣贬低他,说他是“驴画家”。“驴画家”的绰号并非擅长画驴所得,他根本不会画驴。  相似文献   

7.
苇杭 《百姓生活》2014,(8):15-15
今年是马年,流行“马上体”: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如此等等,说到成功,最吉祥的一句话莫过于“马到成功”。“马上体”,马到成功,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固然无可厚非,但也暴露出人们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不由想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画家去拜访绘画大师门采儿,他问大师:“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要一天时间,而卖一幅画却要整整一年?”门采儿对青年画家说:“你不妨把时间倒过来,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说不定一天就能卖掉它。”  相似文献   

8.
唐寅画骆驼     
唐寅(1470-1523)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相传唐伯虎曾在扇庄画扇,他技艺超群,闻名遐迩。一天,有个人采请唐伯虎画扇,并提了个条件,就是由他自己命题。如果唐伯虎能画出来,他愿意出高出平常三倍的银子购扇。  相似文献   

9.
1991年,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在香港开拍。拍摄场上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好一场恶斗!恶斗过后,片场上留下一具“尸体”,那“尸体”躺在地上没有起来,扮演唐伯虎的香港著名演员周星驰走上前踢了他一脚,意思是叫“尸体”起来,可“尸体”没有动,再踢一  相似文献   

10.
汪金友 《中华魂》2013,(20):26-27
著名画家俞仲林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图》被人买走了。过了两天,俞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里说:“前天,在您的画展上我买了一幅画,能不能退掉?”俞先生问:“哪一幅?”对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图》。”接着他又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诚然,把“画眼睛”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一种手法,这无疑是没有错误的。但鲁迅关于“画眼睛”艺术的意义远非如此。他强调要“画眼睛”,而反对“画头发”,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严格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典型与非典型,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鲁迅提倡的“画眼睛”,就是指一种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和主要精神特点。鲁迅以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相似文献   

13.
一、“画他的眼睛”“画眼睛”的手法是鲁迅先生在总结刻划人物经验时说的。原文是:“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赵树里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向来惜墨如金,可以说非点睛之笔而不运腕挥毫,“画眼睛”是赵树理刻划人物的第一个特色。例如在《表明态度》里对永富老婆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正> 唐寅(唐伯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成就很高的文学家。遗憾的是解放以后出版的各种文学史都不列其位,是否因为他是画家而忽略了他的文学创作,抑或他未入“士大夫”之林而不传?不得而知。幸好,唐伯虎的文集尚存,有作品可资佐证,我们就不妨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看看他的文学成就够不够利入文学史,够不够称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太仓堪称书画之乡,元代起画风即盛,以画立业、以画得名者不乏其人。明代更是兴盛,出了与唐伯虎齐名的大画家仇十洲以及周玄素等一批名重一时的画家。在这种良好传统与氛围的影响、熏陶下,明清之际,太仓画家辈出,逐渐形成了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画”,以王原祁为首的“娄东画派”,在画坛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几乎成  相似文献   

16.
王瀛 《新天地》2016,(6):38-39
一只小小的易拉罐,转眼之间,就成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易拉罐手工艺画。京城老人刘燮昌5年成就了近千幅作品。易拉罐玩出大名堂,有人以数千元价格购买他的“一只鹦鹉”,有人以巨额高薪聘请他合作,他总是淡淡一笑,摇头拒绝。他的画只赠不卖,他免费给人传授易拉罐手工艺画技法,他说:“我喜欢这么玩,这就是找乐。”走进刘燮昌的易拉罐手工艺画家庭艺术馆,不禁会竖起大拇指:您玩的高啊,实在是高!  相似文献   

17.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有很多,但史料记载显示这一故事的男主人公其实另有他人。历史上唐寅的生活中既无点秋香一事,亦非全然是诗画艺术。晚年时陷于经济窘境而郁郁寡欢的唐寅更与故事中的“唐伯虎”相差甚远。唐寅身上带有浓重的放荡不羁的名士风流是“点秋香”故事被移接在他身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学会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有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愤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蟠桃献至亲。”大家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  相似文献   

19.
某电视台出了一道别开生面的智力测试题。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儿,问在座的各位:“请问大家这是什么?”一位观众说:“是足球。”主持人摇摇头示意他坐下。又一位观众回答:“是某歌星唱歌时的嘴巴”。众哄笑,主持人也示意他坐下。另一位观众接着又回答:“是零。”主持人还是摇摇头让她坐下。此时现场开始变得安静,没有人再次举手。主持人直接走下台去,到某大学学生组成的方阵中间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人说是西瓜,有人说是鸡蛋……,众说不一,但始终没有人答对。主持人又走到某行政机关干部组成的方阵中间…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谈他的小说创作经验时,曾经介绍过一种以着力刻划人物的局部特征来塑造形象的方法.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从此以后,人们便看到许多介绍、分析、评论这种“画眼睛”的方法的文章,迄今未止.可是,究竟何谓“画眼晴”?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追求的创作目标是什么?鲁迅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