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功利与审美文学观的对峙,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壁垒森严,功利主义文学创作中未必就缺乏审美所能给予主体的"愉快"或"快感";以追求"主观的合目的性"与"主观普遍性的快感"为满足的审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审美的功利主义".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以及在哪些层面作出了贡献?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聂姗 《南方论刊》2008,(5):18-19
中国古代道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对中华民族有着持续的深远影响,对亚洲甚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传统都有着深刻的文化渗透。本文将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道家思想,以及深受道家影响的日本文化作一比较研究。试图在其中挖掘出东方浪漫主义文化的一些本质性存在,开掘出新的可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爬梳中国现代文学进化观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其意义应当不仅仅在于寻证二者之间的深层意义关联,而且能够复活中国现代文学丰富、生动的历史多元化状貌,贴近现代文化人那种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并能说明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代文化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的全面革新。19、20世纪之交的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5.
刘保昌 《河北学刊》2002,22(5):114-120
本文爬梳了道家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深层意义关联,揭示了“五四”文学的历史多元化状貌,显示了“五四”文化人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借此说明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以“以物观物”概括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及其中国美学的风范;二、以“直觉”阐释道家美学,却与康德分道扬镳,倾向于经验主义一派;三、以道家对“自然”自生自律自化的运作反思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困境的出路。叶维廉强调对道家精神的现代回归,期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现代生活的理念,有其理论意义。但我们要进一步反思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道家美学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道家思想与现代文学的个人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以道家思想最富于个体性的精神光辉。与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迥异其趣,道家思想中的个体性并非建基于“主”/“客”、“个”/“群”的认知对峙,它超越了这种“人为”区划意识。道家视域中的“个体”,是“万物各听其异”之中的个别性的“异”。这就在学理、思辨层面上超越了现代个人主义的认识偏颇。现代文化思潮在引介西方个人主义思想资源时,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一脉基本上采取了粗约化、效果史式的处理。然而,道家思想却以其一贯的“潜在”方式作用于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主义精神诉求,并由此形成了二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8.
“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间的关系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文学史的角度 ,确立了“民间”概念的基本内涵 ,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的三种主要民间理念 ,即启蒙文化视角下的民间观 ,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民间观 ,从民间立场理解“民间”的民间观。这三种民间理念在不同历史情境和不同作家创作中又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现代作家走向“民间”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 :一是丰富了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 ,带来富有本土内涵的个性化艺术世界 ;二是意识到“民间”是新文学生成、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资源 ;三是为知识分子精神提供了现实的文化土壤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这是它的普遍性。但是 ,由于地域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和现实发展的因素 ,香港文学又葆有自己文化内蕴和外在形态上的某种特殊性 ,或叫“本土性”、“香港性” ,并因香港的国际性大都市地位 ,把香港文学推到世界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贾艳艳 《天府新论》2004,1(2):109-112
浪漫主义文学在现代中国总体的启蒙背景中开始了自身的运动和发展 ,呈现出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本土性特征。它既是启蒙的衍生物 ,以对个性与自由的倡导和对封建理性的反抗与启蒙运动相应合 ,又因浪漫主义自身疏离现实、拒绝功利的要求与启蒙存在着的内在的冲突 ,并由于传统文化对作家文化心态人格的影响和浪漫主义自身缺乏沉淀的不彻底 ,逐渐走向衰微 ,被启蒙与革命的时代声浪所遮蔽和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