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独有的民族节日,更是白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大合集。“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白族舞蹈作为白族文化符号载体和民族表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本文以舞蹈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舞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面貌,望对今后“绕三灵”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姜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6-43
2012年3月28日至30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英国、美国、中国两岸三地等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4名专家学者与会,共收到论文29篇。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学与历史",围绕人类学与历史的关系,就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学的"历史"的关联性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就人类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就人类学民族志的学术功效进行了思考。另外,除了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历史"研究以外,论坛还特别关注人类学最为基本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东亚人类学本土定位时的自者与他者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大致以时间为纵轴,对以往的宗族研究进行了梳理,回顾和总结了人类学、历史学学者在宗族研究方面的理论视野、主要内容以及经验,并介绍了当前宗族研究的新动向和存在的不足。文章重点对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等框架下的宗族复兴和传统创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西藏宗教与民间习俗中的象征主义人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探讨西藏宗教中的象征物及其相关问题 ,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将西藏的宗教置于中国各民族宗教乃至世界各种宗教中进行比较 ,通过探索其规律及自身的总体面貌来界定西藏宗教到底具有什么特色 ,由此加强我们对藏族文化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6.
“民族”的政治文化评析: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族共和”到“多元一体”,中国的族群和民族实践,始终处在一种历史文化和现代实践的对话之中。文化多元、政治一体是不争的事实,而民族主义的文化一体加政治一体,则是值得商榷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具有多样性,文化也具有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9月11日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在对赫哲民族影像的梳理解读、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发展赫哲民族影像记录的建议,旨在通过以主位影像的内视角反思民族发展和建设高质量的民族影像数据库,在建设民族影像文献体系的同时,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比较详细地阐释了达斡尔族男婚女嫁的一系列程序。从其订婚、结婚、离婚、再醮入手 ,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达斡尔族婚姻习俗的全过程以及解放后的变化 ,体现了达斡尔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苗族婚姻制度发生了诸多变迁。本文聚焦于游方、婚姻仪式、两性距离与婚姻限制等要素来揭示婚姻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与国家意志、市场原则、大众媒体、社会时尚、科学知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分别作用于婚姻制度的各个层面,并促使其发生牵连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普米族村寨玉狮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存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却至今没有一条道路,被解读为"一个拒绝道路的村庄"。围绕修路的问题,多种话语体系在这里博弈,但真正的主体——玉狮场村民的声音却被曲解、忽视。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文化变迁、利益主体、话语权等角度,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于关公信仰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功能两个方面 ,对关公信仰的文化渊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 ,并归纳出关公信仰的四个主要历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早期西方人对西藏文化的认识入手 ,论述了历史上西藏文化的开放性和保守性 ,着重讨论了回归人民的西藏文化的发展 ,同时对“西藏文化衰落论”进行了驳议 ,并从人类社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学视角论述了西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文化。文章通过历史比较等方法 ,使人们不仅清楚地看到当代西藏文化是一种充满发展活力的文化 ,而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达赖集团宣扬“西藏文化衰落论”所要维护的是什么样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哀牢山泥石流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云南哀牢山泥石流的研究,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治理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与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文化密切联系.灾害能够导致人类文化的变迁,而人类文化也能够回应灾害并形成应急机制和预防手段.灾害后果、救灾过程和预防方法能够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改变原来的族群关系,使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思乡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文化人类学理论,提出一个假设: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藏族社会中兄弟关系比较亲密.是所谓"优势亲属关系",因而兄弟倾向于不分家甚至共妻,由此发展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另外,藏族以超自然为中心的"文化传统总取向"使得人们淡化血缘关系,也促使了一妻多夫婚俗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人类学应用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参与式田野研究和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的人类学研究是质性研究的重要实践.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社会人文学界出现了对"科学"的一种误读,将"科学"研究理解为"量化研究",甚至将"数字"视为科学性的最高表述,将应用研究中有无"数字"表述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由于有些社会人文学者把"数字"当做拜物主义对象,以经验研究为主要方法,以质性研究(对社会结构、制度、关系以及社会文化意义等的探索)为目标的人类学,在社会人文应用研究中遭到了质疑,也因此又一次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在连续三年对箐口村哈尼族的"苦扎扎"(六月节)仪式的观察基础上,描述了该项仪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变迁,认为"苦扎扎"仪式在表达祈福消灾意愿时,特别强调社区中个人的生活目的及生存意义必须与有意义的神圣秩序系统相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妇女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已在改变着仪式的某些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神圣与世俗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确定及变化都是制度文化建构的结果.制度文化在规约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为人们在其间能动地进行创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