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凸显了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找到了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实现了从“消灭农村”向“建设农村”观念的根本转变,彰显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趋向的必然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举措,勾画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要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走出“二元经济”困境。而“两个趋向”理论不仅解释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即在工业现代化初期,普遍存在工业剥夺农业的趋向,造成农业发展严重失血,从而致使农业与农村严重落后于工业及城市的格局;同时也指出了摆脱二元经济困境的出路,即在工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后,普遍存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向,给农业大力输血,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两个趋向”理论的提出,是对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规律的深刻认识、精确把握与高度概括,它已吹响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号角,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两个趋向”理论,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脉搏,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程度。从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文化、农村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宏观地阐述了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力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读者少、规模小、图书利用率低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如何发挥其传播知识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三农”的发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图书馆历来以传播知识、启发民智为已任,但多年来县级图书馆的受益对象大多仅限于城市居民,农民很少享受到读书的权利。为了图书馆的发展,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县级图书馆必须突破现状,扩大读者群体,提高图书利用率,在农村建立图书服务点——乡村图书室。它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乡村图书室,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其视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举措。如何才能完成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这已成为了一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法律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思考。一、完善立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法律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想要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注重法律的作用,必须做到有良法可…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首先,我国就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7.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T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农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又强调,“我们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篇文章要做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本文结合四川的实践,就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推进宝鸡新农村建设,2006年5月23日,由陕西省社科联、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金台区政府和市社科联联合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深入研讨,建言献策。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和内涵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筹划,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推进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子女社区保护与城市融入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蓓 《江淮论坛》2006,(4):93-9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保障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逐步解决好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各种显现和潜在的社会问题,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全面加快农村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仅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加速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而且把提高农村整体素质,造就现代新农民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来认识,摆到了重要的位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的要求和“双文明”的尺度,其标准基本概括为:“经济繁荣、生活小康、社会良好、环境优美”四个方面。目前,全国实现四个标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极其巨大和深远影响。在这个《建议》中,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等方面的宏伟蓝图。这意味着,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人加速发展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我国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农业高校参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农业高校应积极参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其主要途径是:选择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作为培训对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为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直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007年初,中共中央用1号文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这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认为"新农村"的"新"体现在目标新、方针新、举措新、方法新、理念新.新农村建设从当前看,要搞好规划,从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长远看,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此外,建设新农村,要防止几种偏向,以健康有序地推进.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温铁军认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历史任务,是对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三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表明我们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体现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准确地把握了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有机联系,突破了“就三农论三农”的传统思路,抓住了推进“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生活福利水平,以加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其建设任务或内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体制改革六大方面。新农村建设在总体上要把握“五个坚持”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五要五不要”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宏观体制改革、县级政府主导、规划先导、资源整合、村庄整治起步、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回顾近年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政策,分析新时期、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必须努力完成的主要任务及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对学习、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把握其时代背景,深刻理解其科学含义,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统筹兼顾,细致安排。  相似文献   

20.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端重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既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又是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的难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整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政策、新举措。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理论和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