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扩展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史学文集──赵瑞芳教授《近代的回声》读后程舒宁在改革开放,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世界近代史的意义在于了解世界,知己知彼,借他山攻玉之石,为四化建设服务。《近代的回声》①一书的出版正是适应了这一新形势的要...  相似文献   

2.
魏源史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源是近代启蒙思想家,在中国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繁多的史学论著,他的史学思想也很值得研究。如《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皇朝经世文编》等,都反映了魏源的著史意图,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魏源的史学特点“预示着史学风气的转变。”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不能不注意魏源的史学思想,而且还应该从他作为起点。本文仅对魏源的史学思想作一点探微工作,有不妥之处,请史学界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主线问题,长期聚讼不已。1980年代以来,以范文澜、胡绳为代表的传统派的观点,受到了来自黎澍、李时岳等人的挑战。黎澍、李时岳学派的观点“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在辩论中占了上风。事实上,这两派各自的观点,都有与史实相抵触的地方。对中国近代史主线的探讨,应该在坚持历史唯物论的前提下,回到历史本身,在考证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理论分析。已故邵循正教授的研究成果,是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华国先生,长期从事义和团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主线问题论证的亲历者,他的专著有《义和团史事考》(最新修订版名为《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和论文集《近代历史纵横谈》,在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爱国·述变·求真——《吕著中国近代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思勉先生(1884-1957年)是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他学殖宏富,知识渊雅,在一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治学生涯中,除了著力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外,还十分重视对中国近代史的探索。吕先生生前曾出版过《国耻小史》等多种近代史论作,并撰有《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代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等未刊讲稿。这几种未刊讲稿连同商务印书馆旧刊《日俄战争》,计五种,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编为《吕著中国近代史》于1997年9月出版印行。这部书32万字,内容详实,富有特色,堪称是一部爱国、述变、求真的近代史佳作。  相似文献   

5.
】郭延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人物,所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等多种编年系事型作品,嘉惠学林甚多。“日志”体裁的写作,几乎贯穿郭廷以学术生涯的始终,堪谓其史学著述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他认为史事日志等于“一部近代中国的综合记录”,或日“近代中国史的工具书”,由于强调历史事实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故视此史学体裁特别重要。考察郭廷以撰写“史事日志”的具体缘起和过程,并以此为中心重建近代史研究前辈学术交往的史实,可由一个重要嘲4面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早期发展的特点,并对当下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自1978年拨乱反正,十多年来,广东史学界在开展近代史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东史学的活跃几与广东的改革开放同步,实在令人高兴。今天,《学术研究》又组织这个笔谈,很有意义,足见广东的史学家们很有远见。中国近代史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很多,这里,我想就近代人物如何深入研究谈一点粗浅的看法。近代中国是一个变的时代,值得今天借鉴的东西很多。历史的借鉴离不开对近代人物的分析研究,近代人物的所思所为,对近代史研究别具价值,对今天更具有重大意义。近代人物是我们的祖辈、父辈,他们的活动与我们今天仍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怀祺在《东岳论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史学史是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一门学科。史学史是在史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又是史学发展的需要。近代史学史的出现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近代史学是传统史学总结的延伸 ,而古代史学理论、史学总结又为近代史学产生、发展打下了基础。近代史学的内涵与古代史学的总结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把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打成两截 ,当成是毫不相干的学术。二是对旧史学批判的需要 ,也是史学创新的需要。 2 0世纪初 ,有的史学家自称是史界的陈胜 ,要进行史界革命 ,提倡新史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9.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认识和编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工作就逐步展开了。一方面是以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另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来研究这段历史,几乎是在同一个过程中所进行的。在旧中国的几十年中,近代史著作影响较大的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1933年),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1935年)、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1947年),李剑农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这些著作在史料的蒐罗编次以及历史事件的解释上不无可取之处,有些史家的激越的爱国热情也自然地倾泻在他们的史笔之下。但总的看来,缺乏大规模收集资料的坚实基础,而贯穿于其中的又是唯心史观,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其中如蒋廷黻的著作,充斥着对历史的曲解。  相似文献   

10.
由四川省社联、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合编的《近代中国教集研究》一书,即将由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数案问题出现以后的一百多年来,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关于教案研究的专题论文集。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学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综合性课题和重要专题之一,而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还将回答对关干传统文化和现代宗教研究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著作,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中,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作了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并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作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些进步的历史学家和建国后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理论依据,使国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理论方法和思想认识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尽科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顾和总结毛泽东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化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不无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论概述与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展线索及分期问题的讨论 旧史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或沿用传统的治史方法,或袭用西方的一些治史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开展有关史料收集、考订或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工作,并从30年代开始,相继出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蒋廷(?)的《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12.
探析近代史学演进历程的创新之作──读陈其泰著《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王记录学术研究总是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的,而每一部富有创新精神的著作,都构成了学术发展的界标。《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陈其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中国近...  相似文献   

13.
2011年9月3日,浙江大学历史系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在杭州联合主办了史学研究新趋势高层论坛。参加此次论坛的有《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献》、《文史》、《安徽史学》、《民国档案》等国内十余家重要历史学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辑,以及浙江大学历史系的教师代表。各位主编、编辑针对历史学新近划分成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黄宗智副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了题为《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近代经济史概况》的学术报告。 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近三十年来发展很快,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可以四本书作代表。一本是哈佛大学现已退休的费正清教授写的《中国沿海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之开放:1842~1854年》。另一本是已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同《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编辑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于1986年十月十日在北京联合召开有关史学理论座谈会,来自京、津、川、皖等省市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我国史学界当前所普遍关心的一些史学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 ,形成了世纪初年产生的资产阶级“新史学”和20年代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在各自的路径上 ,中国近代史研究得到初步发展。新中国建立后 ,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体系在大陆全面确立并发展壮大 ,但在前进中也曾经历了曲折。改革开放20年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时期 ,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成就辉煌 ,有目共睹。同时 ,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偏向和不足之处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如绘研究员的新著《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近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史学专著,也是一部沤心沥血,在体例和内容上都很有创见的力作。读后,深感这部著作有很多特色:1、自成体系,填补空白。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作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多年来.中外史学家进行了不少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尚未有对近代中日朝关系作一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问世。《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一书系统地研究了从1870年至1910年这40年间的中日关系和…  相似文献   

18.
由李先念主席题写书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新教授作序的《邵力子传》最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们既为作者朱顺佐同志填补了国内对邵力子研究的空白而欣慰,也为作者以存真求实的精神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人物一生的史学功底而钦佩。 本文引人注目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以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为背景,着力捕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否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对此问题,自民国以来的学者一直争论不休。其实,传统史学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近代史学。像中国这种文化悠久的国度,其传统史学是近代史学不可绕过的坎,也是不可舍弃的资源。今日通行的史学概念,都是中国传统词汇经由日本与西方概念对接的结果。以明清为例,许多史书和史学观念,在受西方史学影响下的近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地推出的《世界近代史》为数不少,但多数未能突破五十年代苏联学者编写的同类教材的模式,难免给人以修修补补之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①却不同凡响,使人耳目一新。该书的新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涵义和基本体系作了重要修正和调整。长期以来,我国学者编写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